孩子長久處於家庭暴力環境下,心理會有什麼情感變化

老話總說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親罵是愛。這些究竟對不對? 其實按照父母出發的本意來講,這個是對的,但是並不是我們所理解的那種暴力。這種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幫助孩子矯正三觀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當孩子做錯事情了,言語教育不起作用,就要用特殊方法,讓孩子知道這麼做是不對的,是要被批評的。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正確的習慣、三觀和為人處世的態度。沒有一個成功的人小時候是在溺愛的環境中長大的,他們身邊一定有一個懂得教育的父母。

那就有人問了,這麼“打罵”不就是家暴嗎?這絕不屬於家暴,家暴是指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的,以毆打、捆綁、禁閉、殘害或者其它手段對家庭成員從身體、心理、性等方面進行傷害和摧殘的行為。而這種教育模式並不會真正的傷害到孩子。

所以說,若是兒童在童年時期常處於家庭暴力中,一定會對其內心產生嚴重的影響。具體表現為下面這四種情況:

第一,孩子會極度自卑,覺得自己做什麼都不對,都會被人罵。明明是家長的錯誤,作為長輩他們做錯事不道歉反而讓孩子認錯,長時間下孩子會認為自己是真的錯了,做任何事情都會沒有信心。可能還會伴有社交恐懼症,不敢在人前說話,被人關注會不舒服。

第二,孩子會非常暴躁,因為從小就在暴力的環境中生活,為人處世也就喜歡用暴力解決。對陌生人產生敵視心理,嚴重者會時常想報復社會。在他們看來,這種行為是正常的,自己沒有任何錯誤。

第三,會讓孩子變得唯唯諾諾,膽小怕事。因為孩子長期處於這種家暴的狀態下,會讓自己變得更懦弱,不敢對不正確的行為說不,只要是命令,就會去做,即便是錯誤的,他們也不會質疑,在某些犯罪事件中這類人往往是幫兇。

但是,一切都不是絕對的。也有一些孩子,童年時期在暴力中度過,卻不怨天尤人,也不報復社會,擁有正確的三觀,善良對待他人。但這畢竟是少數,我們不能帶著這種僥倖心理教育孩子,孩子是父母生的,那父母就有義務給孩子一個健康的童年。

孩子的內心是脆弱的,他們沒有經歷過成人所經歷過的事情,他們認為一切都是善的,所以請不要讓孩子在本該快樂的童年長大,這是一種善良。


孩子長久處於家庭暴力環境下,心理會有什麼情感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