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丞相的名稱為什麼一直在變化?

丞相,顧名思義就是古代的百官之首,除皇帝外的最高官職,主要的職能是輔佐皇帝治理國家。然而丞相在剛出現的時候不是這個樣子的!

中國古代丞相的名稱為什麼一直在變化?

丞相制度起源於春秋戰國,秦惠文王時期設置相邦,秦武王時期設置左丞相、右丞相,作為相邦的副手,丞相併不是百官之首。呂不韋被免除相邦之後,秦始皇不想再看到權傾朝野的人存在,就沒有再任命相邦,但丞相制度保留下來。除了左右丞相,秦朝還增設了中丞相。

漢高祖劉邦即位後,設置相邦,為了避名諱改為相國,韓信、曹參、周勃、蕭何等人都曾擔任相國,丞相依然是副手。經歷過呂氏之亂,呂產之後,再無人擔任相國,作為相國副手的丞相卻保留下來,逐漸權力變大。

中國古代丞相的名稱為什麼一直在變化?

漢哀帝在位期間改丞相為大司徒,從此以後丞相的職位雖然一直存在,名稱卻不斷在變化。主要的原因是皇帝對任何人都不夠信任,從丞相出現的時候就是這樣子的,比如秦始皇和李斯。這倆位在歷史上也算是明君重臣,他們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如魚得水的。

有一次秦始皇在山上看見李斯的車騎隊伍十分龐大,惹得秦始皇不高興,他就隨口罵了一句。後來有人把這件事告訴了李斯,李斯馬上減少了隨從的數量,結果秦始皇反而大怒,追問是哪個人向李斯透露了消息。隨從們知道承認的後果,沒有人敢於承認,於是幾百名隨從全部被殺了。

中國古代丞相的名稱為什麼一直在變化?

漢武帝同樣是打壓丞相的典型,漢武帝時期總共有13位丞相,其中七位被免職、五位自殺或者被下獄治罪,唯獨保全的一位因為是託孤的大臣,可見伴君如伴虎。漢武帝總覺得丞相用著不順手,於是起用近臣來架空丞相,也就是尚書。

尚書一開始只是非常小的官職,簡單來說是照顧皇帝生活起居的小秘書,或者叫服務員,級別超級低。但就是這種看起來無公害的小角色,最能得到漢武帝的信任,很多的國家大事都交給尚書去處理,而不是交給丞相,丞相的職能被尚書代替,尚書成為實際上的丞相。

中國古代丞相的名稱為什麼一直在變化?

到東漢時期,尚書令成為名正言順的丞相,雖然原來的丞相官職還在,但完全沒有了權力。到了唐朝,皇帝又感覺尚書令的權力實在是太大了,唐朝繼承了三省六部制,尚書令也就是丞相的權力被一分為三,尚書省長官叫尚書僕射,中書省長官叫中書令,門下省長官叫侍中。

唐太宗感覺名稱不夠統一,於是都叫同中書門下三品,因為他們的官階都是三品。這體現了治國理政的均衡之道,三省相互制約以削弱相權、強化君權。儘管如此,唐朝中後期的皇帝用起來還是不順手,於是就用小一級的官員“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架空原來的同中書門下三品。到了宋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了新的丞相。

中國古代丞相的名稱為什麼一直在變化?

明朝開國後,洪武大帝接連殺掉了幾個丞相,他要做的是廢掉丞相制度,從此朱元璋身兼皇帝、丞相兩大職務,每天都過得十分充實。但是時間長了,勞動模範朱元璋還是承受不了,實在是忙不過來、分身乏術,只好找幾個人來幫忙。他用最信任的幾個文官,任命他們為大學士,幫助自己批閱奏摺、處理國家大事。

大學士聽起來高大上,其實只是五品小官,朱元璋就是怕大學士演變成丞相,就拼命壓低大學士的品階。但大學士的實際權力太大,最終還是走上了丞相的老路,如嚴嵩、高拱、張居正等人,他們甚至已經權傾朝野,權力超過了丞相。

中國古代丞相的名稱為什麼一直在變化?

及至清朝建立,皇帝們又感覺大學士不好用,於是雍正皇帝又開始玩架空大學士,組建了軍機處。軍機處很快成為新的丞相機構,軍機大臣成為名副其實的百官之首。所以丞相名稱變化的背後,是皇帝總是喜歡用身邊的人來架空丞相。當新的丞相機構制度化,皇帝又開始重用自己的親信取而代之。

皇帝除了不信任丞相,其實也不信任任何人。因為所有人都盯著皇帝的寶座,一有機會就會改朝換代,中國的皇帝不是一家,因為中國人信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皇帝的好處太多了,尊嚴、金錢、美女,要什麼有什麼。但也意味著,皇帝的威脅來自所有人,也就不能完全相信任何人。皇帝除了日常防範丞相外,還有家族成員、外戚、宦官、藩鎮、朋黨、外患等等。

中國古代丞相的名稱為什麼一直在變化?

丞相作為統一的官職名稱存在的時間並不長,最長延續三百多年。雖然官職的名稱不在了,但是丞相的替代官職一直都存在,尚書令、同中書門下三品、大學士、軍機大臣等,近兩千年間,丞相其實一直都存在。值得一提的是,宰相雖然與丞相意義相近,但不是具體的官職,只是最高權力官員的一種別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