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掃墓踏青採蘑菇,教你認識“毒蘑菇”,哪些不能吃?

春暖花開,春雨紛紛,

如果不是疫情,相信很多人已經多次踏青了。

看看春天的景色,沐浴春風,欣賞鳥語花香。

清明節又要來到了,不少人又要踏青掃墓,祭祀先人了。

掃墓踏青,同時會到山上採一些“蘑菇”、“地木耳”、“蕨菜”和“春筍”等來吃。

這個季節,南方的山上,竹林裡,多半會有這些“山珍”。

中國的毒蘑菇(毒菌)種類多,分佈廣泛,資源豐富。在廣大山區農村和鄉鎮,誤食毒蘑菇中毒的事例比較普遍,幾乎每年都有嚴重中毒致死的報告。曾經被作為多發性食物中毒的原因之一。

然而,每年的這個季節,也有不少人吃了毒蘑菇,毒山珍而中毒住院。所以在此和大家交流一些毒蘑菇的知識,預防再次因為誤食毒蘑菇而中毒住院的。

毒蘑菇有哪些?

一、有毒不能食用

1、白毒鵝膏菌

清明時節,掃墓踏青採蘑菇,教你認識“毒蘑菇”,哪些不能吃?

純白色,中等大。菌蓋初期卵圓形,開傘後近平展,直徑7-12cm,表面光滑。菌肉白色。菌褶離生,梢密,不等長。菌柄細長圓柱形,長9-12cm,粗2-2.5cm,基部膨大呈球形,內部實心或鬆軟,菌托肥厚近苞狀或淺杯狀,菌環生柄之上部。

夏秋季分散生長在林地上。   

分佈於我國河北、吉林、江蘇、福建、安徽、陝西、甘肅、湖北、湖南、山西、廣西、廣東、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此蘑菇極毒。毒素為毒肽和毒傘肽。中毒症狀主要以肝損害型為主,死亡率很高。

2、毒鵝膏菌


清明時節,掃墓踏青採蘑菇,教你認識“毒蘑菇”,哪些不能吃?

又稱綠帽菌、鬼筆鵝膏、蒜葉菌、高把菌、毒傘。

一般中等大。菌蓋表面光滑,邊緣無條紋,菌蓋初期近卵園形至鐘形,開傘後近平展,表面灰褐綠色、菸灰褐色至暗綠灰色,往往有放射狀內生條紋。菌肉白色。菌褶白色,離生,稍密,不等長。菌柄白色,細長,圓柱形,長5-18cm,粗0.6-2cm,表面光滑或稍有纖毛狀鱗片及花紋,基部膨大成球形,內部鬆軟至空心。菌托較大而厚,呈苞狀,白色。菌環白色,生菌柄之上部。   

夏秋季在闊葉林中地上單生或群生。   

主要分佈在南方的江蘇、江西、湖北、安徽、福建、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區。 此菌極毒,據記載幼小菌體毒性更大。該菌含有毒肽(phallotoxing)和毒傘肽(anatoxins)兩大類毒素。

3、毒蠅鵝膏菌

清明時節,掃墓踏青採蘑菇,教你認識“毒蘑菇”,哪些不能吃?

又稱哈蟆菌、捕蠅菌、毒蠅菌、毒蠅傘。

子實體較大。菌蓋寬6-20cm。邊緣有明顯的短條稜,表面鮮紅色或桔紅色,並有白色或稍帶黃色的顆粒狀鱗片。菌褶純白色,密,離生,不等長。菌肉白色,靠近蓋表皮處紅色。菌柄較長,直立,純白,長12-25cm,粗1-2.5cm,表面常有細小鱗片,基部膨大呈球形,並有數圈白色絮狀顆粒組成的菌托。菌柄上部具有白色臘質菌環。   

夏秋季在林中地上成群生長。     

分佈於我國黑龍江、吉林、四川、西藏、雲南等地。   

此蘑菇因可以毒殺蒼蠅而得名。其毒素有毒蠅鹼、毒蠅母、基斯卡松以及豹斑毒傘素等。

4、細褐鱗蘑菇


清明時節,掃墓踏青採蘑菇,教你認識“毒蘑菇”,哪些不能吃?

