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拿破仑赢了滑铁卢战役呢?《拿破仑对外战争失败原因分析》

如果拿破仑赢了滑铁卢战役呢?《拿破仑对外战争失败原因分析》

摘要:拿破仑对外战争是指1799年——1815年时期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与欧洲的几次反法同盟国之间的战争。这一时期的战争在欧洲历史影响深远,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但拿破仑的战争也有消极的一面。这使得拿破仑最终走向失败,而一段历史的发生是由多个因素促成。本文主要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拿破仑对外战争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拿破仑、拿破仑对外战争、资产阶级、侵俄战争、法国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一场空前的社会大变革席卷法兰西大地,并逐渐影响至整个欧洲,这就是著名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当时只是一个炮兵上尉的拿破仑在这一机遇下很快就显示出了他空前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之后受历史的需求拿破仑在发动雾月政变推翻督政府并任法国第一执政,集大权于一身,建立起了军事独裁统治,结束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动乱,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此后从1799年到1815年之间,拿破仑主要以战争形式维护自己的统治和资产阶级的革命成果。他的对外战争是一场国际性事件,把本来属于法国人民的革命通过对外战争的方式推向了整个欧洲。但同时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又是非正义性的。经过多次战争的洗礼,随着战线的扩大、战事的增多、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抵抗、国内的厌战情绪积累、自身欲望的膨胀等,法国与欧洲各国的矛盾也逐渐增加。其中1807年俄法《提尔西特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拿破仑对外战争性质由革命性的转为侵略性。这种非正义战争受到了当时各国人民的谴责。在上述诸多原因的累积下拿破仑对外战争最终以失败告终。

拿破仑失败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拿破仑民法典》里的部分条款削弱了拿破仑统治的社会基础

拿破仑主持编订下的《拿破仑法典》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成果。但是拿破仑的法典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在法典里他确定了资产阶级的地位,肯定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理论,推动力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它的消极部分。

在法典中拿破仑在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的同时也表现出对这个阶级的不信任。拿破仑曾经在参议院上对资产阶级的财产表现出了强大的不满,并在法典中把这种不满实践开来。例如在针对财产权和继承权的法律中拿破仑加强了在之前大革命中已遭削弱的父权:在法典中规定父亲无需司法机关的认可就可把他的子女监禁六个月;他完全有权控制他们的财产;同样,他也可以支配它妻子的财产。资产阶级视私有财产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而拿破仑显然违法了这一原则,因此他遭受到了一些资产阶级的批评。

如果拿破仑赢了滑铁卢战役呢?《拿破仑对外战争失败原因分析》

而且,拿破仑也忽视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权利。在他的民法典里规定:民法典拒绝接受1793年出现的关于承认公民有生存权的主张,工资争议只承认雇主的证词为可信的,并重申了对工人结社的禁令。这种做法忽视了工人的人权,限制了工人的自由。因此在无产阶级内支持他的人也少了。

拿破仑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当上了法国第一执政,而《拿破仑法典》则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核心。而这些核心精髓因为其消极部分的存在必然会对拿破仑的在统治法国期间起到了削弱作用。

二.拿破仑统治的专制化日益背离革命

拿破仑在雾月政变上台后,担任法兰西第一执政。在此期间拿破仑兴修法典,又以武力抗击来自反法同盟的封建势力,维护了大革命的成果。从这一点看拿破仑在统治初期还是成功地保留了大革命时期的遗产。但权力导致腐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接二连三的胜利使得拿破仑的欲望愈发膨胀,最终当上了所谓的民选皇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在帝国建立后,拿破仑又不断地把大革命留下来的成果减少。督政府为了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曾把周围的几个邻近国家确为共和国。而拿破仑却在建立帝国后不久,以帝国的模式改组了周边国家的政体。而后的一连串战役的胜利又使拿破仑对自己奉行的政策——向欧洲扩张政策更加有信心。最后连革命的最后一点点残余也被他抛弃了。1806年1月1日用格里历代替了沿用了14年的共和历。把先贤祠恢复为寺院,不久保民院也不复存在了。就连在日常生活中拿破仑的起居和宫廷礼仪也是十分奢华繁琐。法国社会风气逐渐变得趋向贵族化。而后的第四次反法联盟又一次被拿破仑成功击溃,拿破仑与俄普签订《提尔西特和约》,进一步扩大了对欧洲的统治,1807年《提尔西特和约》的签订使拿破仑上升到欧洲大陆独裁者的地位,至此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彻底由革命转变为侵略。原本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保护人现在变成了封建性质的君主。

