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您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文化内涵?

聿剑培训师


基于对《论语》的理解和认知不同,历代诸家的注解不同,并没有统一标准的答案。我们只能,凭借自己积累的知识和判断力,阐述下自己的观点。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出自:《论语·为政》

个人注解:

攻:攻击、批判。

异端: 旧指不符合儒家礼教正统思想的主张或

教义。与其相违背的言论,都被视为不正确的言论。

斯:这个(异端)

  害:祸害(不正确的言论)

  也已:停止

译文:攻击批判那些不正当的言论,这个不正当的言论便会停止。



梅落肩香1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意思是孔子说:“做事情过或不及,都是祸害啊!”异端就是指中庸的两端,一个是过,一个是不及,孔子讲究中庸,主张执两端而用其中,亦即是不要偏执一端。对于异端不要闭目塞听,而是要去研究,知道了它的弊端在哪儿,辨识能力和免疫能力也就在了解抵抗中逐渐形成,不会去盲目听从。这也就是俗语所说的“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故孔子主张要能容纳不同的意见,博施广采,兼收并蓄,巧妙地结合事物的两端,从中抓住事物的本质,这样才能辨识明了,避免偏执一端的毛病。


劍馬書生


归结四个字,海纳百川,人都有差异性。不去接纳和包容!何谈胸怀天下!


陈西安4


不要说这一句话,孔夫子整个学说都是为历代统治阶级所追捧的。因为孔老夫子的学说就是统治学说,他在告诉统治者如何才能稳坐天下。

所以,孔夫子的所谓礼教就是让劳动人民服从统治,不要造反,甘受奴役。也因此,孔子学说受到了历代改革者摒弃和批判。


羊娃唱风


攻击与正统(或自己)相左的观念,真是贻害无穷啊!


愚人有千虑


尊重不一样的言论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大意是:孔子说:“研读学问却攻击不一样的观点,必定有害。”

攻:攻击,异端:指不一样的观点,斯害也已:指危害很严重。通读写一段话,我们可以理解到,孔子希望我们尊重不一样的言论。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背景、不一样的经验,所以持有不一样的观点和言论是正常的现象。

当我们站在不一样的立场时,很可能产生不一样的观点。不同的言论和观念,不代表人家就是错误的。

我们知道事物的相对性,所以当我们在坚持自己的观点、言论、选择的时候,应该同时能够尊重不同的选择、言论和观点。这样大家就可以和谐相处,共同取得进步。

我们听到不一样的见解,不应该马上接纳,也不应该立马排斥和否定,应该拉开一段时间和距离,反复的考虑一下,经实践检验一下,然后再来作出结论。

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应该充满了理性,让感性为生活和工作服务,不能让自己的感性和冲动、影响了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学习!


聿剑培训师


首先很高兴来回答您提的问题。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

原文: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注释:

1、攻:攻击。有人将“攻”解释为“治”。不妥。

2、异端:不正确的言论。另外、不同的一端。

3、斯:代词,这。

4、也已:这里用作语气词。

译文:孔子说:“做事情过或不及,都是祸害啊!”

这句话中的异端其实是指中庸的两端,一个是过,一个是不及。对于异端不要闭目塞听,而是要去研究,知道了它的弊端在哪儿,就不容易去盲目听从。孔子讲究中庸,主张执两端而用其中,即不要偏执一端。要能容纳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意见,巧妙地结合事物的两端,尽可能找到平衡点,从中抓住事物的本质,这样才能辨识明了,避免偏执一端的毛病。

比如我们在看电视、谈新闻时,叫自己的孩子去学习,我们自己做不到,却忘了我们自己是孩子的老师,凭自己的想象叫孩子自己看书学习,我们自己身不正,孩子学到的是什么?他们学到的就是身不正。孩子从小就在这种坏的环境下成长,虽未看见后来的重大"逆反",其害早在那场麻将,早在那些电视与新闻谈论中形成了他的未来恶习,正所谓"攻乎异端,斯害也矣。"

