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雙城經濟圈系列報道(一)

成渝兩地大熱,都因為一個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成渝雙城經濟圈系列報道(一)


成德眉資同城化被定義為它的先手,天府新區和兩江新區攜手打造戰略引擎和開放高地……成渝兩地的各級會議中,僅僅在這個3月,圍繞它展開的會議就有數十場。


為什麼近期成渝互動如此頻繁?


或許,答案就藏在2016年國務院批覆的《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中——“2020年,基本建成經濟充滿活力、生活品質優良、生態環境優美的國家級城市群。


不同的是,從“成渝城市群”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除了名稱的變化,這個“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現在是加強版。


換句話說,隨著2020年這個小目標的實現,成渝兩地一直以來相愛相殺的關係將被終結,因為誰火鍋好吃妹子好看誰更宜居等各種林林總總難以理清……打了多年口水仗的成渝老百姓,將不再“相殺”只有“相愛”。


當然,成渝地區也將因為這個圈的形成而更具歷史使命和戰略意義。


不是啟動鍵,是快進鍵!


印象中,除了成都人和重慶人在外省人面前一定要把自己的地域身份說清楚之外,大多數人真的搞不懂成都人和重慶人究竟有哪裡不一樣,“都是四川人!”


儘管,1997年重慶已經從四川劃出去成為了直轄市。


時隔近20年,在成渝兩地各自均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單之後,2016年,兩座城市再次被拴到了一根繩上。


成渝雙城經濟圈系列報道(一)

獲得批覆的11個城市群(睿合泰產城研究院整理)


發展有先後,速度有緩急。但是從國家的城市群批覆時間來看,在國家戰略層面,成渝城市群並不遜於其他城市群。


然而,由於各個城市群區位、政治地位、國家戰略等各方面差異,過去數年的發展令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三大灣區有了顯著的成績。


成渝城市群的地位則處於第二梯隊。


直到去年,國家發改委印發《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


文件中將成渝城市群與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和粵港澳城市群(即三大灣區)並列。這也是國家層面首次將成渝經濟群與三大灣區並列

提及。


這意味著成渝城市群的規模、實力與影響力,都在逐漸向第一梯隊靠攏。


就在今年1月3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推動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會議強化重慶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帶動作用,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質量發展。


與此前最大的不同是,此次會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提法代替了“成渝城市群”。重點一個是雙核驅動,一個是經濟圈。


這意味著,在西部地區的建設中,成都和重慶兩座特大中心城市缺一不可,同時也從國家層面肯定了雙核在經濟上的貢獻和驅動力,並將繼續強化。


成渝雙城經濟圈系列報道(一)

成渝城市群範圍示意圖


此後,抗疫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全面進入復工復產的3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消息頻頻霸屏。從兩江新區和天府新區的遠程聯席會議,並構建司法互聯互通體系,到成渝中線高鐵開工、公交“一卡通”、

……無一不在表明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按下的不僅僅是啟動鍵,更是快進鍵。


成渝雙城經濟圈系列報道(一)

成渝中線高鐵


成渝城市群是如何上位的?


大力發展成渝地區的作用完全可以預期,畢竟西部大開發的成果有目共睹,何況還有“一帶一路”的深入推進。


追朔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一直都呈現出不均衡的狀態——東西發展不均衡、南北發展不均衡。


東部沿海地區的發展,得益於改革開放。作為對外經濟交流與合作的前沿陣地,東部地區在中國的經濟地位有了實質性地轉變。而深居內陸腹地的西部地區則一直髮展緩慢,東西發展的不平衡表現得尤為突出。


2000年,西部大開發開始實施,目的是“把東部沿海地區的剩餘經濟發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鞏固國防。”


成渝雙城經濟圈系列報道(一)


西部大開發的範圍包括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幾乎覆蓋了全國三分之二的面積。


西部大開發的階段,我國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還包括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


