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義:持續發力打造精準脫貧縣域樣本

武義:持續發力打造精準脫貧縣域樣本

資料圖

放眼武川,又一季春暖花開。

驀然回首,已走過20餘載!

1993年,武義在全國率先探索“下山脫貧、異地發展”,400多個自然村、5萬多人搬遷下山。20多年裡,武義持續發力講好下山脫貧故事。

立足高水平全面小康攻堅年,該縣謀劃啟動下山搬遷3.0版,打造精準扶貧的“武義樣本”,讓每一個武義人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風勁揚帆正當時,勇立潮頭踏浪行!

山上500年 不如山下20年

“蝸居高山五百年,不如下山二十年。”這句順口溜是武義5萬多山民的真實寫照。

下山之前,九龍山村村民人均收入只有385元,全村有42個光棍;在羊虎坪村,10年未有人娶親,10年無新增人口……下山,是他們唯一的出路。

武義人民迄今記得,2003年6月13日,在上潘新村,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拉著村支書邱舍林的手,說:“下山好啊!你們過上幸福生活,我們打心眼裡為你們高興。”在城北下山脫貧示範村(思源村),他看到村民廖定祥家中新買的電視機,一邊拿起遙控器,一邊詳細詢問電視能收到幾個臺?清晰度怎麼樣?家裡一年收入怎麼樣?

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指出:“武義下山脫貧工程是一項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武義下山脫貧成績顯著,經驗十分寶貴,要善始善終繼續抓好。”一席話,給了武義縣委、縣政府莫大的鼓舞。

山民下來後,習近平同志也一直關心他們留不留得住、富不富得起。2005年11月,武義新九龍山村新建了辦公大樓,當時的村黨支部書記田華平代表全村黨員向習近平同志報喜:“村辦公場所的建成,圓了我們的夢!”習近平同志的批示是:“解決村辦公場所,圓了村裡多年的夢。要把這件實事繼續辦實辦好。”

深情似海,厚望如山。在習近平同志的關心支持下,武義迄今已搬遷58個建制村、425個自然村,搬遷農戶17032戶、51439人。武義下山脫貧工程吸引了60多個國家200餘名專家、學者前來調研,成為全國實施精準脫貧的“縣域樣本”。

20多年時間 5萬山民變市民

近年來,武義逐步解決農民異地搬遷後的戶籍管理、行政管理、基礎設施配套等與群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問題。投入財政資金870多萬元,完善黃龍、思源、城祥、東溪等4個“多村合一”集中安置區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採取撤村建社區模式,積極解決集中安置小區遺留問題。

400多個自然村搬遷下山,大批的農村勞動力從山間地頭向二產、三產轉移,依靠到企業做工、經商、辦企業提高收入,逐漸走上了發家致富的道路。泉溪鎮黃壇村搬遷至工業園區附近後,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人均年純收入從原來的700多元增長到了達2萬餘元。

貧困山民下山後,逐步擺脫了傳統生活方式的束縛。柳城畲族鎮江下村下山搬遷後,積極開發農家樂畲寨民宿、荷花物種園、宣平溪公園等項目,大力發展鄉村休閒旅遊,從業農戶平均年增純收入8萬餘元。

世代居住在高山、深山的人口搬遷下山,也有效緩解了山區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壓力,從源頭上杜絕了亂砍濫伐等破壞生態環境行為的發生,同時還推進退宅還林、封山育林3萬多畝,促進了山區生態建設。

武義“下山脫貧”模式在實踐中逐步鍛造成熟,引領著5萬多山民走上小康路。

精準扶貧 一個都不能少

今年是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攻堅年、決勝年。武義擬啟動下山搬遷3.0版,計劃用5年時間,分三個批次將全縣扶貧異地搬遷村、規劃萎縮村、地質災害避讓搬遷村、飲用水源保護區異地搬遷村四類村村民,以縣城商品房、鄉鎮集聚小區和貨幣化安置等形式進行安置,讓農民進城,共享發展成果。

“精準扶貧,一個都不掉隊!”武義縣主要領導提出,“全面小康”就是要讓每一個武義人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他們將以發揚下山脫貧精神為指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謀劃發展,踐行新發展理念,通過實施“小縣大城”戰略,推動人口和資源要素有效集聚,進一步提升公共服務效能,讓武義的高質量發展和武義人民的高品質生活相得益彰、互促共進。

“從山上到山下,如今又出了國門,真沒想到外面的世界如此精彩!”下山後的原田坪村村民賴李明,如今在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一家鋁製品工廠擔任總經理,服務“一帶一路”建設,他笑著說,當初下山盼著能有棟自家的房子就知足了,沒想到現在能走這麼遠,這一切多虧了“下山脫貧”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