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官鬻爵,帝國崩塌的開始

古代官爵是一個國家的根本,隋朝以前往往都是貴族世家把持著國家的官爵,普通平民幾乎不會通過自身努力而跨越階層,唯一的方式就是朝代的更替與建立才會產生新貴,但是一旦朝代穩定,貴族與世家便就穩定下來,跟隨著新王朝吸食百姓的血液與骨髓。這種選拔制度在隋唐兩代得到了改變,隋煬帝開科舉使平民士子有了上升的可能,唐太宗通過改進隋朝的科舉制度,用以選拔進士,為唐帝國遴選了許多人才。這才將流傳後世的科舉制度給固定下來。

賣官鬻爵,帝國崩塌的開始

康熙曾經說過,一個國家的根本就是縣令,這些基層的執政者掌握著國家的一切,只有選拔出合格的縣令,國家的政令才會通達,百姓的冤苦才會到達天庭。然而每到朝代末期中國的各個王朝便會出現賣官鬻爵的現象,這種現象不僅沒有治癒國家的創傷,反而將國家一步一步送向死亡。

賣官鬻爵,帝國崩塌的開始

《三國演義》將東漢的沒落歸結於桓靈二帝,由於桓靈二帝的昏庸,東漢末年發生黨錮之禍,各級統治階層腐朽墮落。誠然作為後世的我們,對於將東漢滅亡歸結於桓靈二帝的說法無可厚非。但是個人認為,漢靈帝的賣官鬻爵對東漢的滅亡起了加速作用。在靈帝繼承大統的二十多年間,漢帝國已經千瘡百孔,行將朽木,為了籌集足夠的錢財供自己娛樂消遣,漢靈帝開始賣官鬻爵,到公元178年,位於國家最高級別的三公之職也在販賣之列了。

賣官鬻爵,帝國崩塌的開始

漢靈帝的買賣大都在西苑進行,三公之位值錢1000萬錢,九卿之位值錢500萬錢,數量較多、握有實權的郡守職位值錢大約2000萬錢。買官的事情在西苑完全可以講價,聲譽較好的人,靈帝可以給予半價的優惠,聲譽不好的人則會加價處理。公元185年崔烈用500萬錢買到了司徒職位,但是在授職儀式上漢靈帝又大為後悔,悔恨司徒如此高位僅出售500萬錢。

賣官鬻爵,帝國崩塌的開始

因為朝中的官職是由數量限制的,所以為了籌集到更多的錢,漢靈帝開始販賣爵位,公元187年,關內侯的爵位已經可以出售。在大漢的歷史中,封關內侯的人有衛青、李敢、陳湯、蘇武等,都是對大漢有重大功勞的人。漢靈帝的賣官鬻爵徹底打亂了漢朝的官僚機構的運作,將整個行政機器都置於混亂之中。

賣官鬻爵,帝國崩塌的開始

買官之人要麼屬於暴發戶,買官只是為了給家族臉上貼金,而更多的買官之人,就是奔著貪汙而去。為了使買官的錢財迅速回到自己的手下,那些買官之人都巧立名目,橫徵暴斂,剝削百姓,這對大漢的現狀無疑是火上澆油,激起了更多的百姓反抗,黃巾軍的人數不斷壯大,開始席捲整個漢帝國。

賣官鬻爵,帝國崩塌的開始

在中國古代流傳著這麼一句話“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句話就是說才當了三年知府,就能撈到十萬雪花銀。中國有名的康乾盛世的後期就出現了嚴重的賣官鬻爵的現象。乾隆皇帝由於極愛面子,又很愛到處遊玩所以乾隆後期國家財政空虛,國力維艱。為了籌到足夠的銀兩,乾隆在大臣的建議下開始賣一些虛職官位。由於有乾隆的示範,嘉慶皇帝在其執政期間開始大肆賣官鬻爵以籌集錢財。

賣官鬻爵,帝國崩塌的開始

《乾隆王朝》裡構建了一個叫普道昭的商人,他因為給太后的萬福樓捐贈鉅款得到乾隆的欣賞,封其為青浦縣令。為了謀得更大的利益,普道昭在青浦縣令位置上鞠躬盡瘁,清白如水,連自己的親人給自己當差也不用官家錢財發放工錢。南巡的乾隆,得知普道昭的清廉之後,大家讚賞,立即提拔他為江蘇巡撫。

賣官鬻爵,帝國崩塌的開始

當上江蘇巡撫的普道昭開始暴露其貪財本色,對百姓各種剋扣,創立各種稅目,但是貪婪的普道昭不滿足這掙錢的速度,就像乾隆進言說他要在江蘇修建百里抗洪大堤,尋求朝廷撥款,好大喜功的乾隆自然是十分的高興,大手一揮下撥400萬兩白銀用於修築百里大壩。然而對於河道這些專業官員來說,百里大堤就如同水中撈月,根不可能修成,普道昭修建百里大壩根本不是為了防洪抗汛,而是為了斂財。

賣官鬻爵,帝國崩塌的開始

果然不出河道所料,普道昭將朝廷撥款直接拉回老家,幾乎沒有銀兩用於修壩。被抓捕歸案的普道昭在大堂上一直喊冤,自己作為商人捐款買官就是為了掙錢,自己花了幾十萬兩和十多年時間,肯定需要貪墨回來。普道昭雖然是一個虛構的人物,但是其捐款經歷和目的代表著大多數買官之人的目的:就是為了掙錢。

賣官鬻爵,帝國崩塌的開始

官員作為政府機構的核心,如果腐敗不堪,那政府政令肯定無法下達,百姓的冤苦也無法上訴,最後就會造成民情不通,百姓負擔沉重,如果再遇上災荒之年,如若浮萍的百姓只能揭竿起義才能活命。所以每逢一個朝代即將覆滅,賣官鬻爵的現象便會遍地橫生,這就進入了一個死循環,直至朝代滅亡,新朝代建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