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死後,北洋六鎮最終是什麼歷史結局

1901年清政府在全國實行“新政”,重頭戲便是“籌餉練兵”,編練新式陸軍,推行常備軍制。隨後,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1902年拉開了北洋六鎮的建軍大幕,主導了清末新式陸軍的組建。

袁世凱最先組建的是北洋常備軍左右兩鎮,而後將它們改為北洋常備軍第一鎮、第二鎮,並在三年半的時間內增建至五鎮北洋常備軍。1905年,清政府將北洋常備軍改稱陸軍,原先的五鎮北洋常備軍與另一鎮京旗常備軍,統一編為北洋陸軍第一鎮至第六鎮。

“北洋六鎮”只是民間俗稱,它的正式名稱為新建陸軍第一至第六鎮,是清末拱衛京畿最強的武裝力量,也是後來民國時期北洋軍閥的前身。民國後北洋六鎮被改稱民國第一至六師。

袁世凱死後,北洋六鎮最終是什麼歷史結局

北洋陸軍第一鎮(師)

北洋陸軍第一鎮的前身是京旗常備軍,該軍的建立時間晚於北洋常備軍第一鎮。京旗常備軍以八旗子弟為主要兵源,仿照北洋常備軍的章程而建,於1905年4月正式成軍,被稱為最後的“旗軍”。

1902年11月,在北洋常備軍創練之際,清政府從八旗子弟中挑選兵丁約萬人,由魁斌、溥倫、桂春、鐵良、薑桂題等人從這萬人中選出3000人,交給袁世凱創練京旗常備軍。所以這支軍隊相當於是清末新式陸軍中的“御林軍”。

1903年12月,袁世凱、鐵良對京旗常備軍進行員額擴充,相繼增建2營步隊、1營馬隊、1營陸路炮隊和1隊工程隊。1905年初,袁世凱、鐵良再次擴編京旗常備軍,增建了1營馬隊、1營陸路炮隊、1隊工程隊和1隊輜重隊,使這支軍隊達到一鎮的編制。

同年5月,清政府將北洋常備軍改稱陸軍,京旗常備軍被編為北洋陸軍第一鎮,首任統制官為鳳山,駐守北京北苑仰山窪。

事實上,袁世凱最不能掌控的就是北洋第一鎮,清廷對他留了一手,所以把第一鎮交給滿人自己掌握。

滿人知兵的不多,鳳山還算可以,可惜後來當了廣州將軍,被革命黨炸死。死後,鳳山獲贈太子少保,跟袁世凱比肩。鳳山還是一個藏書家,他家藏有很多精品,非常珍貴。

鳳山之後,北洋第一鎮的統制換成了袁世凱的嫡系何宗蓮。袁世凱就任大總統後,何宗蓮被提拔為侍從武官。袁世凱死後,何宗蓮捲起細軟和五萬大洋,回到山東老家,再也不過問政事。這個人很識時務。

袁世凱死後,北洋六鎮最終是什麼歷史結局

北洋陸軍第二鎮(師)

北洋陸軍第二鎮的前身是北洋常備軍左鎮,是清末新式陸軍中成軍最早的一鎮。

1902年1月,袁世凱籌集100萬兩軍費,派武衛右軍營務處的王英楷、王士珍前往正定、大名、廣平、趙州等地徵募6000兵丁。這些募兵的地方都在直隸南部,是庚子事變中義和團最活躍的地方,募兵之時民間謠言四起,傳言說這些兵丁將會被運往國外,抵償那些被拳民打死的洋人。

這6000人實際上是被送往保定訓練,於1903年7月編成北洋常備軍左鎮。後來經過擴建,編成步隊12營、馬隊4營、炮隊2營、工程隊1營和輜重隊1營,員額共計19120人,並於1904年4月改稱北洋常備軍第一鎮。

1905年5月,北洋常備軍第一鎮被編為北洋陸軍第二鎮,首任統制官為王英楷,駐守遷安。

王英楷和張懷芝。這兩位都算是袁世凱的心腹之人。其中,王英楷是孫傳芳的姐夫,不幸在1908年早死。張懷芝則在1934年病逝。

袁世凱死後,北洋六鎮最終是什麼歷史結局

北洋陸軍第三鎮(師)

