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不死便无三国,他到底有多恐怖?

爱说历史的紫气东来


趣谈史间奇事,晓悟历朝真理!

郭嘉是三国时期唯一的奇才,而这个奇才主要显示在郭嘉的脑回路上,换句话来说郭嘉的脑回路更加倾向于反人类。

事件回顾

在具体分析国家这个人的同时,我们先拿一个经典案例来进行分析,那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众所周知,在官渡之战时曹操大胜,并且平定了河北,这是非常大的胜利,而且是曹操人生当中数一数二的经典战役,足以流传百世。

在曹操完全掌控河北之后,面临两个情况,第一点就是直回许昌大本营,第二点就是继续追击将敌军全部剿灭。

而在这个时候,曹操的四大谋臣分别表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其中有三位谋臣都表明曹操必须立刻回到许昌,否则整个曹魏政权将会有很大的危险,只有一个人表示反对他就是郭嘉。

为什么反对呢?因为郭嘉认为既然已经掌控了河北,就一定要把事情做绝,不能够给任何敌人以喘息时间,并且他建议曹操此刻必须立刻率领自己的全部军队前往内蒙的乌桓地区,并且在乌桓地区彻底击溃袁氏家族。

其他的几位谋臣听到这个建议之后表示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河南许昌距离河北就已经非常遥远,而且此次战役耗时颇多,如果再继续下去还有可能会出现混乱,更重要的是一旦曹操率领军队到达内蒙,就必然会经历大范围的戈壁滩,而在这戈壁滩的四周都有对曹魏政权很不友好的人,一旦出现任何意外,曹魏集团将会死无葬身之地。

就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之下,曹操听取了郭嘉的意见,彻底剿灭袁氏集团,巩固了自己的大后方,平定了多年的隐患。

没错,这就是事实

事实上,在《三国演义》也好还是《三国志》也好,郭嘉能够给曹操提供的建议少之又少,绝大多数情况下他只是一个一动不动的木头人。

那么郭嘉在什么情况下会给曹操提供建议和意见呢?

往往是在曹操陷入左右为难,并且无法看到未来发展前景的时候,郭嘉才会提出个人的建议,并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个人建议全都会被曹操所采纳。

而且郭嘉的脑回路非常奇特,他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很多情况之下是被所有谋臣和谋士所反对的。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郭嘉用实际行动表明了这句话有一定的理论实际操作性。

对于这样的一个奇才,曹操也是一直将郭嘉安排在自己的身边,在一些小事情或者说有明确发展方向、发展前提的情况之下,是不会去过问郭嘉的。可一旦出现重大决策上的分歧,就必然需要郭嘉来给自己提供意见。

只不过因为郭嘉所提供的意见绝大多数具有挑战性,并且很难被帝王全盘接受,所以郭嘉的谋略再高也只是当了11年的军士谋臣,在这个爵位上从来没有过寸进。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小生在此谢过!】


趣谈唐宋元明清


姓郭名嘉,字奉孝。

颍川阳翟人,生于东汉170年。

一开始,我在袁绍手下做事,没错,就是那个来头不凡,家世显赫,四世三公的袁绍。

当时袁绍势大,也有些志气,为了实现拯救汉室,并建功封侯的理想,于是我加入了袁绍的阵营。

可后来接触久了,我才知道,袁绍志大才疏,有谋反的实力和野心,但没有成大事的胸襟和智慧,我心灰意冷,遂而离袁闲居。

离开袁绍以后,我在家看书,喝酒,种地,这样的日子,我过了整整六年。

直到建安元年,我的好友荀彧将我推荐给了曹操。

就是那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很多人都说他是奸臣,祸乱枭雄,可是这只是偏见而已。

汉室之亡,起源于黄巾和十常侍,后又有猪队友,何进和袁绍的蠢操作,致使董卓入关,而使汉室彻底成为挂名傀儡。

那一日,我见了曹操,我们二人虽是初见,却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短短的一个时辰多,我们却相谈甚欢,相见恨晚!