所以,此時我們看到的是東部地區持續發力,經濟和產能不斷擴大,東北和中部區域也較過去有了較大程度的改善。


而西部地區,“十大工程”上馬,解決基礎問題。溝通西藏、青海與內地聯繫的戰略性大通道青藏鐵路,成為了西部腹地路網骨架的重要組成部分;寧西鐵路、渝懷鐵路、西部公路建設、西部機場建設等一系列交通基礎設施串聯起西部各個主要城市,激活了經濟、人口來往,尤其是對於交通不便的拉薩、西寧等省會城市,更是打開了一扇新的對外窗口。重慶輕軌、澀北—西寧—蘭州輸氣管線、青海 30 萬噸鉀肥工程、西部退耕還林還草工程、西部高校基礎設施建設、四川紫坪鋪水利樞紐等系列工程則著眼於全面推進西部城市發展。


除了看得見的變化,西部大開發的隱形貢獻在於,徹底改變了ZF和老百姓對經濟開放的認知,城市和人對於外來“物種”的包容性和接納度都有了全面的改善。大批外來企業潮水般湧入成渝兩地,成都也因為優良的政策環境和生存環境,而被公認為極具包容性的城市。


在此背景之下,中國區域版圖上的橫向差距日益縮小。


其後,“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就好比西部大開發的加強版。


成渝雙城經濟圈系列報道(一)


對內,“長江經濟帶”更加拉近了成渝地區和長江中部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的距離和溝通;對外,始於2015年的“一帶一路”更是加速了成渝發展。“一帶一路”對於成渝兩地的戰略定位是:打造重慶西部開發開放重要支撐和鄭州、武漢、長沙、成都、南昌、合肥等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


如今,中歐班列從成渝出發,12天左右即可橫貫亞歐大陸抵達歐洲;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從成渝出發,15天左右即可縱貫中南半島抵達東南亞地區。


得益於此,全球資源要素紛至沓來,重慶、成都融入全球產業格局。從內陸腹地搖身一變成為“開放前沿”陣地。


2020年最新數據顯示,在川落戶的世界500強企業達352家,居中西部第一;截止去年8月,重慶的世界500強企業也已經有近300家。兩座距離不過300公里,能夠吸引如此多的世界級企業落戶,並且不乏雙雙佈局的企業,可見西部地區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吸引力。


比如,霍尼韋爾就已經在重慶、成都等西部主要城市設立分公司或辦事處,並且,西部已成為霍尼韋爾亞太地區業務量增長最快的區域。霍尼韋爾全球高增長地區總裁沈達理就表示,中國西部已今非昔比,新的發展戰略將進一步激發西部的巨大潛力,為跨國公司創造出不可忽視的機遇。


新華社發文稱,“成渝‘雙城記’為中國和世界開拓新機遇”。


成渝雙城經濟圈系列報道(一)

這個新機遇,是成渝地區的新機遇,是西部地區的新機遇,更是中國和世界的新機遇。


今年,剛好是西部大開發第三個十年,新一輪西部大開發規劃在即,加上去年8月《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出爐,種種歷史機遇面前,西部地區巨大的市場和潛力正在迎來必然的爆發。


先富帶動後富,先發展帶動周邊一起發展,不管川內還是西部其他地區,成渝都扮演著經濟引擎的角色。那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中,成都和重慶究竟具體將會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 溝通西南西北、連接國內國外的獨特優勢

• 處於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沿長江通道橫軸和包昆通道縱軸交匯地帶

• 促進川渝毗鄰地區合作發展

• 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

• 拓展全國經濟增長空間

——2016版《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


這是官方對於發展成渝地區作用的描述。世界機遇當前,成渝地區經濟圈的作用遠不止於此,在此,就不展開闡述了。


接下來的幾篇文章,我們將分別從地理位置與交通組織、經濟發展、產業功能等方面,就這個“圈”的戰略地位,以及成為中國”經濟第四極“的必然性進行詳細論述。


下一期,我們週一見。想看,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