北洋陸軍第三鎮的前身是北洋常備軍第三鎮,該軍以北洋常備軍第一鎮、第二鎮的將弁與兵卒為基礎,是北洋六鎮中成軍速度最快的一鎮。

1904年1月,因日俄在東三省開戰,北洋常備軍左鎮和右鎮主力離開保定和馬廠駐地,向北移防到山海關一帶,京畿地區出現兵力真空。袁世凱趁此機會,從山東、河南、安徽三省徵募兵丁,迅速擴軍編練北洋常備軍第三鎮,至1904年3月便完成了編建。

1905年5月,北洋常備軍第三鎮被編為北洋陸軍第三鎮,首任統制官為段祺瑞,駐守保定。

北洋第三鎮絕對是袁世凱的主力和嫡系,統制先後有段祺瑞、段芝貴和曹錕。這三位當然都是袁世凱的死黨。其中,段祺瑞是袁世凱手下第一猛人,後來皖系軍閥的首領,四度出任民國總理。

而段芝貴則號稱是袁世凱的乾兒子,能力不咋地,為人卻善於逢迎,後來當過湖廣總督和陸軍總長。曹錕則是袁世凱的虎威將軍,後來居然花錢,買了一個大總統噹噹。

袁世凱死後,北洋六鎮最終是什麼歷史結局

北洋陸軍第四鎮(師)

北洋陸軍第四鎮的前身是北洋常備軍右鎮,是最初的北洋三鎮之一。

1903年初,袁世凱籌劃組建北洋常備軍右鎮,他將保陽馬隊各營裁改歸併,編成一標四營開赴馬廠訓練。1904年2月,袁世凱再次抽調淮軍肅毅親軍、元字馬步等營進行編練。而後繼續在直隸、河南等地編練步隊1協、炮隊1標、工程隊1營和輜重隊1營。

1904年3月,袁世凱將他們合編組建成北洋常備軍右鎮,分駐馬廠和小站。次月,北洋常備軍右鎮改稱北洋常備軍第二鎮。

1905年5月,北洋常備軍第二鎮被編為北洋陸軍第四鎮,首任統制官為吳鳳嶺,駐守馬廠。

北洋第四鎮統制吳鳳嶺,從小在袁世凱家裡長大,後來一直跟著袁世凱,當過袁世凱的護衛。此人也絕對是袁世凱的嫡系。可惜吳鳳嶺在1912年先於袁世凱死去。

袁世凱死後,北洋六鎮最終是什麼歷史結局

北洋陸軍第五鎮(師)

北洋陸軍第五鎮組建時,恰逢清政府改常備軍為陸軍,這一鎮便直接被編為北洋陸軍第五鎮。

1905年4月,署理山東巡撫楊士驤從將武衛右軍先鋒隊中抽調12營,又從馬廠北洋常備軍第二鎮抽調步隊4營、馬隊1營、炮1營,再挑選青州、德州、滄州、密雲等地駐防的旗兵,將兵員補充至一鎮的編制,共建成步隊12營、馬隊3營、炮隊3營以及工程隊和輜重隊各1營。

1905年5月,北洋陸軍第五鎮組建完成,首任統制官為吳長純,駐守山東濟南及濰縣一帶。

北洋第五鎮統制吳長純,袁世凱老上司吳長慶的堂弟,這是一位被忽視的抗日名將。甲午戰爭那會,吳長純駐守旅順,和日軍血戰六十餘天,坐騎被子彈打中,而他卻毫無懼色。

袁世凱死後,北洋六鎮最終是什麼歷史結局

北洋陸軍第六鎮(師)

北洋陸軍第六鎮的前身是北洋常備軍第四鎮,是北洋軍中有名的“兇鎮”。

1905年,袁世凱抽調武衛右軍7000人、南洋自強軍260餘人以及北洋常備軍第三鎮步隊各標第二營進行編練,合編為北洋常備軍第四鎮。由於武衛右軍此前多次擔任宿衛宮禁的任務,北洋常備軍第四鎮成軍後仍駐紮南苑、海淀等地,負責宿衛宮門。

