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中國核力量發展的反應

很多文章都在講美國、蘇聯及其他國家對中國原子彈的爆炸有多麼驚訝,反應有多麼激烈。實際上,美國早就知道中國在研發原子彈,並對如何應對中國的核戰略採取了不同的措施,雖然這些措施沒有付諸實施。

美國對中國核力量發展的反應

肯尼迪和約翰遜時期的國務卿迪安臘斯克

1960年底,中國的核開發引起了美國的關注,中情局在情報評估中說,中國最早可能在1963年試爆第一顆原子彈。美國空軍參謀長戈哈特也提醒說,中國大概在五到十年內擁有洲際導彈,為此要制定針對中國的戰略方案。在這些預言的前提下,戈哈特提出,要將印度作為中國的對抗力量,向印度進行核擴散,援助印度的核武器開發對抗中國。但是,當時美國總的核政策是不擴散政策,因此該方案沒有通過。

1963年,國務院和軍方都提出聯合蘇聯以抑制中國的核開發。當時美國和蘇聯正在進行《禁止核試驗條約》的談判,因此,國防部要求參謀長聯席會議就如何才能使中國加入該條約進行探討。參謀長聯席會議提出了宣傳鼓吹,外交壓力,經濟制裁等“間接行動”,對中國進行領空偵察,派遣間諜,海上封鎖,對中國核設施進行空襲等直接活動。但最後的結論是,這些措施無法保證中國加入《禁止核試驗條約》,美蘇合作才是最佳方案。然而,當美國向蘇聯提出美蘇共同阻止中國核試驗的意見後,蘇聯駐美大使多勃雷寧表示蘇聯對此並不感興趣。所以,該策略沒有成功。

美國對中國核力量發展的反應

多勃雷寧,擔任駐美大使25年

當時,蔣介石一直在積極謀劃反攻大陸並要求得到美國的支持,但是美國國務院你認為,一旦臺灣進攻大陸,中蘇之間會立刻和解。這與美國把中蘇之間的任何不和利用到美國的戰略中的策略不符。因此,當蔣經國訪美要求得到美國對臺灣進攻大陸的支持時,美國向蔣經國傳達了中蘇和解的看法。肯尼迪也拒絕在對中國的情報不充分的情況下反攻大陸,同時要求臺灣進行周密計劃,蒐集中國大陸的情報。可見,美國並不想利用臺灣來破環中國的核設施,認為這是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1963年11月,在肯尼迪被暗殺之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提出了一項非常規作戰計劃——對中國的核設施進行轟炸。然而,包括國務卿臘斯克在內的高層認為這是不現實的。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政治成本過高,轟炸只能推遲,並不能阻止中國進行核試驗。另外,1964年要進行選舉,約翰遜必須要給人們留一個好印象。再就是,當時美國已經認識美國遲早要承認中國,因此轟炸核設施沒有好處。第三點,當時美國正在逐步擴大對北越的戰爭,在這種情況下轟炸中國的核設施還很有可能導致與中國的直接對抗。所以,最終美國並沒有對中國核設施進行轟炸。

總而言之,雖然美國對中國的核開發進程評估產生了一系列錯誤,但他們已經認識到中國肯定會成為核大國是沒有異議的,在此情況下美國並沒有採取措施阻止中國的核開發,而更加註重於擴大中蘇之間的裂痕,阻止共產主義的擴大。不得不說,美國的目標是部分實現了的。

美國對中國核力量發展的反應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