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年前,一段为爱赴死的故事,重新定义了"爱情"的意义


161年前,一段为爱赴死的故事,重新定义了

"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

信我的人,尽管死了,也一定会复活。

所有活着信我的人,一定永生。"

——《圣经•新约•约翰福音》

1858年,多年饱受责任与感情煎熬的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终于痛下决心,与妻凯瑟琳分居,结束了22年的"痛苦婚姻"。

第二年,狄更斯开始在自己主编的文学周刊《一年四季》的创刊号上,开始连载这部"最著名"的《双城记》。

写在开篇的这句话:"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在历经161年的时间,依然熠熠生辉,经久不衰,就像一个对"每一个时代"总结的烙印,深刻地默默印证着下一个时代的来临。


161年前,一段为爱赴死的故事,重新定义了

狄更斯

小说不长,相比在动辄百万字体量的今天来说,不到30万字的故事,却以宏大的英、法两国的"命运"为背景,以法国大革命里的悲欢离合,试图用其始终坚持的人道主义理想,以及对当权者和公众提出双重警告。

鉴于世人的普遍"爱好"——"忠言逆耳,阿谀顺听。"于是把这些"道理"全部装在一个可歌可泣的,关于爱与恨,报血仇与笑泯恩仇。

以及想向公众传达自己认为的爱情的意义——最"好"的爱情,就是为爱牺牲,正如卡顿的深情告白:

"我现在所做的事情,比我曾经做过的无论什么事都好得多。

我现在将要得到安息,比我曾经得到过的任何安息都好的多。"

这样的故事里。


故事内容很简单,其实就是一个以巴黎和伦敦两座城为象征,以几个家族的爱恨情仇为底色,用露西、卡顿和达内奈三人"爱情纠葛"为核心,展开了一幅"大革命"之下,人世百态的图卷。

161年前,一段为爱赴死的故事,重新定义了

就像是作者狄更斯一生的创作成长历程一样,早年经历苦难,让他亲历与看见了诸如"肤浅"的真实黑暗社会,于是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更多的是对阶层的温和评判,以及带着美好幻想的善恶有报,比如《雾都孤儿》。

而到了中期的狄更斯,或许是见多了"上流社会"的虚伪、无耻,以及多年来对现实社会的观察,让他打破幻想,从而开始反其道而行地展开,对人性与社会阶层的犀利讽刺,如《圣诞颂歌》。

最后,许是阅历的累积,以及多年来对社会与时代的深刻认识,于是开始进入创作的巅峰时期,如这本《双城记》,就是集他"一生思想"的大成之作,他说这部小说使他:"深受感动,无比激奋。"可见其"地位"在狄更斯心中的特殊。


161年前,一段为爱赴死的故事,重新定义了

爱与恨,生与死

爱情不是全部,但"爱"可以是人生的一切

一直以来,对狄更斯的观感挺复杂的,早期看他的《雾都孤儿》时,就觉得他笔下的故事太过乐观与理想化,而叙事手法与情节的设计,又太过于扁平与刻意,但立意还是不错的。

现在再看时,却几乎颠覆了之前的看法,即使在手法上仍旧保持原来的看法,但立意却增添了历史的沉淀,深挖之后,越发有意思。


而这本《双城记》也是如此,早年看,不过当一本离奇的另类"爱而不得"的凄美爱情故事,但时隔多年的第二次阅读,感受也是颠覆的。

这种不同寻常的"爱情"表现——为爱赴死,更像是一种对爱情新的定义,或者说重新诠释了爱情的意义所在。

是的,世间爱有千千万万种表现形态,纠缠最深的就是爱恨交织,而最深刻的是生离死别,但最刻骨的或许就是这个,为爱赴死般的,"爱人永乐"的无畏牺牲。(或者叫舍己为人的楷模。)

161年前,一段为爱赴死的故事,重新定义了

如果以"爱情"的角度去看待这个故事的话,那么交织在其中,关于人性的本质,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爱与恨的定义,生与死的抉择,其实都是坐着狄更斯想要和大众探讨的,更是想以此呈现自己的思想。

