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冬至、春节、年初五,为什么北方过节总要吃饺子?

立冬吃饺子,冬至吃饺子,春节吃饺子,年初五吃饺子……北方人常常吃饺子过节,因而有人说“北方人就是不管什么节,吃饺子就对了!”事实上,北方很多年节和节气确实都有吃饺子的习俗,为什么饺子会成为节日的传统美食呢?

北方人吃饺子与其受气候及地理条件影响而形成的饮食习惯有关。我国北方地区以温带热风气候为主,耕地类型为旱地,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因而北方人的主食为面食,自古也有“南米北面”的说法。饺子属于面食,北方农作物小麦解决了饺子皮的原材料来源问题,让饺子有机会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食物。

立冬、冬至、春节、年初五,为什么北方过节总要吃饺子?

立冬、冬至、春节、年初五,北方吃饺子的节日多在寒冷季节。北方冬季寒冷,人们需要吃大热量的食物来抵御寒冷,热乎乎的饺子绝对是适合冬日的美食,暖化人们疲劳的内心。如果将节日饺子换成一道道菜,不仅容易凉而且也不容易实现,毕竟从前北方冬天的蔬菜资源并不丰富,人们储存白菜、萝卜、土豆等易储存的蔬菜,其他蔬菜资源相对匮乏,因而普通百姓很难置办一桌丰富的菜肴,所以有面有菜的饺子成为适合大多数人们的美食。

吃饺子成为一些节日节气的惯例,这也与地区民俗的形成有关。民俗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如春节贴春联、冬至吃饺子等都属于民俗。民俗不是个别的,而是一定范围内共同的,得到绝大多数人们的认可,贴合人们生活的生活事项。曾经,社会的发展水平不高,有馅有肉的饺子很难成为普通百姓的日常饮食,饺子更多是被当作节日食品,让人们来改善生活饮食。饺子与节日盛宴挂钩,成为普通百姓在节日才能享受的丰盛美食,所以北方过节常常要吃饺子。此外,饺子也被赋予了寓意,蕴含了人们的美好祝福,如除夕吃饺子团聚送祝福;出远门吃饺子出门平安,归家完整。

说到节日就会想到仪式感,如果没有节俗带来的仪式感,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便会与普通假期无异,正是因为有置办年货、新春扫尘、贴春联、拜年、给晚辈压岁钱等充满仪式感的习俗才让春节显得与众不同。仪式感是生活的调味剂,让平淡的生活焕发温馨。摘菜、发面、包饺子、上桌,这一些列全家参与的过程,符合仪式感的繁琐,包饺子的过程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机会,其乐融融、气氛欢悦,全家一起包饺子成为很多人小时候的美好回忆。当一种食物变成一种感情的寄托,它就是不可取代的。对于很多北方人,饺子就是家的味道,象征着团圆美满。

立冬、冬至、春节、年初五,为什么北方过节总要吃饺子?

北方人们在节令吃饺子还有民间传说的原因。传说中,饺子本来是一味治病的良药,其起源与“医圣”张仲景有关。张仲景见到很多面黄肌瘦、衣不遮体的百姓,发现他们的耳朵都被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便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到除夕期间发放“祛寒娇耳汤”来医治冻疮。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冻伤的耳朵治好了,所以人们后来就学着“娇耳”的样子,做成食物食用,这种“娇耳”样子的食物被人们称为“饺子”。吃饺子的习俗流传了下来,成为民间习俗,同时也流传出“过年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曾经人们吃饺子可能与改善饮食、寒冬热食等原因有关,现在食物极大丰富,人们为什么还吃饺子呢?一个是因为习俗,另一个可能就是不用再选择了,因为很多人每天都在烦恼要吃什么,那么遇到节日习俗就按习俗吃饺子好了,避免了人们的选择困难症。因为不想在纠结吃什么而选择随着时节习俗去吃饺子,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历呢?

每一项饮食习惯的形成都有其背后原因。各地区的地域、习惯、生活方式各有不同,因此人们不仅在生活活动上存在差异,在饮食文化上也各有特色,如四川人吃辣,广东人喝汤,西藏人吃糌粑,这些都是饮食文化上的差异。然而仍有很多人在这些饮食文化上涉嫌歧视,如今年引发热议的D&G“筷子歧视事件”。希望所有人都能明白,文化差异是必然存在的,我们需要的是尊重,而不是随意的调侃和歧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