如果拿破仑赢了滑铁卢战役呢?《拿破仑对外战争失败原因分析》

革命的目的是要恢复古昔的自由,拿破仑却恢复了中世纪的军事等级制度;革命使人们称为公民,拿破仑却封了许多王侯;革命使欧洲建成了好几个共和国,拿破仑却把欧洲变成了许多采邑。恩格斯在谈到拿破仑对欧洲封建阶级妥协时指出:“拿破仑最大的错误就在于:它娶奥国皇帝的女儿为妻,和旧的反革命王朝结成同盟;他不去消灭就欧洲的一切痕迹,反而竭力和它妥协,它降低到了其他帝王的水平。”他的欲望和他的能力已经让他可以在整个欧洲呼风唤雨,唯我独尊。而拿破仑越是极度自信,他的权力就越膨胀,专制也就越强化,终有一天人民会不堪重负。

三.南部与东部两线作战,削弱了军事力量

弗里德兰战役的胜利导致了第四次犯法联盟的瓦解,普鲁士与奥地利被迫与法国结盟,俄国也因《提尔西特和约》被拿破仑拉到了自己的旗帜下共同对抗英国。而在帝国的南方——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葡萄牙仍然不听从法国的号令。与此同时西班牙因王室陷入内乱而危机帝国后方。拿破仑于是开启了半岛战争。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法国人面对的不是一支军队,而是一个武装了的民族,善于进行游击战的民族,这在欧洲是空前第一次。未被法军占领的各省,则分分组织武装起义。葡萄牙人也于1808年6月14日在波尔图起义。西班牙人的民族情绪不断骚扰着拿破仑在南线的军队,这一战争成为了“帝国的溃疡”。并且在教皇表示反对拿破仑、西班牙起义军进入马德里、英军重新踏上大陆的时候,瑞典国王表示他是拿破仑帝国的欧洲联合的敌人,奥地利则大举建立军队,准备新的战争。于是南线未稳,东线又开始出现端倪。即便拿破仑在西班牙做出了一些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也未消除西班牙人民对法国侵略者的仇恨。1809年春,趁拿破仑为半岛战争忙的焦头烂额之际,奥地利趁机发动了第五次反法同盟。但当时的拿破仑气势仍在,他急忙从马德里赶来,终于在瓦格拉姆战役中击败第五次反法同盟暂时稳定住了东线。但是这种稳定只是暂时的。拿破仑使自己陷入一场漫长的、危险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他的全部战略都是错误的。在这里(伊比利亚半岛)击败一支军队或者占领一个首都都不能算胜利,必须占领全部国土,而且更困难的是征服人心。但是当拿破仑被第五次同盟逼得要再回到德意志去的时候,他仍然准备以他那不可抗拒的威势和不可动摇的顽固性来压服这个国家的人民。而有压迫的地方必定有反抗,任何一个有民族意识的国家都不希望任由一个外国人统治自己的国家。

