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皇帝下令滅佛,而他的後代開窟造像,只想做和尚

佛教自西域入中土,深受官方統治者和民間崇敬。自北方少數民族拓跋氏南下,耳聞目染佛學在民間事蹟。歷代皇帝雖痴迷道學,也崇尚佛法,建寺立像,令沙門輔導民俗。


這位皇帝下令滅佛,而他的後代開窟造像,只想做和尚

偏偏太武帝拓跋燾不顧祖制,分兩次下令毀佛滅釋。但拓跋氏的皇族有一個明顯的特徵,就是後悔。後悔的事情不僅是無法挽回的世事,更多在於道德人倫。第一位皇帝拓拔力微由於殺了太子而整夜輾轉反側。而這位太武帝到了晚年,放鬆了對佛教的懲罰。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位皇帝的政策朝夕令改?又究竟有什麼故事,他的後代對佛教採取完全不同的政策,還大張旗鼓地頒佈詔書:我不想當皇帝了,想出家。

這位皇帝下令滅佛,而他的後代開窟造像,只想做和尚

認定叛軍?

其實,鮮卑族拓跋燾是北魏朝代第四位皇帝。鮮卑早期,受制於中原皇朝,遣送質子;後期,其他各民族經常反叛,民族矛盾尖銳。鮮卑皇帝不是一直在宮中處理朝政,而經常在外面打仗,隨時可能沒命。拓跋燾就是其中一位好戰的皇帝,他擴張領土的同時,還要時時提防叛軍。

叛軍中有一個盧水胡人叫蓋吳,他非常囂張,在民間鼓吹“滅亡北魏的是吳”的謠言。皇帝一聽,當然火了,派長安鎮副將拓跋紇征討蓋吳,沒想到卻戰敗而死,這下樑子結大了。皇帝御駕親征,征討蓋吳。

公元446年,打仗後回來,拓跋燾一行人正好去一座佛教寺院休息。和尚請侍衛們喝酒,還邀請他們進入居住的房間。侍衛眼尖,在住房發現很多兵器,便直接報告上級。拓跋燾馬上聯想到剛才的戰事,先入為主:“這一定是和尚和蓋吳串通作亂。”立即派人查探,結果抄出釀酒的工具(北魏禁酒)、富人州郡牧守貪汙的東西和女人。這些和西方中世紀教堂中查封出的東西不相上下。

這位皇帝下令滅佛,而他的後代開窟造像,只想做和尚


奸臣教唆?

拓跋燾之前的皇帝皆熟悉佛學,到這一代,皇帝獨迷道學。有一臣子對此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那就是崔浩。

崔浩出生高門士族,為人正直,博覽經史,自詡才幹與張良比肩。他皮膚潔白細膩,貌如美婦,是才貌雙全之人。他擔任前代太宗拓跋嗣的高級謀臣,還是拓跋燾的寵臣。但他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隨心所欲。

他不喜歡佛教,認為佛是胡人的神,是虛妄荒誕,又耗費財力,應該全滅。這相當於說這是西方異教徒的神,所有異教徒都應該處死。他自己不信佛,還要讓身邊的人不信。他的妻子郭氏敬愛佛學典籍,並時時誦讀。崔浩看見,勃然大怒,把這些書經扔到火裡燒,燒下的灰還撒到廁所中。

這位皇帝下令滅佛,而他的後代開窟造像,只想做和尚


他不僅在家中做這些事情,還在朝廷中教唆拓跋燾。於是,皇帝先於公元444年和公元446年先後下令,主要的內容涉及:

1、王公以下到平民不得私自供養僧侶和巫師,這些巫師和僧侶都要送到官府。

2、凡是信奉佛教以及塑造佛像的人都要滿門抄斬。

3、現存的和佛教有關的東西都要打毀焚燒,和尚不管任何年紀都要活埋了。

皇帝把佛教看成巫術,認為是讖緯之說。它妨礙國家政治教化,破壞禮儀。最重要的是它妨礙國家穩定,是偽善的東西,會導致滅國。看來,佛教的這次浩劫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這位皇帝下令滅佛,而他的後代開窟造像,只想做和尚


死灰復燃?