综上所述,这是告诉我们,做人不要走极端,只有在考虑了各个偏执的方向之后取其中道,才是适宜的事情。否则的话偏向任何一端都是不好的——斯害也已。


早安夏天的风


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孔老夫子说的。它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长时间浸淫和执着于一个另类的、狭窄的、不入流的领域,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

比如《红楼梦》里宁国府的贾敬,整天独处一室痴迷上了道教,炼丹以求长生不老,平时不和家人交往,就连自己的生日都不回家,也不让子女到他的工作室去,这种玩法就太激进了,不仅没长寿,在书中第六十三回就死去了。再举个例子,有不少青少年痴迷网吧,有的通宵达旦上网,学业放弃了,还影响身体健康,弄的许多家长很伤脑筋。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是中庸之道,孔子也说过“过犹不及”,就是说假设一件事情做过了头,其实和做不到位是同样的效果。举个例子说吧,假设九点开会,一个人七点就到了,另外一个人十一点才去,这都是“过犹不及”的表现。有的西方国家老是喜欢欺负别国,对其他国家指手画脚,甚至拳打脚踢,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时间长了一定会孤立起来。孟子有句名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饶人处且饶人,别把事情弄的那么僵,凡事成了孤家寡人就完蛋了。还有一个例子,明朝有个皇帝叫明熹宗,天天不上班,忙着自己当木匠,对木工活上瘾的很,是所有皇帝中,木工活最棒的,大国工匠级别的,最后把一个烂摊子留给了他弟弟崇祯,明朝很快灭亡了。所以说孔子的这句话,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很深的教育意义,只有领会了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对我们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


环评红楼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当代新解一

攻:追求、过份强调、打磨、攻占、钻研、攻读、攻取之义。

  乎:于。

  异端: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智之德相违背的一切言论,事相,通通皆为异端。异端,异端邪说、奇谈怪论、奇技淫艺,旁门左道,妖魔鬼怪等等诸义。

  斯:这、此之义。

  害:祸害、灾害之义。

  已:连绵不断、行而不止之义

  也已:也就从此很难根除之义。

当代新解二

攻:进步、进取、取得、强取、强大、讨伐之义。

  乎:飘,应。

  异端:与忠义勇智文武德才孝悌城信礼义廉耻仁爱宽实王道公禁正止之相违背的一切行为、情感,通通皆为邪说。异端,异端邪说、奇谈怪论、奇技淫艺,旁门左道,妖魔鬼怪等等诸义。

  斯:他、它之义。

  害:损、伤之义。

  已:连绵不断、行而不止之义

  也已:这样就会连绵不断、行而不止之义。

当代新解三

攻:砍伐、克己、刻意、压制、抑制、压迫、弄大、夸大之义。

  异端:与忠义勇智文武德才孝悌城信礼义廉耻仁爱宽实王道公禁正止之相违背的一切行为、情感,通通皆为邪说。异端,异端邪说、奇谈怪论、奇技淫艺,旁门左道,妖魔鬼怪等等诸义。

