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司馬遷為何被漢武帝處以宮刑?

密探零零發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漢武帝判決司馬遷死刑,他自己選擇宮刑以保命。

司馬遷成為太監的原因很複雜,主要在於多次和漢武帝對著幹。

自古以來,皇帝對於記載自己的歷史非常看重。

這主要是皇帝富貴榮華、驕奢淫逸都不成問題,就希望留個好名聲。

而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明君,可惜司馬遷不這麼認為。

在司馬遷撰寫《史記》時,漢武帝就很感興趣,拿去閱讀。


誰知道,這一看不得了。在《孝景本紀第十一》和《今上本紀第十二》,漢武帝認為司馬遷沒有客觀記錄歷史,而是加上了明顯貶損意味的敘述,等於是通過史書在罵自己。

這在當時可非同小可,屬於欺君罔上的大罪,可以滿門抄斬。

然而,漢武帝大怒以後,鑑於司馬遷是個書呆子,倒也沒有嚴懲。他命人削去了書簡上的字,並把這些書簡扔掉了。可見漢武帝對司馬遷已經非常不滿。


隨後,司馬遷因李陵戰敗投降,發表了自己的意見,認為不應該株連李陵的家屬。

他認為李陵是在敵眾我寡,又沒有援軍情況下,被迫投降。他認為李陵5000兵馬對付3萬匈奴騎兵,打成這樣也算不錯了。司馬遷甚至認為,李陵同他爺爺李廣一樣是假投降,等待時機逃回中原。

此時的司馬遷已經46歲,不是小孩子了,這樣說話不是偶然的。

尤其稍後發現李陵娶了匈奴老婆,還教授匈奴軍隊的漢朝戰法,漢武帝大怒,也證明李陵是投敵了(後來發現是誤傳)。


由此,司馬遷的說法被證明是荒謬的。

其實,司馬遷同李陵並沒有什麼私交,此次說法也並非完全的仗義執言。

司馬遷其實是在攻擊戰役總指揮李廣利,說他指揮不善,李陵才會投降。

然而,李廣利是漢武帝的小舅子,又是漢武帝欽點的人。

司馬遷表面上抬高李陵,其實就是在罵李廣利,就等於變相打漢武帝的臉,又是摸老虎屁股。


漢武帝此時內心是狂怒的,因為李陵此次是主動請戰。

因馬匹不足,漢武帝希望他等一等,李陵卻自告奮勇用5000步兵參戰,結果全軍覆沒。

全軍覆沒倒是在漢武帝預料之中,然而他沒想到李陵會苟且偷生。

當年的法律比較嚴酷,株連家屬是常態。尤其對於丟下家屬投敵的人,古人通過殺死他的家屬以恐嚇別的尾隨叛變者。

漢武帝開始沒有動李陵的家屬,直到發現李陵用漢朝戰法訓練匈奴人,認為他背叛了國家,必須嚴懲。


當年李陵的爺爺李廣被俘以後,雖然逃回來,也因為戰敗被俘判處斬首。

漢代死刑有兩種方式可以充抵,第一種是“令死罪入贖錢五十萬減死一等”,出錢就可以免於一死。。另一種是按照漢景帝時期所頒佈的法律“死罪欲腐者,許之”,處以腐刑(閹割)也可以活命。

司馬遷因沒錢又借不到,最終選擇被閹割以苟且偷生。

雖然司馬遷自己辯解被閹割,是為了留條性命寫書。

其實,能寫書的人眾多,你死了還會有別人。

說來說去,司馬遷不願意死,寧可選擇以一個太監的身份活下去。


薩沙


李陵事件是導致太史公被受宮刑的的根本原因!

作為“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不願意為漢武帝的妻哥李廣利將軍做軍隊的後勤工作,自願帶5000步兵直搗黃龍,但結果與他的爺爺一樣運氣偏差,遇上了匈奴的主力部隊。



李陵不愧名將後代,以五千步兵對八萬騎兵仍沉著應戰,給予了匈奴部隊以有力的打擊,殲滅匈奴上萬人,直到箭盡糧絕,李廣利仍不發兵來救援,才再在部下的勸說下,效仿趙破虜先降匈奴再歸漢的事實投降了匈奴。


作為史官,司馬遷秉公直言,為李陵抱打不平,並痛斥了李廣利見死不救的罪行,漢武帝是雄才大略的人,戎馬一生,開疆擴土四十餘年;但有剛愎自用,好大喜功的一面,根本聽不進諫言!

他認為司馬遷是對被株連九族的李陵進行翻案面辯解,一怒之下把司馬遷定為“誣罔之罪”, 當時掌管刑獄工作的是見風使舵的酷吏杜周,為討好漢武帝,判了司馬遷為死刑。


“人固然有一死,或輕如鴻毛,或重於泰山”,司馬遷是不畏懼死亡的,但慮及宏篇鉅著《史記》尚沒完成,就有了延續生命的想法;力爭活下去,以完成“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擔當,把《史記》寫完“藏之於山,以俟後人”。

對一個普通人來講,西漢免去死刑的方法有兩種,一是交錢免死,世代為史官的司馬遷交不起高達50萬金的贖金,二是自願接受對男人來說是奇恥大辱的宮刑。



司馬遷選擇了接受宮刑,忍辱負重,委屈求全地活了下來,才有了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完整地傳於後世!