从此,我成了曹操的“军祭酒”,我和曹操工作时,是君和臣,闲赋时,是朋和友。

当时,各路诸侯割据一方,都想逐鹿天下,取汉室而带之,我随着曹操东征西讨,为他出谋划策,我们一起破了很多对手。

建安二年,曹操讨伐张绣失败,而被袁绍致信羞辱,他担心自己不能和袁绍抗衡,于是我说了“十胜十败”的说法,而振奋了我军将士的士气,同时我也成五大谋士之首。

曹操有五大谋士,除我之外的四人是:

程昱,

荀攸,

荀彧,

贾诩。

建安三年,刘备被吕布打败,而依附于曹操,当时程昱就建议他杀掉刘备,免得将来养虎为患,后来他问我意见。

我说:“主公举剑起义,为百姓除暴,以诚信招揽天下英雄,虽然小有成效,但仍未成功,而刘备前期蛊惑人心,得了些英雄之名,现在杀他不妥,不过主公可以将他软禁起来,待以后时机成熟,在使计除掉他,这样也好收关张二人的心。”

随后几年,我和主公相得益彰,一路连征连胜。

可是建安十二年,袁绍袁熙逃进乌桓,我和主公率轻骑追杀,可是回程路途恶劣,加之连日急行军,我水土不服,染病不起。

这一日,我感觉自己大限已到,我叫人去把主公请来,诉说最后的君臣之义,亦是朋友之情!

随着账外的一声惊雷,我的头俞发的沉重,我提起最后一口气,说道:“奉孝此生,得遇主公,已了无遗憾,若有来世,愿再遇主公…………”

这就是我和主公曹操的全部故事!

(完)





姓叶名知秋


谋士郭嘉。

1、郭嘉是谁?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什么意思?就是如果郭嘉不死的话,卧龙根本出不了江湖,卧龙不出,江湖上也就不会有诸葛亮的一系列神奇传说了,因为郭嘉的谋略太厉害,压着卧龙,所以卧龙一直憋屈的待在家里,由此可见,郭嘉是多么强大!

不啰嗦,来简要了解一下郭嘉。郭嘉,河南禹州人,曹操身边著名的参谋长,善谋略,可以英年早逝,年仅38岁。早年投奔袁绍,无奈话不投机,无奈回家蜗居,后经老乡荀彧推荐,来到曹操身边,大展宏图,成就美名。再来说一下他的老乡荀彧,荀彧,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他可是个厉害角色,只可惜仅仅活了50岁。

2、郭嘉的厉害。

说到郭嘉的厉害,不得不提吕布,吕布大家都知道,是个厉害角色,要不人们常说马中赤兔人中吕布,可这个大英雄偏偏反了曹操,让曹操甚是头痛,调集大军好一个打,却怎么也攻不下下邺城,郭嘉一出马,水淹下邺城,轻松灭了吕布,去了曹操的一块心病,让曹操好生欢喜。话说刘皇叔落魄投奔曹操,郭嘉建议曹操软禁了刘备,以绝后患,就像蒋介石软禁张学良一样,可是曹操楞冲大尾巴狼,不听劝告,放走了刘备,这就为以后三国鼎立埋下了祸根,到以后,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日渐强大,曹操再想灭他已经无能为力了,再后来,诸葛亮借东风火烧赤壁,彻底浇灭了曹操一统江湖的念头,如果当时曹操听从了郭嘉的建议,那么就不可能有后来的三分天下,如果郭嘉不是早早病逝,那么也有可能帮助曹操重新崛起,只不过多费点时间罢了,所以说,郭嘉不死便无三国,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智者说历史


郭嘉不死无三国!

这只能算是一个假设,并且只能是学术范围内的假设!

在战略上并不成立!

那么原因何在呢?各位请看:

郭嘉VS 诸葛孔明

郭嘉之战力:

1,十胜十败论,曹操想讨伐袁绍,但是担心自己不具备与袁绍抗衡的能力,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这套理论不仅振作了曹军将士的斗志,更帮助曹操拟定了远期和近期的作战目标。

2,驱虎吞狼”,就是离间吕布和刘备,令他们反目成仇。结果是他成功了,吕布夺取了刘备的徐州,刘备走投无路只好暂且归依曹操。后来下邳一战也是郭嘉提出的建议打破了僵局,令曹操攻破城门,斩杀了吕布。

3,官渡之战是三国的三大战役之一,这场战役尤其体现了郭嘉的重要性。他的十胜十败论(也有说荀彧)让曹操彻底下定攻袁决心。

4,他准确预知到孙策死于刺客!