正如狄更斯一生贯之的"准则"惩恶扬善一样,故事里的好人,如马内尔医生的正义,女儿露西的纯善,以及"仇人"达尔奈的正直,都被设计地明显到刻意,而坏人的设计,则"恶"得丰满而立体,如残暴的贵族达尔奈的父亲和叔叔,如亦正亦邪的律师卡顿,如自诩"正义"的德法奇夫人等等。

这些好得千篇一律,坏得各有不同的人物,看似被设计地如此"偏心",其实狄更斯或许就想去表达自己心中对"好"的感受,与对"坏"的复杂观感。

是的,虽然人性中始终那以避免的就是善与恶的双面共存,但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去展现和滋养其中一面,人生来,既不是"人本善",也不是"人本恶",而是相互交织的。


但"好"的一面是难能可贵的,是需要不断努力加深的,是很难持之以恒的。

就像是故事里的马内尔医生一样,拥有正义之心的他,坚持"对"的事,去举报犯罪,反受牢狱之灾,好不容易和女儿相认,可以享受天伦之乐时,又发现女儿的爱人是自己的仇人之子,他还是选择"爱"的隐瞒,但命运还是没有放过他。

161年前,一段为爱赴死的故事,重新定义了

试问,如果是"人",经历了18年备受折磨无辜的牢狱之灾,真的可以用"爱"消泯?即使为了女儿的幸福。

这个答案显而易见,是个"人"就很难做到,但是作为"好人"符号的马内尔医生,却可以做到,因为他是"好人"的代表意象。

如此,这种扁平而充满美好幻想的意像符号化设计,其实放到露西、达内奈这两个人物身上,也是如此,失去了普遍逻辑化的"人性",剩下的就是一种群体"善"的诠释。


相反,之所以对"恶"的设计,多种多样,比如有卡顿的亦正亦邪,不羁、浪荡,以及孤僻都是他的保护伞,而藏在里面的自卑、对爱另类的理解"守护",以及看似不营救的无动于衷之"恶",其实都是一种复杂的,数不清是好,还是坏的"恶人"。

当然,最后为爱义无反顾的赴死,为了心爱的露西得到未来长久的幸福,而选择代替情敌牺牲自己,其实都是一种刻骨的"爱",当生命走到尽头,其实对他来说,也知道"爱情"并非人生的全部,但"爱",对露西无私的爱,就是他人生的全部意义所在。

除了达内奈的父亲和叔叔,是全部的"恶",其实德法奇夫人那种带着仇恨而生的"恶人",对大部分"底层"人民来说,她其实是正义的,但是矫枉过正之后:

"打从幼年以来,她就受屈含冤,对敌对阶级怀有深仇大恨,时刻一到,就逐渐变成了一只母老虎。她毫无恻隐之心。"

复仇之火,有力的"革命武器",让她无视一切的规则,最后演化为一件为了复仇而反对一切"敌人"的刽子手,只要疑似反对"革命"者,必须以鲜血付出代价。

161年前,一段为爱赴死的故事,重新定义了

而之所以狄更斯如此设计这些人物,还是因为他本身对"爱与恨"、"生与死"的自我理解,就像是早期在《雾都孤儿》里,为奥利弗设计的"开挂人生"一样,他试图用纯粹的善,去抵抗身处"法国大革命"社会之下,贵族与人民多方面复杂不可调和的刻骨仇恨的影响。

试图用复杂的"恨"去诠释人性在生与死的考验下,残暴、矛盾与冷漠的现实社会里,人性的真实样貌。

冤冤相报何时了,唯有"爱"可救人心。


161年前,一段为爱赴死的故事,重新定义了

拯救世界,救赎我们

汹涌革命救国?流血暴力救人?

