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家國際連線德國傳遞“開卷考試”新冠救治經驗

“什麼對重症病人最有效?”“激素如何使用?”“鼻拭子、咽拭子、肛拭子,用哪一種檢測更準確?““面對高危病人,醫護如何防護?”……3月23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國際遠程會議中心,同濟醫院6位專家視頻連線德國耶拿大學附屬醫院,回答了呼吸內科、心內科、重症醫學、感染科、麻醉科、神經內科等醫生們最熱切關注的問題,並分享了抗擊新冠肺炎的“中國方案”。

“對於他們來說,這是開卷考試,希望把我們閉卷考試的經驗傳遞給他們。”同濟醫院院長王偉介紹。過去2個多月,武漢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新型冠狀病毒侵襲,從未知到逐步熟悉,從蜂擁而至的病人到有序、有效地救治,這場突如其來的“閉卷考試“,同濟醫院交上了滿意的答卷。

1.23%死亡率

超高救治率全球矚目

收治病人最多、開放病床最多、使用ECMO(體外人工膜肺氧合治療)救治最多、協作的援鄂醫療隊最多,作為武漢市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定點醫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和光谷院區積累了豐富的成功救治經驗。3700多個重症病人的搶救,其中有15%是隨時瀕臨死亡的危重症病人,同濟專家與來自北京協和醫院、中日友好醫院、上海華山醫院、瑞金醫院等全國30多支援鄂醫療隊並肩協作,創造並實現了“中國方案”,把重症死亡率降低到1.23%。

德國疫情升級,如何救治重症患者,降低死亡率,提高救治率,是此次遠程視頻討論的重中之重。

“有創呼吸機和無創呼吸機,哪個效果更好?”

“我們的經驗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採用無創呼吸機通氣對患者的恢復更好,但這需要專業醫護人員在床邊密切監護和調試。”同濟醫院呼吸內科主任、湖北省新冠肺炎救治專家組組長趙建平教授回答了德國專家的疑問。在同濟醫院,10%的新冠病人,接受了有創和無創呼吸機通氣治療,贏得了生命的轉機。

“ECMO、呼吸機、康復患者血漿、中藥……,救治重症不是靠一個法寶,而是靠一個百寶箱。”這些都是王偉院長心中的神器,“我們集中我們所有可以用的醫療資源,需要什麼就用什麼。”

一個病人一套方案

“小分隊”集合提高救治水平

許多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伴有心臟、腎臟、腫瘤等基礎疾病,而各個救治病區醫生專業結構不同,難以滿足危重症病人救治的所有要求。

護心小分隊總指揮、同濟醫院內科主任汪道文教授現場介紹:“大部分氣管插管病人因併發感染走向死亡,我們的經驗是,在早期無創呼吸機不足以解決缺氧問題時,就立即啟動ECMO,早干預、早治療,將救治關口前移。”在同濟醫院,心內科醫生和護士組成護心隊,對新冠病人進行早期的心血管危險評估和干預,為病人提供床邊ECMO和主動脈內氣囊反搏植入等支持治療,降低因基礎疾病加重病情的風險。

汪道文認為,新冠肺炎也可稱為"暴發性肺炎",其致病基礎是病毒感染誘發的炎症風暴所致,阻斷這一病理生理過程是救治的重要一環,可以使用糖皮質激素合併免疫球蛋白的免疫調節來治療。

除了護心隊,同濟醫院還建立氣管插管、護腎、護肝、營養、精神心理、中醫、康復等小分隊,集合醫院最優勢的醫療資源,向危重症病人傾斜,一個病人一套方案。

同濟醫院副院長劉爭分享,“組建戰時醫務處,落實醫療核心制度,做好醫療質量和安全管理工作是保證救治質量的關鍵。”在同濟,通過嚴格醫療管理,多學科聯合、重症患者病情動態監控、疑難病例與死亡討論制度等一項項措施得以落實。

新冠肺炎是否有救命藥?

“可以使用某些免疫調節藥物來治療,我們已經完成了最新的臨床研究,有希望幫助部分新冠患者抑制細胞因子風暴,目前正在總結資料,希望儘早把結果分享給大家。”血液內科主任周劍峰教授與德國專家就最新成果進行了探討、分享。

這些前沿研究成果都將匯入同濟分享的“中國方案”之中。曾留學德國的消化內科周琦副教授兼任此次遠程交流的翻譯,她說,國際分享合作是同濟醫院的傳統和義不容辭的責任,目前,我們已經在網絡上建立了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等新冠諮詢群。今後,我們還會不斷更新,將重症救治方案、醫護防護方案等一系列“中國方案”外文版、視頻等,直接打包分享給國際同行。

“救治經驗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未來,我們將繼續毫無保留的分享給世界同行,讓國際友人得到更好的救治。“這是王偉院長積極推動國際分享的初衷。

據瞭解,同濟醫院與德國交流歷史源遠流長,是中德醫學交流的標杆。1984年,中德-德中醫學協會創立,目前已經走過36個春秋,中德專家每年互訪一次。2019年9月,德國總理默克爾到訪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武漢中德友好醫院),點贊同濟醫院強大的醫療服務能力,寄語同濟醫院打造中德交流的標杆。在此次中德分享之前,同濟醫院專家還以各種形式與意大利、美國、伊朗等國專家進行了救治經驗的分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審核:陳會揚 曹政 閆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