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孩子的壞脾氣,父母不妨試試“踢貓效應”,比大聲吼叫更管用

現在的家長都把孩子慣的不得了,孩子要什麼,家長就給他們買什麼,時間長了,孩子就把家長的付出當成理所當然的,一有點不開心,就隨隨便便發脾氣,更嚴重的還會直接對父母拳打腳踢,其實這背後都是父母教育的失誤。

之前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個新聞:

一位媽媽帶孩子去餐廳吃飯,孩子中途想要玩手機,但是遭到了母親的制止,孩子一氣之下就和母親搶奪手機,還抓傷了母親,毫無悔改之意,母親只能對孩子默默說教,孩子根本不被動容。


針對孩子的壞脾氣,父母不妨試試“踢貓效應”,比大聲吼叫更管用

每當看到這樣的新聞,我都深有體會,雖然我家孩子現在挺聽話的,但是小時候也會有亂髮脾氣的時候,驢脾氣上來了,管都管不了,相信不少父母也都深有感觸,沒到這個時候,我都開始質疑我自己的教育了,是不是哪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

其實像新聞裡這樣的孩子還有很多,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非常容易做過激的行為,比如對長輩破口大罵、忤逆家長等等,這樣的孩子在成長道路上有可能會危及社會。

針對孩子的壞脾氣,父母不妨試試“踢貓效應”,比大聲吼叫更管用

教育孩子是每位父母的必經課程,後來我看了很多網上育兒專家的建議,總結出來一點,針對孩子的壞脾氣,父母不妨試試“踢貓效應”,比大聲吼叫更管用。

到底什麼是“踢貓效應”?

“踢貓效應”是指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壞情緒的傳播的惡性循環。它像多米諾骨牌般波及開來,直至最終停下的一塊骨牌為"最終受害者"。


針對孩子的壞脾氣,父母不妨試試“踢貓效應”,比大聲吼叫更管用

所謂的“踢貓效應”其實也是由一個小故事引申而來的,接下來甜甜就給大家講講這個小故事。

一位父親在公司無緣無故遭到了老闆的批評,帶著一股火氣就回家了,回家之後,看到孩子在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就把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也感覺到無辜,就狠狠的踢了一腳旁邊的貓,結果貓受到了驚嚇,跑到了大街上,正好有一輛卡車經過,結果司機為了避免壓傷貓,卻撞上了路邊的孩子。


針對孩子的壞脾氣,父母不妨試試“踢貓效應”,比大聲吼叫更管用

當你一生氣就亂髮洩,對身邊的人有很大的傷害,所以需要讓孩子認識到“踢貓效應”,這遠比說教更有用,值得每一位家長學習,這種效應不僅僅對孩子有用,對自身也有用。

“踢貓效應”的危害

在“踢貓效應”的影響下,不僅僅會讓人產生語言上的攻擊,更容易讓人產生行為上的攻擊,父母的大吼大叫雖然沒有動手打罵嚴重,但是也算是一種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傷害非常大。

針對孩子的壞脾氣,父母不妨試試“踢貓效應”,比大聲吼叫更管用

在憤怒的情緒之下,對別人進行語言上的攻擊,造成的傷害是不可避免的。

“踢貓效應”通常發生在我們最熟悉的人身上,比如父母、朋友、伴侶等等,但是我們往往總是在失去的時候才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甚至有時候,我們根本毫無意識下將自己的情緒牽連到了身邊的人,致使破壞我們的人際關係,嚴重一點還會影響到前途。

針對孩子的壞脾氣,父母不妨試試“踢貓效應”,比大聲吼叫更管用

如何通過“踢貓效應”教育孩子正確對待情感?

  • 讓孩子認識到“踢貓效應”是損人害己的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開頭那樣的例子,父母要是看到了,可以給孩子講述一下類似的新聞,通過案例讓孩子明白“踢貓效應”的危害,這樣孩子知道後果了,就會重視起來。

針對孩子的壞脾氣,父母不妨試試“踢貓效應”,比大聲吼叫更管用
  • 父母應該以身作則

俗話說得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應該以身作則,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只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避免“踢貓效應”。

  • 通過“踢貓效應”教育孩子換位思考

“踢貓效應”之所以會產生,是因為他們沒有辦法有效的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所以家長要讓孩子通過“踢貓效應”學會換位思考,做情緒的主人,通過了解“踢貓效應”,使孩子認識到一生氣就亂髮洩的危害及錯誤性,這遠不遠比說教更有用。

針對孩子的壞脾氣,父母不妨試試“踢貓效應”,比大聲吼叫更管用

如果你覺得說教的方式對孩子來說根本沒有用,他們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就可以搭配繪本,在無形中影響孩子,在選擇繪本的時候也要注意,要儘量貼近生活,引導孩子思考生活中產生的各種問題,時間長了,孩子就知道控制情緒了。

如果你在育兒的道路上經常手足無措,就請關注甜甜,每天更新一點育兒知識,讓你在育兒的道路上不孤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