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闢蹊徑:鄧石如碑味的楷書

楷書發展至唐代已經高度成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之後學楷者無不以唐楷為則,難以逾越。直到元代,趙孟頫用行書的筆法,對唐楷進行改造,楷書為之一變,從此書法史上便有了與唐楷“顏、柳、歐、褚”相題並論的“趙楷”之說。

清代鄧石如,楷書取六朝碑法,兼取歐陽詢父子體勢,筆法斬釘截鐵,結字緊密,得踔厲風發之勢,在唐楷之外另闢新路。其楷書作品的成就雖未能與“顏、柳、歐、趙”相提並論,但從書法史的角度來認識,其開創性的楷書取法,成為清代碑學運動之實證,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具有深遠的意義。

獨闢蹊徑:鄧石如碑味的楷書

鄧石如《贈肯園四體書冊楷書》(之一) 31.5×16.5cm

我們知道,漢魏六朝,正是社會大動盪時期,從文字學的角度看,正是隸書向楷書的過度時期。楷書到了唐代才全面成熟。鄧石如的楷書取法迥異於當時書家,不取成熟的唐楷,而是取法於楷書形成期的六朝楷法。這其中有時代書風的大背景,也有鄧氏個人追求等因素在起作用。

那麼,時代書風的大背景是怎樣的呢?鄧氏的個人追求又是怎樣實現的呢?

下面我們先來看看鄧石如所處的時代書風大背景。清代初期的書法繼承明代之餘緒,書壇上有影響的書家以王鐸、傅山、朱耷、歸莊、宋曹、冒襄等為代表。他們皆擅長行草書,其中王鐸、傅山、朱耷之影響尤大。明代末年狂放不羈的書風,清代沒有得到發展。書風是時代之反映,清代禁錮文化的政策使狂放書風失去了良好的生存土壤,所以清代書法家中寫狂放草書者也少。清代皇帝中康熙皇帝酷愛董其昌書法,乾隆皇帝推崇趙孟炬書法,受此影響,一般書法家只奉趙、董為典範。清代科舉所使用的館閣體要求烏、方、光,一時書風出現靡弱妍媚之風氣。當時代表書家有沈荃、高士奇、陳奕禧,以及號稱“康熙四大家”的笪重光、姜宸英、何焯、汪士椏。

獨闢蹊徑:鄧石如碑味的楷書

鄧石如《贈肯園四體書冊楷書》(之二) 31.5×16.5cm

清代中期書法家張照、汪由敦、孔繼涑等,皆以帖學為本。其中,張照行楷初學董其昌,繼學顏真卿、米芾,有所成就。這一時期的帖學四大家為劉墉、王文治、梁同書、翁方綱。劉墉書法取法董其昌,晚年涉及碑學,力求沉穩厚重。王文治書法以風神取勝,穩健中透發出秀逸之氣。梁同書的楷、行書,皆以秀逸取勝。翁方綱書法擅長小正楷,學唐碑不餘遺力,亦涉獵漢碑。此外,姚鼐行書的蕭疏澹宕,成親王(永藜)楷書、行草的典雅端麗,錢澧顏體楷書的豐腴厚潤,鐵保行草書的雄厚遒麗,以及張問陶、郭尚先等,書法皆頗有名。當時的主流書風有“翁、劉、成、鐵”四大家之說,即翁方綱、劉墉、成親王(永藜)、鐵保四位書法家,他們的知名度在當時也是無人能夠相比的。

獨闢蹊徑:鄧石如碑味的楷書

鄧石如《贈肯園四體書冊楷書》(之三) 31.5×16.5cm

乾隆、嘉慶年間,學者們研究金石考據之風興起,書法家們也從金石考據學中開闊了眼界,碑學風氣漸開。鄧石如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從事著他的書法創作。

獨闢蹊徑:鄧石如碑味的楷書

鄧石如《贈肯園四體書冊楷書》(之四) 31.5×16.5cm

鄧石如的楷書主要取法六朝之《張猛龍》、《賈使君》、《梁始興王碑》、《石門銘》、《瘞鶴銘》等碑。起收筆處多表現為外方而內蘊,結體上中下平直,穩健中有疏朗之韻致,並間以漢隸之波挑筆劃出之,在氣格上往往較篆隸書來得清雅靈秀,在活潑中彰顯大氣。

鄧氏楷書在清人學唐書碑帖和館閣之風盛行之時,專習魏隋碑版,在結體謹嚴之中,顯現變化疏朗,由剛狠而致秀勁中的開張,呈現出一種健康的復古之風,在當時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清人楊翰《息柯雜著》中謂,完白“真書深入六朝人,蓋以篆隸之法行之。姿媚中別饒古澤,固非近今所有。”

我們在故宮博物院藏鄧石如54歲所書《楷書滄海少陵長聯》的下聯右下讀到康有為跋:“完白山人篆分固為近世集大成,即楷書亦原本南北碑而創新體,筆力如鑄鐵,畫法尤厚。”此聯殺鋒起筆,轉折銳利,頓挫分明,有刀刻斧斫之爽利。字法上取縱勢較多,中宮頗緊,撇捺舒展,精神外耀,一派嶄新貌,體現出深厚碑學基礎上之所創新體。《贈肯園四體書冊》由其中隸書冊年款己未(1799年)孟冬月,可知是鄧石如57歲時創作的,其楷書冊部分堪稱為鄧石如的楷書代表作品。此作用筆中鋒,結字方正,有平和之境,書卷之氣。鄧氏62歲時所作《楷書不知時有七言聯》,用筆平實而厚重,結字嚴謹而灑脫,有廟堂之氣,是鄧石如晚年難得之楷書佳作。

獨闢蹊徑:鄧石如碑味的楷書

鄧石如《贈肯園四體書冊楷書》(之五) 31.5×16.5cm

鄧石如作為碑派書法的旗幟,其楷書以獨特的風貌一直影響著清代中期以來的書法。他對由唐楷轉向魏楷的開創性取法,使後來學書者得到更多方面的啟發,在思想上較少受到禁錮,開啟了書法創作心靈自由的大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