1905年6月,北洋常備軍第四鎮被編為北洋陸軍第六鎮,首任統制官為王士珍,駐守北京南苑、海淀等地。

北洋第六鎮,統制先有王士珍,北洋三傑之首,後為趙國賢。王士珍後來也當過陸軍總長和民國總理。趙國賢呢?那是河南項城人,袁世凱的老家人啊,絕對的自己人。趙國賢在1911年死於革命軍之手。

袁世凱死後,北洋六鎮最終是什麼歷史結局

北洋六鎮(師)最後的結局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內部發生了分裂,出現了馮國璋的直系與段祺瑞的皖系相對立的局面。

皖系領袖段祺瑞曾擔任過第2、3、6鎮(師)的統制,但這些部隊都成了直系的軍隊。而馮國璋從沒有擔任過北洋六鎮的統制,但直系反而收穫了北洋六鎮的大部分軍隊。究其原因,是由於段的性格強勢,喜好發號施令,其經營重心在中央,屢有損害其他派系與地方勢力以自固之舉,造成北洋團體內部對他離心離德。而馮國璋在清末主抓軍事教育,北洋軍官大多為其門生,又年與北洋系大小軍閥們利益較為一致,同氣連枝,但馮國璋入京為大總統後,進入了段的樊籠,難以施展抱負,屢屢處於下風,最終被迫出局。

袁世凱死後,北洋六鎮最終是什麼歷史結局

馮國退出歷史舞臺後,原先在直皖兩系間態度曖昧的曹錕異軍突起成為新直系的“共主”,曹錕的部隊是老六鎮裡面的第3鎮,經過吳佩孚整頓後,在民國時期戰力躍居老六鎮之首。

曹錕吳佩孚集團的嫡系幹部大多來自第3鎮(師),老六鎮中,除了第1、5兩鎮(師)基本沒有參與直皖紛爭外,在直系手中有第2、3、6三個鎮(師),皖系僅有第4鎮(師),還遠在滬浙地區,段祺瑞手裡無可用之兵,遂借對德宣戰之機編練“參戰軍”。然而,段棋瑞新編的軍隊在直皖戰爭中終究不故身經百戰的直系老隊,招致了失敗的命運。

袁世凱死後,北洋六鎮最終是什麼歷史結局

曹吳集團統治時期,其直接控制的兵力多達30萬人,連同各省附屬者,總計50萬以上,是北洋軍閥繼囊世凱之後的又一次大擴張。但是曹賄選失盡人心,孫中山、張作霖與盧永祥結成了反直三角聯盟,直系政權內部的矛盾加劇,終在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倒臺。戰後,直系的主力北洋第3鎮(師)、第6鎮(師)被先後撤銷,老六鎮一下子去掉了1/3。

孫傳芳的起家隊伍是原王佔元的第2鎮,在王下臺後孫傳芳奉曹吳政權之命,率部“援閩”。三年後先後控制了福建、浙江,1925年驅逐了奉軍,成立了“浙閩蘇皖贛聯軍”,人稱“五省聯軍”。孫傳芳麾下的嫡系將領,大多也出自第2鎮(師)。孫傳芳擁兵20餘萬,原北洋六鎮中所餘的4個鎮(師),除第5鎮(師)在山東外,第1、2、4鎮(師)均握於孫氏之手。

在山東的第5鎮(師),長期駐紮山東,實際上成了山東的地方部隊,雖有老六鎮的盛名,但難副其實。該師在1925年張宗昌主政山東後,被改編為直魯聯軍第4軍,1927年4月因對北伐軍作戰不力被張宗昌解散。

袁世凱死後,北洋六鎮最終是什麼歷史結局

相比於同時期北方的吳佩孚、張宗昌等軍閥,孫傳芳的軍隊戰鬥力顯然要高出一截,曾給北伐的國民革命軍造成過不少麻煩。1928年北伐戰爭結束後,孫軍殘部被收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47師,第1、2、4鎮(師)這些從北洋六鎮延續下來的最後精華統統被編入了這個師裡。第47師後來歷經內戰、抗戰,被逐步中央軍化,最終於1949年12月的川西戰役中被人民解放軍殲滅。

至此,袁世凱一手操辦的北洋新軍六鎮全部走向了歷史的末路,煙消雲散,不復存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