子實體中等至較大。菌蓋直徑5-10cm,初期半球形,後期近平展,中部平或稍凸,表面汙白色,具有帶褐色、黑褐色纖毛狀小鱗片,中部鱗片灰褐色,邊緣有少量菌幕殘物。菌肉白色,稍厚。菌褶初期灰白至粉紅色,最後變黑褐色,較密,不等長,離生。菌柄圓柱形,長6-12cm,粗0.81cm,汙白色,表面平滑或有白色的短細小纖毛,基部膨大,傷處變黃色,內部鬆軟。菌環薄膜質,雙層,生柄的上部,白色,上面有褶紋,下面有白色短纖毛。   

夏秋季生林中地上。   

分佈於河北、香港等。   

該菌有毒,有很強的石碳酸氣味,食用後引起嘔吐或腹瀉等中毒症狀。

5、毒粉褶菌


清明時節,掃墓踏青採蘑菇,教你認識“毒蘑菇”,哪些不能吃?

又稱土生紅褶菌。

子實體較大。菌蓋一般汙白色,直徑可達20cm,初期扁半球形,後期近平展,中部稍凸起,邊緣波狀,常開裂,表面有絲光,汙白色至黃白色,有時帶黃褐色。菌肉白色,稍厚。菌褶初期汙白,老後粉或粉肉色,直生至近彎生,稍稀,邊緣近波狀,長短不一。菌柄白色至汙白色,往往較粗壯,長9-11cm,粗1.5-3.8cm,上部有白粉末,表面具縱條紋,基部有時膨大。   

夏秋季在混交林地往往大量成群或成叢生長,有時單個生長。   

分佈於我國吉林、江蘇、安徽、臺灣、河南、河北、黑龍江等地區。   

有毒,不可食。誤食中毒後,潛伏期短的約半小時,有時長達6小時,發病後出現強烈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心跳減慢、呼吸困難、尿中帶血,中毒症狀往往近似含有毒傘肽的毒傘。

6、介味滑鏽傘


清明時節,掃墓踏青採蘑菇,教你認識“毒蘑菇”,哪些不能吃?

子實體一般中等大。菌蓋表面光滑,粘,初期扁平球形,後期中部稍突起,深蛋殼色至深肉桂色,直徑一般5-12cm,邊緣平滑。菌肉白色。菌褶淺鏽色,稍密。菌柄柱形,長約10cm,粗1-2cm,汙白色或帶鏽黃色。   

夏秋季常生在針闊葉混交林中地上,單生或群生。   

分佈於吉林、雲南、陝西、山西等地。   

有強烈的芥菜氣味,口嘗有辣味。有毒,不宜食用。

7、半卵形斑褶菇   

  

清明時節,掃墓踏青採蘑菇,教你認識“毒蘑菇”,哪些不能吃?

子實體一般中等。菌蓋直徑一般4cm,有時可達 8cm,近圓錐形、鐘形至半球形,頂部有的略帶土黃色,光滑而粘,有時龜裂。菌肉汙白色。菌褶初期灰白,後期呈現灰黑相間的花斑,直生,稍密,長短不一。菌柄圓柱形,長10-25cm,粗0.4-1.2cm,白色至汙白色,頂部有縱條紋,菌環以下漸增粗,內部鬆軟變空心。菌環膜質生柄之中、上部。   

夏秋季在草地林中空地牛、馬糞上單生或群生。   

分佈於臺灣、甘肅、陝西、新疆、青海、西藏、四川等地區,多見於高山牧場。

此菌有毒,中毒後可引起幻覺反應。

8、美麗粘草菇  

    

清明時節,掃墓踏青採蘑菇,教你認識“毒蘑菇”,哪些不能吃?

子實體中等大,白色,菌蓋直徑6-10cm,初期近圓形,後期近平展。菌肉白色。菌褶白色變粉紅色。菌柄細長,長6-15cm,粗0.6-1.3cm,圓柱形。菌托苞狀而大。   

夏秋季生林中地上,單生或群生。   

分佈於我國湖北、湖南、四川、吉林、新疆、香港等地。   

有毒,不可食用。

9、頭乳菇

 

清明時節,掃墓踏青採蘑菇,教你認識“毒蘑菇”,哪些不能吃?