5,判定袁绍的两个儿子灭亡于内斗。

6,曹操对郭嘉的评价:“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曾“欲以后事属之”。

诸葛孔明之战力:

1,“隆中对”判定三国鼎立之局势,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

2,火烧新野、火烧博望,阻曹军连胜势头!

3,赤壁鏖兵,联吴破曹!

4,以退为进,巧借荆州,使刘氏天下终有寸土!

5,谋取西川,奠定三国鼎立局势!

6,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孤之有孔明,犹鱼之得水也!”并在临终托孤!

诸位看到这里应该得出正确的结论了,第一,郭嘉没有诸葛亮的洞察力强,因为郭嘉在投奔曹操之前,见袁氏势大曾投之,后对其失去信心才投曹操。而诸葛亮从一开始就看好刘备,并且运作出一个躬耕于隆上,三顾茅庐的局,在刘备最最需要他的时候方才出场!这也是让世人误以为“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其实这只是巧合,郭嘉正好这一年病死!第二,郭嘉谋略不及诸葛亮,因为郭嘉擅长计将安出,就是面对局势提出最优的解决方案,如刘备投奔曹操后,郭嘉建议软禁之,后来曹操让刘备拦击袁氏,郭嘉又建议曹操不能放走刘备,但是已晚了!而诸葛亮都是谋而后动,就是说每一件事还没有发生,他就已经算到了结局,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都是胸有成竹,运筹帷幄之中!

所以说“郭嘉不死无三国”就是个伪命题,诸葛亮已算定,郭嘉不死,一般的小计策对曹操没有用,也不过多费点脑细胞罢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大不了往后推迟个十天半个月的!





带你望天涯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他辅佐曹操白手起家,逐步扫灭北方诸侯,奠定曹魏基础。有人说:“郭嘉不死,孔明不出”,还有人说:“郭嘉不死,便无三国”。那么,郭嘉到底有多厉害、多恐怖?难道他能帮助曹操统一三国吗?

郭嘉是三国时期的奇才,而这个奇才主要显示在郭嘉的脑回路上。

我们拿一个经典案例来进行分析,那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在曹操完全掌控河北之后,面临两个情况,第一点就是直回许昌大本营,第二点就是继续追击将敌军全部剿灭。而在这个时候,曹操的四大谋臣分别表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其中有三位谋臣都表明曹操必须立刻回到许昌,否则整个曹魏政权将会有很大的危险,只有一个人表示反对他就是郭嘉,郭嘉认为既然已经掌控了河北,就一定要把事情做绝,不能够给任何敌人以喘息时间,并且他建议曹操此刻必须立刻率领自己的全部军队前往内蒙的乌桓地区,并且在乌桓地区彻底击溃袁氏家族。就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之下,曹操听取了郭嘉的意见,彻底剿灭袁氏集团,巩固了自己的大后方,平定了多年的隐患。

后来赤壁之战战败,曹操说,如果郭嘉还活着的话, 断然不会让自己有这样损失惨重的失败,说明了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同时这话也是说给帐下谋士听的!曹操此举是在让自己帐下谋士羞愧,埋怨没人劝自己不要渡长江。

郭嘉献计有一个特点,对敌人内部洞若观火。孙刘联盟的内部矛盾定然逃不过郭嘉的眼睛。基本上是能够给曹操点明孙权和刘备面和心不和的本质,并以此为根据告诉曹操,只要放任一段时间,孙刘火拼可能极大。后来的历史,已经证明了孙刘联盟只要没有共同的外敌,必然瓦解。

往往是在曹操陷入左右为难,并且无法看到未来发展前景的时候,郭嘉才会提出个人的建议,并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个人建议全都会被曹操所采纳。而且郭嘉的脑回路非常奇特,他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很多情况之下是被所有谋臣和谋士所反对的。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郭嘉用实际行动表明了这句话有一定的理论实际操作性。

综上。


一起聊历史


三国时期有两大谋士的死亡最令人叹息,一个是刘备失法正,一个是曹操失郭嘉。如果刘备不失法正,也许不会有夷陵之败。如果曹操不失郭嘉,也许不会有赤壁之败。世人皆称,郭嘉不死,便无三国。那么郭嘉到底有多厉害呢?