  斯:这、此之义。

  害:困、限之义。

  已:断行、连止之义

  也已:同样也会连绵不断、行而不止之义。

崔适《论语足征记》:“《春秋?文十二年》传曰‘惟一介断断焉无他技’,《解诂》曰:‘断断,犹专一也。他技,奇巧异端也。孔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礼记?大学篇》郑注义同。《颜氏家训?省事篇》:‘古人云多为少善,不如执一。鼯鼠五能,不成技术。近世有两人,朗悟士也。性多营综,略无成名,经不足以待问,史不足以讨论,文章无可传于集录,书迹未堪以留爱玩,卜筮射六得三,医药治十差五,音乐在数十人下,弓矢在千百人中,天文、画绘、綦博、鲜卑语、煎胡桃油、炼锡为银,如此之类,略得梗概,皆不通熟。惜乎以彼神明,若省其异端,当精妙也。’颜氏此言,正与何氏之言相发明,是异端者犹《书》、《礼》之‘他技’,此经之‘多能’。多能乃圣人之事,常人而务多能,必至一无所能。是故断断无他者,不攻异端之益也;多为少善者,攻异端之害也。害在攻,不在异,何平叔已不得其解,云‘善道有统,殊途而归。异端,不同归者也’,即以害承异言矣。昌黎遂以异端与佛老并言,《朱注》乃证明其义曰:‘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杨、墨是也。’案夫子之时杨、墨未生,何由知之?孟子之辟杨、墨,虽广为之目曰‘邪说’,曰‘诐行’,曰‘淫辞’,而不谓之‘异端’,则异端非杨、墨之谓也。孙奕《示儿编》谓‘攻如攻人之恶之攻。已,止也,谓攻其异端,则害人者自止。’此说亦非也,阮公《校勘记》云:‘皇本、高丽本“已”下有“矣”字。’则‘也已矣’三字连文,皆语辞,与‘吾末如之何也已矣’例同,可征‘已’字不得训‘止’也。”

“对于异端邪说的看法,历来有保守和激进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保守者往往以正统自居,把凡是不合自己见解,好走极端,走偏锋的观点都视为邪端邪说,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历史上的哥白尼、布鲁诺等都是这种观点的牺牲者。激进者往往以标新立异为时尚,喜欢以偏激、个性来走特殊的路子,钻牛角尖,他们很多时候都走入了死胡同,自生自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新思想、新观点、新的科研成果、艺术杰作都是这种标新立异的产物。所以有人专门着书《异端的权力》,为异瑞邪说当辩护人。有人说这符号时代潮流的,谁能讲此有错呢”?作为圣贤君子之人来讲,他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这些,而看到的更多更远。也有人说,“对于儒者来说,对于以中庸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来说,对标新立异,好走偏锋是不能被接受的”这种说法,也是不正确的。

  真正的儒者,真正以中庸为修齐汉平准则的人来讲,无不是以包容为前提,无不是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为乐事,为幸事,只不过是从平衡的角度出发去考量一切,是从“慎终追远”的角度去考量一切,故能发自内心深处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与“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合谐统一。故先人有“君子九思”,上达天听,下对黎民百姓,无不处处于一心恭敬,一心孝诚,故而能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大音。

假使我们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不注重于身体力行,而注重在文字功夫本身上,不能将孝落实于实际生活,不能将仁心落实于普适于家人及众人,不能由心生礼于人于事,只着于文字相而已,此亦是“攻乎异端”攻乎于此,必成高谈阔论之“宗家”害人又害己,害国又害家。当一心住于只重形式不重实质的这种情况,无论是一个人,一个家,一个国,尽皆如此,无害之时,也已养大患于内了,故曰“斯害也已”。

  假使我们在打麻将、搞赌博时,看电视、谈新闻时,叫自己的孩子去学习,我们自己做不到,却忘了我们自己是孩子的老师,凭自己的想象叫孩子自己看书学习,我们自己身不正,孩子学到的是什么?他们学到的就是身不正。孩子从小就在这种坏的环境下成长,虽未看见后来的重大“逆反”,其害早在那场麻将,早在那些电视与新闻谈论中形成了他的未来恶习,正所谓“攻乎异端,斯害也矣。”

假使我们过分强调军事强大,不注重和平友好;假使我们过分强调经济基础,不重视上层建筑;假使我们过分强调个人自由,不注重平等互助;假使我们搞经济建设过分破坏环境,不注重环境的平衡协调;……反之亦同理。必然的结果是人病家危国不安,这就是攻乎异端的结果啊。故夫子苦口婆心“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己之不欲,勿施于人”等等等这些相同内容的慈悲之语啊。

