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未年的"疙瘩病”有多嚴重?和明亡有關嗎?

滄州老夫子


明朝末年的“疙瘩病”已經讓偌大的明王朝千瘡百孔了,就是這一系列的“窘態”,使得大明王朝在那最後一根稻草來臨之時轟然倒塌!

內因

1,宦官把權。明朝末期,皇室嫡親香火不盛,接位的多是小皇帝,這樣,導致內宮宦官有機可趁,尤其是魏忠賢力之流將朝廷弄得烏煙瘴氣,甚至到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位。

2、官場腐敗。明朝後期,貪官橫行,暴吏無數,溫體仁、周延儒,一言輒入罪,貪得無厭,搞得民不聊生,最後導致民變,這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外因

1,天災,異常寒冷的氣候頻繁引發水災、旱災、蝗災、鼠疫等,成為波及全國範圍的大瘟疫,形成“水旱災——饑荒——瘟疫”的惡性循環。

《崇禎實錄》記載:大疫,京死師亡日以萬計。

儘管缺乏準確的統計數據,但上述官方記載說明:當時的大瘟疫,勢態極其嚴重,北京城死亡人數之多,竟達無人收屍的境地——“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殮者”。北京在1643年的8月到12月間,保守估計死亡人數已高達全城的五分之一。

2”人禍“,關內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稱王;關外有皇太極掣肘.

這些都是導致明朝衰亡的原因,而壓垮大明的根本原因很多人認為是瘟疫,因為瘟疫的肆虐,導致明將戰鬥力減弱,從而李自成不費吹灰之力就進入了北京。大明皇朝也就此落幕。

但一代國主崇禎帝確實發揮了自己的餘光,在那種走投無路的條件下,仍然兢兢業業。讓人由衷佩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