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惡報應、福禍因果,《了凡四訓》的解釋

善惡報應、福禍因果,《了凡四訓》的解釋

行善就會有福報,作惡就會有禍殃嗎?《了凡四訓》宣揚改過積善之法,規勸世人行善修德,對於這個疑問,自然要有所解釋。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易傳》中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小到一個人、一個家族,大到一個國家,繁榮興旺或者發生禍亂,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古人腳下踩到微霜,就知道將要迎來堅冰了。現在看到一家人的善惡,也就知道他們將來的福禍了。

怎麼預先判斷一個人的福禍呢?那就是細心觀察他的善惡。福之將至,觀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禍之將至,觀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

祖上有陰功,子孫當顯貴。這是因為,一個人行善修德,受恩澤的人就會感恩報答他,世界萬物的運行也會感應幫助他。如果不能回報到他身上,還會回報到他的子孫後代,讓子孫後代興旺發達。

善惡報應、福禍因果,《了凡四訓》的解釋

但是,行善或者作惡,在實踐中並不是那麼簡單。善惡是否有報應,也就隨之令人產生疑問了。

報應差否,善惡辨明

古語曾有“竊珠者誅,竊國者諸侯”,俗語也說“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鋪路無屍骸”。德福之間究竟是否一致,的確值得討論。

曾經有幾個儒生,拜謁中峰和尚,問:佛家論善惡報應,但是,現在有人行善而子孫不興,有人作惡而家門隆盛。這很無厘頭啊!

中峰和尚的回答是:凡人容易被感知矇蔽,看不到真相,認善為惡,指惡為善,往往有之。如果意識不到自己是非顛倒,反而抱怨老天報應有差,這樣對嗎?

善惡不能看表面,有的打罵別人、貪財獲利,卻不一定是惡;有的待人恭敬、廉潔高尚,卻不一定是善。關鍵要看,對廣大人民群眾、對天地萬物生靈來說,這個行為的實際影響是否真正有益。

善惡報應、福禍因果,《了凡四訓》的解釋

有的人以為自己在行善,但實際上可能造成的影響卻是不善。

孔子的學生子貢,贖人而不受金。孔子聞而惡之:自今以後,不復贖人於諸侯矣。按照魯國法令,把魯國人從別的諸侯那裡贖回來,就可以到官府領一筆賞金。子貢贖了人卻沒有領賞金,孔子聽說了,指責子貢開了一個壞頭,因為以後再贖人的就不好意思領賞金了,漸漸也就沒有人願意去贖人了。

假如你為社會做了突出的貢獻或付出,給你一筆獎勵,你不收,雖然看上去顯得很高尚,但是卻不利於社會風氣,其實一點兒也不善。

善惡報應、福禍因果,《了凡四訓》的解釋

有一位呂丞相,辭官回到家鄉,很受人尊敬愛戴。一天走在路上,遇到一位醉漢擋路,對他出言不遜,呂丞相很有修養,不與其計較,這人很得意,以為自己能難倒丞相。一年後,這人就犯死刑入獄了。呂丞相聽說後,很後悔。假如當初教訓他,將他送給官府懲處,他就不至於發展到犯死罪了。這就是以善心而行惡事了。

有的人看似不善,實際上卻可能是善的。

子路把一個落水的人救了上來,這個人送他一頭牛表示感謝,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魯國多拯人於溺矣。做了好事,有獎勵,以後就會有更多的人做好事,領獎勵就是對的。

善惡報應、福禍因果,《了凡四訓》的解釋

福禍因果,為善不著

不僅善惡要分辨,福禍也要審度。

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在“塞翁失馬”的故事中,邊塞的老翁丟了一匹馬,是禍;不久這匹馬帶回家了一群馬,是福;老翁的兒子一高興去騎馬摔斷了腿,又是禍;碰巧戰亂爆發,兒子摔斷腿避免了從軍打仗,又是福;福禍交織,難以盡言。

福禍也有累世長遠之說。現在行善而不興,或彌補以前之過,或積累將來之福;現在作惡而隆盛,或揮霍前世之功,或積累來日之禍。這可以在一個更長的時間跨度裡得到理解。

行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作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善惡報應、福禍因果,《了凡四訓》的解釋

做好人,做老實人,或許受人欺負,或許會吃虧,但不能因此就覺得行善不對;做壞人,做奸佞人,或許一時風光,或許佔便宜,但不能因此就認為作惡是對的。

善為善之果報,惡為惡之果報。殺人放火金腰帶,那就要去殺人放火嗎?人生在世,活個心安,做好事是因為想做,做了開心,不做會不安心。

只是因為行善有福報,所以才去行善嗎?心著於善,雖終身勤勵,止於半善而已。

善惡報應、福禍因果,《了凡四訓》的解釋

為善而心不著善,則隨所成就,皆得圓滿。


(文中人物配圖來自陳曉旭投資拍攝的《了凡四訓》劇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