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最终秦国能统一六国

秦国为什么只用了数十年时间,就灭了与它实力相当的其余六国?这个问题使我一直很疑惑。大家可以看看地图,在公元前260年的时候,秦国还地处西部的荒凉之地,无论经济、交通、环境上,都无法与其他六国相比。可秦始皇嬴政在公元前221年居然统一了六国!

为什么最终秦国能统一六国

怀着这种疑惑,我翻阅了大量资料,查询了许多关于春秋战国时的历史,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引领历史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众所周知,商鞅提出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并提出奖惩分明,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后,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不管农业耕种、还是人才的任用都明显开始强于各国,且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虽然商鞅最后被车裂而死,但他的变法却保留了下来。这次变法,使各国也相互模仿,这可谓是在国力上领先了各国一筹。当然,这只是秦国灭六国的基础,还不能算最重要原因。

为什么最终秦国能统一六国

其次就是秦国的地理优势,属于物产丰富且易守难攻的地方。

看看上面地图就知道,秦国地处西部,山地、丘陵、森林密布,有着秦岭山脉作为天然屏障。而且关中平原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土壤肥沃,北、南也有两“天府”为秦国经济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部分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西部山原广阔,水草丰美,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虽然魏国在公元前413年至前408年五年的时间里,连续攻打过秦囯。使秦囯失去河西之地,逼迫其退守洛水一带,形成了对峙。但这并没有伤到秦国的元气。相反,因地理位置,秦国避免了中原混战。但不乏也会受到犬戎骚扰,这也为秦国将士们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在日后的统一中也起到一定作用。

为什么最终秦国能统一六国

再者就是秦国“坚持法治,代有明君”

我记得在某一本历史书上看到过秦孝公问商鞅的这样一句话:“变法初成,秦国便已开始富强,若想长此以往,后世秦国应当如何?”商鞅答到:“依法治国,代有明君,万世永昌!”是的,纵观春秋战国时的秦国,的确出现了很多明君,其代表有: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当然还有最出名的秦始皇。正是有了这些国君,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试看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秦国几乎没有出过几个昏君,相比其他六国而言的确很少!尤其秦孝公之后,几乎各个国君都是“能人”。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人家秦国的“家教”确实好,能教育出优秀的接班人。

为什么最终秦国能统一六国

最后就是秦国“重视人才,举贤为用”

熟悉秦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帮助秦国统一六国的功臣们,几乎各个都来自其余六国,来自魏国的人尤其居多。这些人大多在本国不受待见,怀才不遇而投秦。秦国可不管这些人的人品怎样,只要有一技之长,一律收入国内,委以重任。故而,涌现出了很多流传千古的名人,如带兵打仗的名将:白起、王翦、司马错、蒙恬、章邯等;还有名相士大夫商鞅、范睢、李斯、吕不韦等;还有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的张仪。可以说秦国珍惜人才的故事数不胜数,最有名的便数五张羊皮赎百里奚的故事……这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告诉我们,秦国在统一天下之前,首先就把天下最优秀的人才集中到了秦国。当然,这也是当今社会中比较火热的人才掠夺战略。

有人说,秦国统一六国是商鞅变法成功,而我却认为不止是这样。其最重要的还是重视人才。试想,商鞅本为卫国人,不是秦国人,他能实现变法,不正是得到秦孝公的赏识重用吗?如果秦国不尊重人才,这片土地哪还有商鞅等人施展才华的地方呢?秦国怎么有那么多名将,名相呢?

为什么最终秦国能统一六国

让我们再回顾第一幅地图,看看楚国!楚国地处江南,地广人多,物产丰富,可以说任何条件相对秦国都好。可最终还是被秦国灭掉了!为什么呢?我认为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像秦国那样重视人才!楚国连一个“举世皆浊唯我独清,万人皆醉唯我独醒”的屈原都不肯用,这个国家的命运可想而知……

当然,秦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自东周后数百年的割据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避免了我国像欧洲那样四分五裂。也对后世的大一统局面产生深远的影响。虽然最后秦朝因暴政而毁灭,但终究也算为中国大统一做出过贡献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