又稱疝疼乳菇。

子實體中等。菌蓋深蛋殼色至暗土黃色,具同心環紋,邊緣白色長絨毛,乳汁白色,不變色,味苦。菌蓋直徑4-11cm,扁半球形,中部下凹呈漏斗狀,這緣內卷 。菌肉白色。菌褶直生至延生,較密,白色,後期淺粉紅色。   

夏秋季在林中地上單生或散生。   

分佈於我國黑龍江、吉林、河北、山西、四川、廣東、甘肅、青海、內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區。  此種蘑菇有毒,含胃腸道刺激物。食後引起胃腸炎或產生四肢末端劇烈疼痛等病症。還有含毒蠅鹼等毒素等的記載。

二、疑似有毒

10、細環柄菇


清明時節,掃墓踏青採蘑菇,教你認識“毒蘑菇”,哪些不能吃?

子實體一般較小,菌蓋直徑3-7cm,初期半球形、後呈扁平且中部凸起,汙白色,中央有褐色鱗片,向邊緣有短條紋。菌肉白色。菌褶白色,離生,稍密。菌柄柱形,向下漸長,長4-8em,粗0.3-0.6cm,白色,菌環以下有絮狀或毛狀鱗片,質脆。   

夏秋季生於林中地上,群生或散生。   

分佈於黑龍江、吉林、山西、江蘇、雲南、廣東、香港、青海、新疆和西藏等地。   

可食用,但有人認為有毒,不宜隨意採食。   

11、大鹿花菌


清明時節,掃墓踏青採蘑菇,教你認識“毒蘑菇”,哪些不能吃?

子實體較小至中等大,菌蓋直徑8.9-15cm。呈不明顯的馬鞍形,稍平坦,微皺,黃褐色。菌柄長5-10cm,粗1-2.5 cm,圓柱形,較蓋色淺,平坦或表面稍粗糙,中空。在針葉林中地上靠近腐木單生或群生。 

分佈於我國吉林、西藏等地區。

可能有毒,毒性因人而異,不可食用。

12、大青褶傘  

   

清明時節,掃墓踏青採蘑菇,教你認識“毒蘑菇”,哪些不能吃?

又稱摩根小傘。 子實體大,白色。菌蓋直徑5-25(30)cm,半球形,扁半球形,後期近平展,中部稍凸起,幼時表皮暗褐色或淺褐色,逐漸裂為鱗片,頂部鱗片大而厚,呈褐紫色,邊緣漸少或脫落,菌蓋部菌肉白色或帶淺粉紅色,鬆軟。

夏秋季生林中或林緣草地上,群生或散生。   

分佈於我國香港、臺灣、海南等地。   

此菌普遍被認為有毒,不宜食用。 

13、毛頭鬼傘   

  

清明時節,掃墓踏青採蘑菇,教你認識“毒蘑菇”,哪些不能吃?

又稱雞腿蘑(河北、山西)、毛鬼傘。   

子實體較大。菌蓋呈圓柱形,當開傘後很快邊緣菌褶溶化成墨汁狀液體。菌蓋直徑3-5cm,高9-11cm,表面褐色至淺褐色,隨著菌蓋長大而斷裂成較大型鱗片。菌肉白色。菌柄白色,圓柱形,較細長,且向下漸粗,長7-25cm,粗1-2cm,光滑。   

春至秋季在田野、林緣、道旁、公園內生長,雨季可甚至在毛屋頂上生長。

分佈於我國黑龍江、吉林、河北、山西、內蒙古、甘肅、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區。   

該蘑菇一般可食用。但含有石碳酸等胃腸道刺激物,還含有腺嘌呤,膽鹼,精胺,酪胺和色胺等多種生物鹼以及甾醇脂等。食後可能引起中毒,與酒類如啤酒同吃容易引起中毒。    

14、鏽傘   

  

清明時節,掃墓踏青採蘑菇,教你認識“毒蘑菇”,哪些不能吃?

子實體一般較小。菌蓋近鐘形,半膜質,表面粘,光滑,中部淡黃色或檸檬黃色,有皺紋,向邊緣漸變為米黃色,直徑2-4.5cm,邊緣有細長條稜,可接近頂部。菌肉很薄。菌褶近彎生,密或稍稀,窄,深肉桂色,褶沿色淡。菌柄細長,柱形,長5-10cm,粗0.2-0.3cm,質脆,有透明感,光滑或上部有白色細粉粒,汙黃白色,空心,基部稍許膨大。   

春至秋季在牲畜糞上或肥沃地上單生或群生。   

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內蒙古、山西、四川、雲南、江蘇、湖南、青海、甘肅、陝西、西藏、福建、廣東、新疆等地。   

懷疑有毒,不可食。 

15、臭黃菇  

    

清明時節,掃墓踏青採蘑菇,教你認識“毒蘑菇”,哪些不能吃?

