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最高的涵養——是修成菩薩相,得吉祥與福德!

一直認為,讚歎一個女性美麗的極致用語,不是閉月羞花,不是一笑傾城,更不是被現代人用濫了的“美女”稱謂,而是“菩薩”二字。

每當我們提及“菩薩相”的時候,一個溫婉可親、端莊玉潤的形象就會浮現在腦海。


“菩薩”一詞不僅寓意了女性姣好的容顏儀態,更涵蓋了女性最優秀的品質——慈悲純良。“菩薩”一詞甚至泯除了審美性別的差異和對立,從沒有一尊女菩薩的形象會招致“男人愛、女人妒”的局面,更沒有人會將男權社會下“紅顏薄命”、“紅顏禍水”等貶低歧視女性的詞彙與女菩薩掛鉤。


可見,“貌如菩薩”是中國傳統審美的最高境界!

女人最高的涵養——是修成菩薩相,得吉祥與福德!

甚至代表般若智慧的文殊師利菩薩造像,也逐漸顯現出女性化傾向。這無不折射出中國人對女性的潛意識崇拜和審美理想——慈愛端莊、溫文典雅,胸懷寬厚,博愛無私。


若以美好的色相、悅耳的音聲來尋覓真如佛性,那是一種邪知邪見,並不能領悟如來真相。因為《金剛經》首先是破相的,破除世人對“相”的執著,指出一切相都是隨緣而有,因緣假合,不斷處於變化中,沒有實性,如夢幻泡影。


同樣對於我們來說,縱是再怎麼如花似玉、天生麗質,也經不起歲月的推敲打磨,韶華終將隨水逝去,挽斷羅衣亦留不住。既然我們的容顏只是空花一現,還有必要花“一百大劫”時間去修正容顏嗎?


女人最高的涵養——是修成菩薩相,得吉祥與福德!


事實上,以“四大皆空”著稱的佛家歷來重視梵行威儀的修持,為了整肅僧團的威儀,要求出家弟子在行、住、坐、臥四個方面都要有一定的規範,即“四威儀”:行如風,坐如鐘,站如松,臥如弓等。


這即是拜佛像可以受益的真實含義——“因我禮汝”,因為所拜的佛菩薩的形象,激發起了來拜者的恭敬心、清淨心、信任心、喜悅心、向善心等,拜者因此身心獲益,所以拜佛就是拜自己的心、拜自己內在的佛性。


莊嚴美好的形象,哪怕只是一尊泥塑土雕,竟能發揮如此大的精神作用,引得千百年來無數眾生頂禮膜拜、香火不斷,更何況是一個活生生的女兒呢?人人都說“好女如佛”——面如滿月,目若青蓮。低眉生慈,回眸肅穆。步步生蓮,吐氣若蘭。

女人最高的涵養——是修成菩薩相,得吉祥與福德!

行則上善,動則若水……生而為女人,本自具足這一切美好的潛質,只因凡塵覆蓋一時無法顯現出來,所以女人一生修行的首要目標,就是恢復和重塑自己的“菩薩相”。


有菩薩相的女人,所到之處都灑滿陽光,所遇見之人都心生歡喜、如沐春風,所生活和工作的場地的都充滿向上的能量。這樣的女人,永遠不必依賴於男人,永遠不必計較男人的是非評判,永遠不怕年華逝去失寵於男人。


菩薩的相是歷劫修來的,世間每一個女人的相貌不是修來的呢?相由心生,貌由心轉。世間的幻變萬千,皆因內心意念而起,有什麼樣的心境,就有什麼樣的面相。何嘗女兒的五官七竅就是一顆玲瓏心所投射出來的“相”。而所謂面相,並非一定要貌比天仙才是好,除了先天的五官形狀外,氣質和神韻才是一個人內在精神的終極表現,也是真正可以保證你“笑到最後”的底牌。


以念頭與面相的關係來說:念頭久了就顯化為表情,表情久了就凝固成面相,此面相即是所謂命運的投射,心才是面相的樞紐,看相不如看心。


如果我們觀察得足夠仔細就會發現,人的相貌、氣韻每天都在發生著細微變化。正所謂“有心無相,相逐心生;有相無心,相隨心滅。”

女人最高的涵養——是修成菩薩相,得吉祥與福德!

說一個人好看,絕非膚淺的美麗,它是一個人剝離了外表之後的素養,是放在瀚海人群裡也能一眼分辨出的氣場,這是靈魂的樣子。畫家陳丹青說:“在最高意義上,一個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


所以,要養臉,先養心。


正如楊絳先生所說:我讀書,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


一個人的內在修養最終決定相貌。


女人最高的涵養——是修成菩薩相,得吉祥與福德!


《金剛經》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


相貌是能逐步改變的,美好的儀態、和善的表情會由內而外散發出一種吸引力,讓見者如沐春風、相隨效仿。


愛貪小便宜的人,每動一次此念,就收縮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小氣相。


愛發脾氣的人,每動一次此念,就立眉瞪眼一次,長此以往,就出醜陋相。


某人愛說歪理的人,每動一次此念,嘴就歪一次,長此以往,就出歪嘴相。


愛生氣的人,每動一次此念,嘴就向前噘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噘嘴相。


常邪淫的人,每動一次此念,腎與膀胱就受損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劣腎麵灰、耳障相。


愛尊重人,每動一次此念,就莊嚴一次,長此以往,就出莊嚴相。


愛精進,每動一次此念,就向上一次,長此以往,就出端莊相。


愛節儉,每動一次此念,就謹慎一次,長此以往,就出樸素相。


愛佈施,每動一次此念,就寬厚大方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寬厚相。


愛以慈悲心助人,每動一次此念,就積善一次,長此以往,就出慈悲善良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