  我们今天把这些语句分他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结果,亦是攻乎异端。我们今天仍然落在分什么道家儒家,亦是攻乎异端,分来分去的结果就是争论不休。一个家与家,争论不休的结果就是走上诉讼程序,各叛输赢,人情离散;国家与国家纷争的结果就是战争来做最后的裁判。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同样适用“冤家宜解不宜结”,愿天下人尽皆受用于:“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己之不欲,勿施于人”。


古意新知


《论语•为政篇第二》有一章为:“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对”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句话的解读,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认为孔子主张消除异见,有的认为孔子反对党同伐异。在阅读儒家经典的时候,如果产生歧义,应该采用前后互训、本书互训、十三经互训、同时代文献互训“四位一体”的方法进行解读(总的来说,四种方法的效力依次递减)。下面,进行粗略解读。

《论语》是相对较为松散的语录体式文献,在独立的某一章内,存在前后勾连关系,但是每章之间没有严格的逻辑连贯性,加之“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独立成章,所以,在这里无法适用前后互训,解读只能从本书互训、十三经互训、同时代文献互训几个方面进行。

关于“端“字,在《论语》中,其它地方只出现过一次,在《论语•子罕篇第九》中,有孔子的一段自我评价:“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意思大概是:“我是全知全能的人吗?不见得。有个一无所知的人问我问题,我只不过是以穷尽各种矛盾对立面的方式向他进行解释。”这一章中“叩其两端”的“端”,指的是矛盾对立面的一个方面。《礼记﹒中庸》有一句“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里的“端”,指诉求、意见、观念。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礼记》作为集中体现儒家思想的十三经之一,在这里强调了尊重、吸收不同诉求、意见、观念的重要性。

关于“异端”,在《论语》的其它地方没有出现过,而在儒家思想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孔子家语》“辩政篇”中有一段“三者之问一也,而夫子应之不同,然政在异端乎?”,大概意思为:“三人问的是同一个问题,但是您的回答却不同,难道为政有不同的方法、措施吗?”这里的“异端”指的是“不同的方法、措施”,是中性词,无褒贬之意。

关于“也已”, 在《论语》中出现频率很高,学而篇第一有“可谓好学也已”,雍也篇第六有“可谓仁之方也已”,泰伯篇第八有“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其余不足观也已”、“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子罕篇第九有“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斯亦不足畏也已”、“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先进篇第十一有“亦各言其志也已矣”,颜渊篇第十二有“可谓明也已矣”、“可谓远也已矣”,卫灵公篇第十五有“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子张篇第十九有“可谓好学也已矣”,以上各处“也已”都有加强肯定前述事实的意思。唯阳货篇第十七“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中,“也已”有“罢了、停止”的意思,然而,第二句的“其终也已”解释为“他这一辈子就彻底完了”亦可,所以,该句中的“也已”也有加强肯定语气的意思。总的来说,“斯害也已”中的“也已”,应解释为对“害”的肯定语气加强。

关于儒家的包容性态度,在《论语﹒子路篇第十三》中,孔子说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之间即便思想观念、行事方式不同,也应和睦相处。除了上面已经提及的《礼记﹒中庸》里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礼记﹒中庸》还有一段对孔子的评价:“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则天法地、并育万物的孔子,怎么可能心眼小到容不下不同意见呢?《尚书﹒大禹谟》有“稽于众,舍己从人”之语,强调兼听众意,敢于放弃一己之见,听从别人正确的意见。《尚书﹒君陈》有“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强调不要对人求全责备、吹毛求疵,有忍乃济、有容乃大。

经过以上粗略梳理,“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的解释应该为:“攻击与正统(或自己)相左的观念,真是贻害无穷啊!”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我们民族文化的记忆深处、民族心理的根本构建,本来就根植着包容性的基因。孔孟以后,我们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跋涉了两千多年,中华文脉虽曾命悬一线,但肯定斩不断、且益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