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泡品質好的巖茶,是快出水,還是悶泡?

沖泡品質好的巖茶,是快出水,還是悶泡?

《1》

這天,麻花親歷了一場激烈的爭辯賽。

辯的是什麼內容呢?

話題非常的常規,那就是——什麼樣的巖茶才不怕悶?

一方認為,好茶不怕悶著喝。

“越是好茶,出湯慢點也行。

一般茶葉就不行,慢一點就壞事。烏龍茶就是這樣。”

另一方覺得,任何好茶都不該悶著喝。

“一款不怕悶的茶是因為沒內質,不然呢?”

提到麻花的立場,毫無疑問,是選後者。

這點常看我們文章的老朋友,再清楚不過。

本公號,從開山立派伊始。

就堅定一個立場從沒有變過——泡好茶,要快出水。

沖泡品質好的巖茶,是快出水,還是悶泡?

《2》

泡巖茶,快出水和悶泡有什麼區別?

兩者的分別很簡單。

快出水,泡茶時間很短暫。

悶泡,泡茶時間相對比較長。

按時間上定義。

快衝快出式的泡茶,從注水開始計時,到大部分茶湯倒出,時間是7-8秒。

在實際的泡茶過程中,如果沒有嚴格計時。

那麼在一手往下注水的同時,另一手就需要持著杯蓋,準備倒出茶湯。

從注水完畢,到合蓋出湯,中間不要留空窗期。

噢,對了。

忘了補充一點重要前提。

在所有的泡茶工具中,唯有蓋碗,才能達到快出水的時限要求。

沖泡品質好的巖茶,是快出水,還是悶泡?

沖泡品質好的巖茶,是快出水,還是悶泡?

因為蓋碗的器型設計內,杯蓋是可以自由活動的。

使用蓋碗泡茶時,出湯的開口或大,或小,完全可以隨心調整。

順著月牙狀的開口,出湯能夠呈現瀑布狀倒出。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茶湯落公杯。

而換作各式的壺(紫砂壺、白瓷壺)、飄逸杯、快客杯等,囿於出湯條件的限制。

茶湯倒出的過程,難以達到乾淨利落的狀態。

再來提到悶泡。

悶泡,屬於快出水的反義。

按麻花看,超出快出水的時間要求,就屬於出湯偏慢。

這茶湯倒出的速度一慢,茶味就有被悶到的風險。

而按鬥茶賽上的規矩,在只泡前三沖茶的狀態下。

第一衝、第二衝、第三衝,分別的悶泡時間是2分鐘、3分鐘、5分鐘。

除了泡茶時間,和日常喝茶的快出水要求不同外。

茶水比例的搭配,也不一樣。

同樣的標準容量蓋碗(100-110ml),鬥茶賽上投茶5克,而正常是投8克幹茶。

總而之,鬥茶賽上泡茶,屬於一類特例。

對於平日正常喝茶,完美的泡好一杯茶而言,沒有絕對的借鑑意義。

網上唯鬥茶/審評泡茶規矩是從的人,需要搞明白一個道理。

用審評的方法悶泡巖茶,為的是找缺點,評比三六九等。

而用快出水的法子,為的是展現一泡好茶的絕佳香氣滋味。

喝茶,為的是愉悅享受。

並非是像苦行僧那樣,喝一杯悶得又濃又重的茶湯,考驗自己舌頭的耐受度!

所以正確的泡茶方法選擇,是快出水。

沖泡品質好的巖茶,是快出水,還是悶泡?

沖泡品質好的巖茶,是快出水,還是悶泡?

《3》

好茶為什麼不能悶泡?