郭嘉二十岁的时候意识到天下即将大乱,这正是他大显身手的好机会,于是他投奔了四世三公的袁绍,并且得到袁绍的重用。但是随着郭嘉在袁绍身边待久了,就慢慢意识到袁绍并非明主,袁绍优柔寡断,缺乏霸主应有的气概,恐怕难成大事。郭嘉就这样一人独自离开袁绍,转而投奔了曹操。

曹操与郭嘉可谓知己,他们相见如故,郭嘉对他这位新主子十分满意,并且说到“曹操真可谓吾主”。此后郭嘉在曹操身边的十一年里,不断献谋献策,让曹操统一了北方成为最大的诸侯。

曹操与袁绍官渡对峙,又恐怕身后吕布偷袭自己,为这事头痛不已。这时候郭嘉对曹操说:“应及早灭吕布,否则日后与袁绍大战,吕布必偷袭,袁绍性格优柔寡断,应趁袁绍没反应过来迅速打败吕布,在回过头来对付袁绍”曹操听从了郭嘉的意见,果然一切如郭嘉所说。

袁术称帝,曹操号令天下诸侯讨伐,这时候只有刘备只有愿意去讨伐,郭嘉听说后急忙劝说不可让刘备去讨伐袁术,果然不出郭嘉所料,刘备后来占据徐州并且与曹操为敌。

曹操为了打败二袁,问郭嘉计策,郭嘉系统的分析了当前形势,让曹操撤军,二袁必定会反目。曹操后来撤军,二袁果然反目,就这样曹操轻易的打败了二袁,二袁一死一伤。

只可惜郭嘉性命不长,仅仅追随了曹操十一年,便因病去世了,郭嘉一生计策从未出错。郭嘉要是不死,曹操很有可能早早就统一了天下,没有三国也是有可能的。

郭嘉去世后,曹操十分痛心,亲自到其灵堂前大声痛苦,曹操视郭嘉为知己,却不曾想郭嘉如此短寿。


三农天下185


郭嘉确实很厉害,但是郭嘉不死便无三国的说法也太过于荒谬。

郭嘉是我国东汉末年的谋士。他弃袁绍,投曹操后,就开始用鬼神那样的计策,帮助曹操横扫袁氏,荡平辽东。建安196年,郭嘉被汉献帝任命为军事参谋,从此为曹操出谋献策。

当时,曹操占兖州(yǎn),挟持汉献帝在许昌定都。建安196年冬,刘备投靠曹操。曹操犹豫要不要杀他,荀彧建议趁早杀了他,而郭嘉却能考虑到,杀刘备虽可以除去这日后的祸患,但会背负杀贤才的罪名,这样一来,人人自危,另外择主,曹操将无人可用。于是曹操听郭嘉的,留下刘备。

建安198年秋,曹操犹豫先打吕布还是先得袁绍时,郭嘉说袁绍正在打公孙瓒,先打吕布,以免到时候袁绍来战,吕布援助袁绍,打得我们落花流水。曹操采纳郭嘉的策略,第一战就攻破了吕布的彭城。然后吕布旅长屡败,最后投降。曹操听从郭嘉和其他谋士的建议,消灭了吕布这个后顾之忧后击败袁绍等强大敌人。

建安200年,郭嘉预言,孙策一定会死在一个平常人的手里。这个难以置信的预言,在不久后就被许贡的某个门客给杀了。

从这些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郭嘉的厉害。可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在他说留下刘备有祸患,为什么不献策让他无法成为祸患呢?在他攻打吕布时,吕布的谋士建议吕布截断曹军粮草,曹军无粮,就可打败曹操。只是吕布不听才导致战败的。在攻打吕布上,与其说郭嘉厉害,不如说是曹操做事有截断了得,吕布犹犹豫豫。

郭嘉预言孙策死于普通人这件事,很多人觉得他恐怖,料事如神。其实,郭嘉作为一等参谋人才,谍报工作必然也是一等一的。难道真的是料事如神吗?当然不是。

只是谍报工作到位而已。暗线笼络孙策的各路仇敌,日日盯着孙策,孙策喜欢独自打猎,埋伏杀他,并不难。很多人不知道,就以为郭嘉料事如神。这简直荒谬,军事上哪里有那么多料事如神,不过都是运筹帷幄的布置而已。

公元249年,司马氏才真正独霸朝纲。倘若郭嘉不死,在曹操死后,郭嘉在与曹操用人方式相当不同的曹丕的手下,还能不能得到信任也未可知。那么何来郭嘉不死便无三国之说。

若有说得不对的地方,在评论区告诉我哦!