如果拿破仑赢了滑铁卢战役呢?《拿破仑对外战争失败原因分析》

俄国开始还可以勉强的维持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但时间久后,俄国就越来越发现自己同拿破仑的和约中并没有获得任何利益。大陆封锁和废除农奴制改革损害了俄国封建贵族的利益,俄国遂与英国恢复了贸易。这使在在半岛战争中本来陷入泥潭的拿破仑又一次需要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投入了遥远的俄国。而实际上《提尔西特和约》也确实不可能带来永久的和平,拿破仑在和约签订后从未履行诺言从德国普鲁士撤兵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1812年6月24日,拿破仑大军开始渡过涅曼河,侵俄战争打响了。在战斗中俄军采用的是焦土策略,避其锋芒,这使法军在战争进行当中一无所获。拿破仑在已经被烧毁的莫斯科城驻扎了六个星期后开始回军,而天寒地冻的俄国却没有给予他和他的士兵们一刻喘息的时间。拿破仑最终仓皇的回到了巴黎。而此时东线的战争已经失败,南线的战争还在艰难的进行着。在西班牙,韦尔斯利占领了马德里,法兰西帝国的根基动摇了。普鲁士、奥地利闻讯拿破仑的战败后,遂废除了与法国的同盟关系,转而掉头联合俄国、英国等国攻打拿破仑,而此时的拿破仑已经是筋疲力竭。

四.战术上的错误

1812年侵俄战争前拿破仑做了充分的准备,并自信的认为自己一定会赢得这一场战争,但是俄军自战争开始时便坚壁清野,努力避开拿破仑的主力。这使法军在像锥子一样深入敌军腹地的行动中仅仅是占领了一些被烧毁的城市、村镇,而对俄军的打击这些没有起到任何意义。占领莫斯科后拿破仑和他的军队也未能看到俄国沙皇派来签订和约的使者。于是拿破仑在莫斯科白白地逗留了六个星期后离开了。在后退的沿途不时有俄国民兵、哥萨克游击队的侵扰,再加上长期后勤给养供给不足和严酷的气候,拿破仑的军队终于变得溃不成军。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半岛战争和拿破仑侵俄战争的相似一面:避开主力而采用游击战术与敌方周旋。2.拿破仑的每次作战都是以迅速击败敌军、占领敌国首都、签订分割敌国领土的和约而结束。而这种漫长的战争拖垮了拿破仑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事后拿破仑曾对着科兰古承认到:“3.我错了,但不是错在这个战争的目的极其在政治上是否恰合时宜,而是错在进行战争的方法上面。”

如果拿破仑赢了滑铁卢战役呢?《拿破仑对外战争失败原因分析》

滑铁卢战役是拿破仑生平的最后一战,这次战争的失败也与拿破仑在主观上的错误有着很大的联系。第一是人员任用的不恰当。拿破仑再次登基后罢免了善于指挥骑兵的缪拉而起用内伊负责骑兵的指挥,内伊虽然勇猛却无谋略,在滑铁卢战役中的指挥也是毫无技巧,这使得法国骑兵在敌人坚固的方阵下白白的损失掉。在参谋长一职中拿破仑选中苏尔特,但8.苏尔特就军事才能而论,选他是最好不过,但对于参谋长这个职务却无多少经验!他草拟的命令不如贝尔蒂埃清楚,下达也没那么及时,多次造成战机的延误。在追击普鲁士军队的命令中选中了格鲁希,但格鲁希8.没有战略洞察力而且迟钝,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指挥能力。他很“自信”的执行着拿破仑让他追击普鲁士军队的命令,最终却在滑铁卢战役结束之后也没能找到布吕歇尔大军的影子。第二是拿破仑的自负,对反法同盟多次的胜利已经让这位皇帝冲昏了头脑。在作战中它拒绝部下的建议,一意孤行。8.他的自负是导致滑铁卢失败的最重要的因素。曾经太多的成功,使他变得越来越自信,自信到了自负,听不进将领的劝诫,极度藐视对手。以至于不能充分了解对手的势力和作战计划,最后又盲目自信的等待着格鲁希的到来。这一切都把他彻底葬送了。