但這次滅佛為何沒有滅掉所有的佛學,文成帝為何能復興佛教?其實,這也是多方力量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一方勢力是拓跋燾的太子拓跋晃。

拓跋晃平素喜歡佛法,在拓跋燾下令期間,他正好監國。於是,他在執行方面搞了一個彎路。先拖延時間,放出消息說皇帝最近要下這樣的旨意,和尚能逃能藏的都先準備起來,然後,正式頒佈詔書。這使得一批和尚和佛經佛像倖免於難。

但這位信奉佛法的太子壽命較短,太監宗愛讒言太子部下,皇帝怒而斬太子黨,太子憂鬱而死。經過一系列的政變,太子的兒子拓跋浚即位,這就是文成帝。文成帝受父親的影響,也喜歡佛學。在眾多大臣請求下,乙卯(十一日),恢復佛教,寺廟和佛塔得以再建,百姓得以自由出家。他還親自為五位和尚剃髮,並任命其中一位叫師賢為道人統。後任命曇曜,更名沙門統。

這位皇帝下令滅佛,而他的後代開窟造像,只想做和尚


“曇曜五窟”是雲岡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石窟。雲岡石窟位於北魏首都山西大同市。


石窟的塑像,大多是高鼻子,大耳垂,身材寬大結實,面相渾圓,那一看就是鮮卑人的樣子。但他們身上都穿著厚重的冕服式袍服,那是漢族的裝扮。可見,這體現了孝文帝胡人穿漢服的政策。


石窟中有很多形象是孝文帝、獻文帝等皇親貴族。很多佛像是兩人對坐講經的姿態,這在北魏皇室中很普遍,一般象徵太后和皇子探討佛經的過程。


最後,整個石窟的建造有利於化解民族矛盾,更有利於推廣漢化政策。比如均田制,與漢族通婚等等。


雲岡石窟有專門的公交車。進去之後,有一窟門前和莫高窟九層樓相似的建築,那是清朝所建,是主要參觀的地方。另外,石窟中的佛像都有洞眼,那是清朝為了保護雕像而遺留下來的,但反倒破壞了佛像。

這位皇帝下令滅佛,而他的後代開窟造像,只想做和尚


厭世入佛?

都說獻文帝是因為和馮太后政見不合而產生厭世退位念頭,實則這位皇帝拿不到實權,先有丞相乙渾獨斷專權,後有馮太后出面干政,他的政治抱負不能施展。這是皇帝性格使然。

同樣是沙門逆反,拓跋燾和孝文帝拓跋宏處理的方法完全不同。拓跋宏只是限制佛教活動,對謀反者法秀沒有滅九族,而是處死同族之人,三族,只限一門之內,一門殺誅,只及其身。

獻文帝從小愛好黃老哲學和佛學,接見朝廷官員和和尚僧侶,都談玄論理,時常有離家修行的想法。他還用佛學實行仁政,比如允許曇曜的奏請,即設立“僧祗戶”、“僧祗粟”和“佛圖戶”。說白了,就是捐贈穀米六十斛給寺廟的捐助者,捐贈的穀米和在寺廟當差灑掃的民間重刑犯和奴隸。

這位皇帝下令滅佛,而他的後代開窟造像,只想做和尚


獻文帝不念情於世務,經常有出世之心,打算禪讓皇位給叔父京兆王,但在群臣的勸說下,傳位給五歲的兒子拓跋宏,自己當太上皇。孝文帝即位後,獻文帝移居北苑崇光宮,每天閱覽佛經,又修建禪房,聘請高僧,已然成為活脫脫的和尚。

北魏佛教的生生死死都與統治階級有關,“皇帝即佛”的思想也深深根植在北魏朝代中。佛教不僅是政治教化中的一部分,還是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的生活寄託。中國思想發展到魏晉南北朝,已成為佛、道、儒三教鼎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