但如果,只在《双城记》里看到"爱与恨"的故事,未免"浪费"了作者狄更斯呕心沥血累积的,关于社会与时代,人性与"革命真相"的感悟了。

即使剥去《双城记》不严谨的历史背景,但故事隐隐蕴含的,还是狄更斯对英国未来进程走向的深深忧虑。

在动笔的这一时期,英国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克里米亚战争之后带来的经济大萧条,以及当时寡头政治"必然"的腐败无能,还有三起三落的宪章运动,还有欧洲各国陆续"上演"的革命,有感于此,才是这本《双城记》的创作初衷,也是核心阐述。


狄更斯说:

"......我相信,不满情绪像这样冒烟,比大火烧起来还要坏得多,这特别像法国在第一次革命爆发前的公众心理,这就有危险。由于千百种意外—如收成不好,贵族阶级专横和无能,把已经紧张的局面,最后一次加紧,海外战争的失利,国内的偶然事件—变成那次以后从未见过的一场可怕的大火。"

所以《双城记》就像是在描绘一幅黑、白对立的世界。

在这里,"白"是永远纯粹的,而"黑"则是被无数色彩叠加之后的最后体现,于是在故事里,与其说是在讲述(警示)英国"必将"步上法国"大革命"的后尘,不如说在为大众描绘这一进程的"必然"现实的最终模样。


把时间线拉回到起点——法国大革命的前夕,英国的社会矛盾依然逐渐尖锐到几乎把人性的善恶撕裂成两半,如白天"规矩"做着买卖的商人,黑夜降临居然可以毫不犹豫地"变成"拦路抢劫的匪徒;而"法律"成了易碎的花瓶,腐朽无能的"执法者"让一个杀人犯与只偷了几便士的小偷同样处以极刑。

更不必提正酝酿"大火"的法国,多年来贵族、教会、"上层"和"中、底层"人民的刻骨仇恨,让整个国家几乎变成了一点就燃的火药桶,只需要一点星火,就足以毁灭一切。

161年前,一段为爱赴死的故事,重新定义了

作家雨果为"世界"找的一条出路是"勇敢地革命",但是却太过激进,正如当时千千万万被点燃的"斗士"一样,可以不顾一切地去消灭所有的"敌人",不惜血流成河,因为这是"唯一的希望之路"。

但是,被满目的热血包裹之下的,被刻骨仇恨掩埋的,被所谓"正义"代表的,真的全部是黑白分明的"美好世界"吗?

恐怕未必。

正如故事里的游荡在巴黎街头巷尾的"雅克",这一群衣衫褴褛、无所事事的"小混混"们,看似为"底层"最深的受害者,却被德法奇夫人"圈养"着,或者美其名曰为"革命者"提供帮助。


让这个一点就爆的国家,添砖加瓦,是的,那纯粹的"黑"里面,是多彩的:

有撞死人,随便抛下几个钱,踩在穷人累累尸骨上骄奢淫逸的金色贵族;

有挣扎在污水、排泄堆、黑面包生死之间的黑色贫民窟的"人"们;

以及那些白天"当人",游走在黑暗里血色杀戮的"雅克"们,随意潜入"大人们"的府邸,划去一个一个写在德法奇夫人编织"带"上的名字。

如此种种,不胜其数,是的,在狄更斯的笔下,或者说对未来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思考里,对所谓"革命"的理解,其实都是归于残暴的,那些披着"革命者"外壳的"雅克"何尝不是血腥的刽子手。

因为在他们的眼中,"革命"必须流血,不流血何来光明、革命的胜利?

161年前,一段为爱赴死的故事,重新定义了

但是,这条看似"唯一"的出路,真实的面貌却是以鲜血开始,以鲜血结束,到了最后,正如法国大革命一样,最终还是"不变",只是换了一个看似光明的执政者"。

如此,革命的本质与意义,真的是拯救国家(世界)?真的可以救赎广大人民?

流血的革命,真的可以救国救民?而不是疯狂而盲目的杀戮?


好了,《双城记》的警告在此,结果,由未来见证。



写在最后:

近来又到爷爷的"日子"了,作为亲历当年"革命事件"的人,小时候听说过很多当年的故事,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那种"唯一的信仰"开始动摇,开始反思。

正如《双城记》的警示一样,虽然时间向世界证明了它的"正确",但血流成河的伤痛,依然留在人心和石头上,生死难以磨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