五.长期作战法国人民厌战情绪增加

战争带来的荣誉固然有一定价值,但人民更想要过和平安宁的生活,资本主义也只有一个和平的环境下才能茁壮成长,人民也只有在一个和平的环境下才能有全面发展的机会,而拿破仑却反其道而行之,这是他的悲剧所在。经过长期的战争,法兰西帝国消耗巨大,民众和士兵的厌战情绪愈发累积。自1812年以来拒服兵役者为数日增,到这时已不可胜数;人民拒绝纳租税,不服从征发命令。居民眼看外敌入侵,无所作为。在莱比锡战役失败的消息传到法国之后,在几个月的期间里,拿破仑日益变得不得人心。全国渴望和平,但很快的深信:不给国家和平的正是皇帝。法国人已经感到厌倦和气馁,他们开始消极抵抗皇帝——这是皇帝留给他们的唯一权利。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社会的变革,但战争的残酷性也会给无数人民带来血与火的沉重灾难。法国人民希望和平,而拿破仑给法国人的回应确是日益骄固的独夫之心。全国人民对于他的穷兵黩武同过去人民对于党派纷争一样感到憎厌。全国希望王他能维护私人利益,发展贸易,尊重人权,结果却受到了增兵、赋税、封锁、临时法庭和综合消费税等不堪忍受的痛苦。这是侵略政策的必然结果。在国外,欧洲各国人民呻吟在武力压迫的桎梏下。于是这个昔日伟大的皇帝,最终在民众的积怨情绪下被吞没了。马克思曾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因此历史的走向取决于人民。拿破仑曾经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取得了政权,这个靠维护资产阶级利益而起家的人最终也会因为背弃了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而垮台。

如果拿破仑赢了滑铁卢战役呢?《拿破仑对外战争失败原因分析》

六.第六次反法同盟和百日王朝登基后的仓皇应战,准备不足

别列津纳河战役后,拿破仑丢下军队一个人逃回了法国,打算再组织30万兵力卷土重来。但此时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早已度过了它昔日的荣光。在国内,厌战情绪严重,兵力不足。在国外,反法的民族运动蓬勃兴起,威灵顿占领了马德里,控制了整个半岛战争的局势。

拿破仑回国后不久,欧洲便闻讯拿破仑在俄国兵败的消息,遂立刻废除了与拿破仑的所有和约,转而进攻法国。在这种危及的形势下,拿破仑仓促招募了25万新兵。30万20岁的青年聚集在莱茵河岸,他们不会打仗,军队又缺乏马匹、大炮。1813年的战争就是在这种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的。在莱茵河对岸,拿破仑的对手却是联合起来的整个欧洲。到了莱比锡战役之前,拿破仑加上在萨克森募集的兵力已经达到40万人,但这40万人却是经验不足,战斗力弱的新兵,他的对手是47万奥地利人、普鲁士人和瑞典人。拿破仑输了莱比锡之战。这个时候的法国叛乱成为家常便饭,各处的元帅们拒绝战斗,并劝说皇帝放弃战斗······1814年4月6日,皇帝不得不无条件投降。

如果拿破仑赢了滑铁卢战役呢?《拿破仑对外战争失败原因分析》

拿破仑当然不会认输,1815年2月26日,拿破仑秘密离开厄尔巴岛,不到一个月便重新当上了的皇帝。正在维也纳开会的欧洲各国闻讯停止了争吵,于5月12日又一次向拿破仑开战。欧洲联盟总共出动七、八十万军队,正以铺天盖地之势向法国压来,他们还拥有雄厚的后备兵力以及英国所掌握的丰富资源。拿破仑没有恢复普遍征兵,而号召现役的和退役的军人全部归队,把1813年征召入伍1815年适龄新兵同现役军人混合编制,把波旁王朝遣散的军官召回,并号召志愿从军。于是拿破仑仓皇的组织了30万成分复杂的军队。这些军队里不仅有经验不足的新兵,还有代表保守势力的旧贵族。而且,拿破仑异常缺乏指挥官,武器、装备和马匹均不足,法国的资源和财产更比不上欧洲反法联盟。在这样极度缺乏战略基础的情况,面对数倍于己的反法联盟,滑铁卢的失败也是注定的。

参考文献:

1.乔治·勒费弗尔《拿破仑时代上册》170-172

2.米 涅《法国革命史》358-364.367.369.372

3.(苏)叶·维·塔尔列《拿破仑传》287

4.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217-219

5.李元明《拿破仑评传》183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638

7.乔治·勒费弗尔《拿破仑时代下册》562

*(所以历史没有如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