枫桦梦


“郭嘉不死,便无三国”这句话应该是从谋士的角度对比诸葛亮来拔高郭嘉的,与这句话相对应的是“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因为郭嘉是在公元207年去世,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时候,正好是郭嘉死后这段时间。

由于诸葛亮为刘备策划了“隆中对”,刘备以此为基础,联合东吴孙权在赤壁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才引申出“郭嘉不死,便无三国”的可能。

虽然这只是一种历史巧合,却有故意拔高郭嘉的意图,不过在正史上的郭嘉的确很厉害,虽然不能说改变历史的走向,但是作为曹操早期的顶级谋士,至少在帮助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如果不是早死,也许也会影响赤壁之战的结果。

郭嘉早年投身袁绍,看出袁绍并非成大事的人,后来投身曹操,给曹操制定了先灭吕布,再打袁绍,然后平定北方的制霸蓝图,曹操很认可郭嘉的宏观战略规划,当时就表示“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

在曹操人生最为关键的官渡之战阶段,面对河北强大的袁绍,整个曹魏阵营都感到恐惧,认为无法战胜袁绍,这时郭嘉提出了十胜袁绍论,充分阐述了曹魏政权必然能够击败袁绍的理论,稳定了曹魏政权的军心。

在官渡之战胜利后,曹操兵马不断打击袁绍,袁绍死后,曹操想要乘胜一举击败他的两个儿子,结果郭嘉阻止曹操继续用兵,并且表示,袁绍的两个儿子向来不和,如果我们出军,兄弟二人反而会联合起来,如果我们不出兵,兄弟二人必然反目,到那时可坐收渔翁之利,果然如郭嘉所言,袁氏两兄弟陷入内斗,不久曹操彻底收服河北,完成北方的统一。

为了巩固北方的统治,公元207年,曹操携郭嘉远征乌桓追击袁氏兄弟的残余实力,由于这次行军路况极端艰难,曹操虽然彻底平定北方,郭嘉却由于气候恶劣,水土不服,最后染病去世。

郭嘉去世后,曹操挟胜南下攻打荆州,刘表去世后,他的儿子刘琮率领荆州整体归降,曹操也达到了人生巅峰,然而让人想不到的,郭嘉去世后的第二年,曹操却以优势兵力在赤壁之战中败给孙刘联军,开始走向下坡路。

赤壁之战后,刘备向西进军夺得益州,孙权巩固的东南之地,最终与曹操的曹魏政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力。

总结起来,郭嘉跟随曹操期间,曹魏政权不断扩张,先后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然而在郭嘉去世后,曹操基本再未取得像样的军事胜利,因此说“郭嘉不死,便无三国”也算是一个合理的推测。

史书上称郭嘉为“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然郭嘉作为谋士在历史上不如诸葛亮出名,我想主要原因还是英年早逝,假如再给郭嘉十年时间,或许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史论纵横


事有两面,话分两说。

先黑一黑

三国中有一句话“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然而他的前半句是志才不死,郭嘉不出。,此人叫戏志才。陈寿的《三国志郭嘉传》记载说,曹操最开始创业时,身边有一个筹画士,是颍川戏志才,此人谋略过人,曹操“甚器之”。但是这个戏志才却天生短命,很早便去世了。戏志才去世后,曹操对荀彧再询问人才时,荀彧才举荐了郭嘉。关于戏志才和郭嘉的才能,在《三国志荀彧别传》有记载:“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皆以智策举之。”只是历史牛x点儿的人遇见的时代而已。放现在来说就是踩中了时代的红利。

再夸夸郭嘉

其一 他牛在识明主,弃袁绍而投曹操这在当时人的思想中算很灵活的。没有愚忠

其二 郭嘉牛在具有出色的军事才华和参谋能力。他提出的计策和建议总是符合曹操的意图。这不是揣摩领导心思以便钻营逢迎,而是设身处地地为领导着想,从事业发展的角度提出实现集团利益最大化的战略主张。

其三郭嘉牛在天妒英才,207年37岁的郭嘉就退出了三国的舞台,他去世时真是曹操平定北方时期,天下豪杰正慢慢出现,所以他留下的只能是传说了。

其四郭嘉牛在连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都为郭嘉点赞你说他有多凶!!!




