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軼事:寡婦為和道士私通,求衙門把兒子處死,虧知府查明真相

寡婦為和道士私通,求衙門將兒子判死,虧知府查明真相

《智囊全集》裡有這樣一個故事:

唐朝時,河南府尹李傑當政時,一個寡婦來控訴兒子不孝,並請求判其不孝死罪。

李傑令人將其子帶來後,看她兒子老實巴交的樣子,也不像是不孝順的樣子,見到官員也不說話,李傑就覺得事實與寡婦所言有出入。

唐朝軼事:寡婦為和道士私通,求衙門把兒子處死,虧知府查明真相

因此對寡婦說:“他是你唯一的兒子,你倆相依為命,如若你兒子罪該處死,你也不會後悔嗎?”

寡婦說:“兒子對我這做母親的太無禮,假使判他死刑,我也不會後悔。”

於是,李傑命寡婦到街上買棺材,好為兒子收屍,私下卻派人跟蹤,監視她的一舉一動。因為李傑問這位寡婦他兒子有何不孝行為時,她卻答不出來,也閃爍其詞。

唐朝軼事:寡婦為和道士私通,求衙門把兒子處死,虧知府查明真相

只見寡婦出了衙門後,就與一名貌似道士的人交談甚歡,說:“事情都已辦妥,咱們趕緊準備棺材吧。”

不久棺木送達衙門前,但李傑還是顧念母子之情,該寡婦卻堅持要判其兒子死刑,那位道士樣子的人也在門外鬼鬼祟祟地張望。

李傑下令逮捕道士過來訊問。原來這個假道士與寡婦私通,卻礙於寡婦的兒子在旁,不能為所欲為,因此想除去寡婦兒子。

唐朝軼事:寡婦為和道士私通,求衙門把兒子處死,虧知府查明真相

瞭解真相後,李傑下令杖刑該道士,屍首正好放在寡婦帶來的那口棺材裡。

按照當時法律來說,母親誣告子女不孝就可以判死刑,不用受懲罰。但是這個寡婦是為了自己的一己私慾,誣告兒子,甚至想把兒子處死,這可是傷天害理的事情,幸虧知府李傑明察秋毫,及時查明真相,還兒子清白。

唐朝軼事:寡婦為和道士私通,求衙門把兒子處死,虧知府查明真相

無獨有偶,宋朝時也發生過這樣一起母親誣告兒子的案件。

宋朝包恢進入龍圖閣,到建寧任職時,有一位婦人來官府控訴自己的兒子。

包恢看了狀紙,覺得有些可疑就傳婦人的兒子來問話。

起初,婦人的兒子只哭而不作答。

過了很久,才稍微透漏原因。原來他母親與和尚有私情,因厭煩這兒子在一旁勸阻,因此才給他扣上一個不孝的罪名。

唐朝軼事:寡婦為和道士私通,求衙門把兒子處死,虧知府查明真相

狀紙是和尚寫的,是因為婦人的兒子寸步不離的守著母親,以致和尚無機可乘。

婦人原本藉口要為死去的父親做法事,計劃把衣物放在燈籠中抬進寺廟,事實卻是為讓和尚躲進燈籠中隨她一起返家。

包恢瞭解實情後,決定除去此害。

到了做法事的那天,便下令將婦人的燈籠抬進府庫封死。

唐朝軼事:寡婦為和道士私通,求衙門把兒子處死,虧知府查明真相

過了十多天,有人向包恢報告,說府庫中所放置的那個燈籠發出惡臭,包恢就命人將燈籠投入江中,將這個作惡的和尚給去除了。

做這種傷天害理的事情終究會有報應,但是有些事情也是讓人哭笑不得。唐朝的李傑和宋朝的包恢用自己的智慧為別人洗清了冤屈,善惡終有報,只是早與晚。

唐朝軼事:寡婦為和道士私通,求衙門把兒子處死,虧知府查明真相

《智囊全集》中還有很多類似的故事,如“馬默積德生兒女”、“陳騏以夢找真兇”等等。

這些奇聞軼事中,蘊藏著很深的大道理和人生的大智慧,有心的人一定能夠從中找到大智慧為己所用。

此書為明代馮夢龍所作,又名《智謀大全》

全書共收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歷代智囊故事1200餘則,取材於帝王將相、士子儒生,書中所表現的人物,無論是叱吒風雲的帝王將相,還是普通的平民百姓,都在運用智慧和謀略創造歷史。

唐朝軼事:寡婦為和道士私通,求衙門把兒子處死,虧知府查明真相

它既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運用智術計謀來排憂解難、克敵制勝的處世奇書,也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部龐大的智謀錦囊。

為了方便讀者閱讀,本書將其分為6個智囊

“政略智囊”、“政務智囊”、“言辨智囊”、“軍事智囊”、“巾幗智囊”、“狡詐智囊”。

不論是經邦治國,高瞻遠矚,還是出奇制勝,決勝千里,抑或是輕取富貴、全身持家,古人的種種智慧韜略,幾乎收攬無遺。讀此書如入寶山,金玉琳琅,美不勝收。

唐朝軼事:寡婦為和道士私通,求衙門把兒子處死,虧知府查明真相

它既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運用聰明才智來排憂解難、克敵制勝的處世奇書,也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部篇幅龐大的智謀錦囊。

但凡後世人,汲取中華智慧,習得為人處世都繞不過他。

唐朝軼事:寡婦為和道士私通,求衙門把兒子處死,虧知府查明真相

馮夢龍自己也說:“天下無餘智”,普天之下所有的智慧皆囊括於此。它幾乎寫盡了中國歷史上的各種智慧、謀略。

其中很多故事不僅妙趣橫生,而且寓意深刻。

開卷有益,上下兩冊的人生智慧,只要79元,就能讓你受益終生。

這絕對是你夢寐以求的藏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