一句話道明,因為悶著喝容易浪費茶味+悶出來的茶味太濃不好喝。

在茶水比例不變,泡茶溫度不變的前提下,改變了泡茶時間。

由原來的快出水,改成悶泡。

那麼,很容易將一款泡茶,味道泡得太濃。

經過較長時間的浸泡後,好巖茶、正巖茶內部的豐沛茶味,容易快速浸出。

諸如茶多酚、咖啡鹼等苦澀物質,一旦過量釋放後。

容易將一杯茶原有的滋味平衡打破,讓茶湯變濃了,變苦了。

哪怕是喝再好的茶,一旦悶濃了再喝,魅力值都會下降。

遠遠的,比不上它濃淡適合,風味正好的狀態。

一開始泡茶,就直接將茶悶著喝。

會浪費掉大量的茶味物質。

試想,原本一泡8克的巖茶。

按正常的快出水沖泡,每一衝都及時調整泡茶時間。

如果是正巖山場,特別是核心山場出來的巖茶,在工藝別太爛的情況下。

能夠一直泡到第10衝,滋味都不會落下去。

而這時,將一款原本能泡10衝的好茶,從第一衝開始就悶三分鐘再出湯。

這樣悶出來的茶湯,不僅香氣大量的揮發、受損。

連帶著茶味也變濃了,苦了。

更致命的是,原本能經得起多次沖泡的巖茶,悶過了三、四道後,剩餘的茶味就難以支撐了。

悶泡法喝好茶,不單是悶出來的茶湯味太濃,不好喝。

還提前消耗浪費了不少茶味。極端的悶泡會讓好茶變得不耐泡。

基於這兩點看,將好茶悶著喝。

無疑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沖泡品質好的巖茶,是快出水,還是悶泡?

沖泡品質好的巖茶,是快出水,還是悶泡?

《4》

“好茶要悶著喝”,謠傳背後,究竟在掩蓋什麼?

按上文的論述,悶泡完全屬於種極端的泡茶方法,不推薦使用。

特別是內含物質豐富的好茶,更是要謹慎選擇悶泡法,以免浪費,暴殄天物。

那麼,話說回來。

為什麼外面會有這麼多,“好茶”要悶著喝的說法?

答案特別簡單。

因為那些需要悶著喝的茶,並不是好茶,而是爛茶。

任何的領域內,都有二八領域。

做自媒體,如此。

選一款好茶,同樣如此。

按市面上的現狀看,真正的好巖茶,數量絕對沒那麼多。

畢竟,正巖茶產區範圍有限。

正巖山場出品的茶,屬於資源有限的產品,量不多。

而網絡上,十幾塊就能包郵的大紅袍與肉桂,比比皆是。

在劣質比好茶多的客觀現實下,自然會有許多利益相關的人,為“好茶要悶著喝”代言。

按實際層面出發,只有內質單薄,茶味缺失的爛茶,才需要補足泡茶時間,從而幫助茶味釋放。

而真正實力強大的好茶,簡單的快衝快出,滋味就已經足夠。

相比之下,快出水更能檢驗一款好茶的實力。

而悶泡,無非是劣質巖茶的遮羞布!

悶泡過後,好茶的茶味濃,苦澀明顯。

雖然說,養分充足,風味物質含量豐富的優質茶。

能夠提供大量的滋味,中和苦澀感。

到最終,貨真價實的好茶,哪怕悶泡過後,苦味和澀味也是能化開的。

取而代之的是,明顯的回甘生津感。

但從茶味利用的角度,以及從喝茶享受的層面看。

正常的喝巖茶,沒有必要將好茶悶著喝。

好好的茶,悶苦了再喝,完全是找虐。

只有快出水沖泡,整體滋味感更佳!

沖泡品質好的巖茶,是快出水,還是悶泡?

沖泡品質好的巖茶,是快出水,還是悶泡?

《5》

內質積累平平的劣質茶,不論怎麼泡都達不到香甘清活的狀態。

快出水之下,如同站在照妖鏡前的南郭先生,真身立顯。

而悶泡過後,劣質巖茶能夠提供勉強的茶味,欺騙大部分人的味蕾。

比如,紅樓裡晴雯在病中喝的那碗茶。

略有茶味,沒有茶香。

絕大部分沒有真正喝過好茶的人,就會認定所有茶都該悶著喝。

像剛進大觀園的劉姥姥,認為茶湯要熬濃一些,更好喝。

然,從科學的喝茶態度看。

悶泡式的喝茶,完全不可取!

泡好茶,喝好茶。

不論是為了茶味,還是為了品茶享受,都應該首選快出水!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李麻花(cunguchen201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