XXX3757


我是专注历史的莫地方,我来回答。

东汉末年,逢三国,在这个人才辈出的时期,无数英雄豪杰都在为了自己毕生的梦想而努力,这些英豪当中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的诸葛亮,出山后诸葛亮凭借自己过硬的才能为西蜀的建立奠定基础,并且要诸葛亮名流千古,成为无数人的典范,曾经有人一句话“郭嘉不死,诸葛不出”好多人认为郭嘉强于诸葛亮。

郭嘉曹操的第一知己,唯一懂曹操的人

郭嘉最早开始先投靠了袁绍,认为袁绍并不是可以成大事者,他就离开了袁绍赋闲在家,后经过苟彧介绍投奔曹操,给曹操视为上宾,这个时候曹操很看重郭嘉。

郭嘉在成为曹操的谋士后,很快就为曹操出谋划策,并且在官渡之战,提出十胜十败论,坚定曹操抗击袁绍之心,并稳定军心,并且在其他战役中鼓励曹操,不断为曹操出谋划策,曹操按照郭嘉的计策不断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曹操可以统一北方,有郭嘉的功劳。

郭嘉无数次出谋划策,都给曹操带来不错的结果,曹操对郭嘉是十分信任的,郭嘉的才能,郭嘉能动曹操,曹操也懂郭嘉,可以说他们是人生难得一知己,曹操对国家有评价:“难奉孝为能知孤意

郭嘉为什么能如此了解曹操心思

郭嘉善于性格分析,并且喜欢冒险,不按常理出策,并所出之策,都是良策,这是因为有这样的本事,郭嘉看袁绍,吕布都有精准的分析,从而可以保证他在合适的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

郭嘉对人心了解十分透彻,他知道刘备十分得人心,并有关羽张飞相助,不会久居曹操之下,果真刘备背叛了曹操,后来又预测了孙坚会给刺客说杀,孙坚死在了刺客手下,可以说郭嘉对人心是十分了解。

郭嘉知道曹操也懂得曹操,他可以在曹操需要他的时候,他就可以马上为曹操想好计策,这样一个十分懂自己一个人,自然可以获得曹操的喜欢和热爱。

还有最重要就是郭嘉把曹操当朋友,曹操这个级别的人,朋友必然和很少,可以说曹操十分需要一个人可以和他好好说话,这个人就是郭嘉。

郭嘉不死,诸葛不出,徐庶进曹营,不献一计

郭嘉死去的同年,诸葛亮出山,诸葛亮是个全能型人物,郭嘉并不是个全能型人物,只能说郭嘉强于一项,而不是多项,诸葛亮会在郭嘉死后出山,主要是一个巧合的原因,才会要不少人在这句话上做工作。

徐庶是个三国十分著名的谋士,原本他投靠刘备,成为他谋士他又推荐了诸葛亮,诸葛亮才会给刘备请出山,可以说没有徐庶的推荐,就没有诸葛亮,徐庶是个孝子,曹操抓住他母亲,逼徐庶前来投靠,无奈徐庶离开了刘备。

并到曹操军中后由于十分感激刘备,不给曹操出一计谋,就算他已经知道火烧连环计他不违背誓言,从而曹操惨败后大哭:“要是郭嘉郭奉孝先生在,怎能如此惨败”可以看出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总结

郭嘉的去世,对曹操打击确实很大,少了一个懂他的人,只要郭嘉有在他的劝言曹操必然听之,以那个时候曹操的势力完全是有机会在几年内统一天下,无奈郭嘉死了,也就没人可以在进入曹操的心中,原本徐庶是个不错的替代者,无奈徐庶不愿给曹操效力,最终要曹操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