又稱雞屎菌(廣西)、油辣菇(四川)、黃辣子、牛犢菌(廣西)、牛馬菇(福建)。   

子實體中等大。菌蓋土黃至淺黃褐色,表面粘至粘滑,邊緣有小疣組成的明顯的粗條稜。菌蓋直徑7-10cm,扁半球形,平展後中部下凹,往往中部土褐色。菌肉汙白色,質脆,具腥臭味,麻辣苦。菌褶汙白至淺黃色,常有深色斑痕,長短一致或有少數短菌褶,彎生或近離生,較厚。菌柄較粗壯,圓柱形,長3-9cm,粗1-2.5cm,汙白色至淡黃色,老後常出現深色斑痕,內部鬆軟至空心。   

夏秋季在松林或闊葉林地上群生或散生。   

分佈於我國河北、河南、山西、黑龍江、吉林、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湖南、廣西、廣東、四川、雲南、甘肅、陝西、西藏等地區。   

此菌在四川等地被群眾曬乾,煮洗後食用。但在不少地區往往食後中毒。主要表現為胃腸道病症,如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甚至精神錯亂、昏睡、面部肌肉抽搐、牙關緊閉等症狀。

16、白黃粘蓋牛肝菌  

 

清明時節,掃墓踏青採蘑菇,教你認識“毒蘑菇”,哪些不能吃?

子實體較小。菌蓋直徑1.5-9cm,半球形,表面粘,白色,淡白色或帶黃褐色,老後呈紅褐色,幼時邊緣有殘留菌幕。菌肉白色,後漸變淡黃色。菌管直生或彎生,白色。管口小,近圓形。每毫米3-4個,有腺眼。柄長4-6cm,粗0.8-1.5cm,柱形,基部稍膨大,內實,初白色,後與菌蓋同色,有腺眼。  

夏秋季於松林中地上單生或群生。   

分佈於我國遼寧、吉林、雲南、香港、遼寧、陝西、西藏、四川、廣東等地。   

食後往往引起腹瀉,但經浸泡、煮沸淘洗後可食用。屬外生菌根菌,與松等形成菌根。  

毒蘑菇中毒的症狀有哪些?

每個人吃毒蘑菇的症狀,以及每種毒蘑菇的中毒症狀都是不一樣的。總結一下,有一下幾種類型:

1、胃腸中毒型:通常的中毒症狀是強烈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毒粉褶菌、臭黃菇和毛頭乳菇,黃粘蓋牛肝菌和粉紅枝瑚菌等毒蘑菇可引起此類型中毒,已知有80餘種。

清明時節,掃墓踏青採蘑菇,教你認識“毒蘑菇”,哪些不能吃?

2、神經精神型:已知有60餘種。中毒症狀是精神興奮,精神錯亂或精神抑制等神經性症狀。如毒蠅鵝膏菌、半卵形斑褶菇中毒後可引起幻覺反應。

3、溶血型:主要症狀是在1-2天內發生溶血性貧血,症狀是突然寒戰,發熱,腹疼頭疼,腰背肢體疼,面色蒼白,噁心,嘔吐全身虛弱無力,煩躁不安和氣促。此類中毒症狀主要由鹿花菌引起。

4、肝臟損害型:引起這類中毒有關的種約20餘種。除上述已提到含毒肽、毒傘肽的種類外,如環柄菇屬的某些種。

5、呼吸與循環衰竭型:引起這種類型的毒蘑菇主要是亞稀褶黑菇。死亡率較高。

6、光過敏性皮炎型:我國目前發現引起此類症狀的是葉狀耳盤菌。   

誤食毒蘑菇該怎麼辦?

需要立即打120去醫院急診科就診,同時帶著自己吃過的毒蘑菇的標本,便於醫生識別,根據毒蘑菇的種類,針對性用藥。

清明時節,掃墓踏青採蘑菇,教你認識“毒蘑菇”,哪些不能吃?

在等待120來的時候,嘗試著催吐,儘量將吃下去的食物嘔吐出來。

春季,山裡的蘑菇比較多,呼籲踏青時儘量不要採不認識的蘑菇吃,以免中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