希望星晨58298869


歸根結底還是窮惹的禍啊!在漢武帝時期,各種刑罰都是能用錢贖罪的,司馬遷因為沒錢,才接受了對男人來說最大的屈辱:宮刑!



大將李廣利出師和匈奴作戰,李廣的孫子李陵帶著5000人馬押送糧草,結果李廣利沒有及時救援,李陵在和匈奴血戰殺了對方10000多人後,被俘無奈投降。

漢武帝聽到李陵投降,大怒之下詢問群臣,徵求對李陵事件的看法,眾人眾口一詞所李陵罪無可赦,司馬遷是正直的太史令,直來直去的回答皇帝:李陵是李廣的孫子,整個家族對漢朝都十分忠心,更何況他平時孝敬父母愛護兄弟,又和匈奴血戰到底才不得不投降,他心中肯定還想著漢朝和陛下,投降也是假投降,將來肯定能再為陛下建功立業!

漢武帝聽著司馬遷話裡話外為李陵開脫,還影射李廣利沒有盡到救援的義務,李廣利可是漢武帝的大舅哥啊(鉤弋夫人的哥哥),豈能任憑司馬遷汙衊!當即漢武帝就把司馬遷下了大獄!

當時有名的酷吏杜周,對司馬遷用盡了各種刑具,讓他承認和李陵有勾結,司馬遷都挺住了!

不過,這個時候外界傳言,李陵帶著匈奴的軍隊攻打漢軍。漢武帝剛愎自用,根本就不調查清楚,把李陵的家人全都殺了,司馬遷也受到牽連,被判了死刑。

漢朝的時候,死刑在兩種情況下可以豁免,一是用錢來贖罪免死,只要交50萬錢就能買命,二則是接受宮刑。


司馬遷家歷代以來都是史官,根本沒什麼實權,自然也就沒有什麼積蓄,50萬錢對於司馬遷家來說,就是個天文數字!

其實司馬遷作為有骨氣的文人,是寧可死也不會接受屈辱的宮刑的。不過他還有事業沒完成,那就是《史記》。

記錄歷史,寫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歷史鉅著,不僅是他的心願,更是他父親的遺願。如果接受死刑,司馬遷多少年的勤學苦讀、年輕時的萬里遊歷、父親的殷切叮囑都將化為泡影!

無奈之下的司馬遷,接受了宮刑的屈辱,也成就了偉大的《史記》。


李飛叨


電視劇《漢武大帝》第一集中老邁的司馬遷去叩見漢武帝,而亮點在於鏡頭裡的司馬遷居然留了一撮山羊鬍子,感覺有哪裡怪怪的……眾所周知,太史公因言獲罪,又因囊中羞澀沒錢贖罪,然“草創未就,不甘赴死”,所以在死刑和宮刑中選擇了後者。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為了完成父親遺願而忍辱負重,和一些人的印象不同,宮刑大辱其實是太史公自己的選擇,而且細細研讀史書,司馬遷遭此劫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己作的。

此事還要從漢將李陵投降匈奴說起。李陵——此人倒也是將門之後,祖父是“飛將軍”李廣,因作戰不力自裁於大漢邊疆,父輩三人盡是早死、病死、冤死,是以家道中落,李家到李陵這一輩並無甚建功立業之人,這也給李陵後來的急公進取埋下了伏筆。

年少失怙、心高氣傲的李陵很受漢武帝寵幸,年少時即是御前侍衛,還曾多次領命帶輕騎深入匈奴腹地執行偵察任務,而後更是率五千精兵駐防張掖、酒泉。年紀輕輕便統帥一方軍隊,在漢朝能將眾多的情況下其實是非常難得的,如果沒有發生後來的事情,李陵或許也能成為名垂千古的一代名將。

公元前99年,“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三萬騎兵大軍出擊匈奴,李陵率領五千步軍作為一隻偏師同時出征。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是李陵主動請纓出擊匈奴,原本漢武帝以騎兵不足拒絕,但是李陵卻毫不介意,主動請求以五千步兵出擊匈奴。李陵信誓旦旦,漢武帝“壯而許之”,但讚賞的餘韻還未消散,就從前線傳回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

消息傳回,漢武帝震怒,朝堂之上一派譁然,“群臣皆罪陵”,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司馬遷的態度,“上以問太史令司馬遷,遷盛言:……”不得不說,“盛言”二字用的尤為精妙,在天子之怒、群臣激憤的情況下,太史公司馬遷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替降臣開脫,公開和皇帝唱反調,還是在盛怒之下的皇帝。

其實李陵只是漢武帝降罪司馬遷的導火索,司馬遷的不識時務也比我們想的更離譜。此次出擊匈奴的主將是“貳師將軍”李廣利,以三萬兵馬反擊十萬匈奴大軍,“擊右賢王於天山,得首虜萬餘級而還”,全師而歸,而且斬獲損失基本相當,這樣的戰績其實放在任何一個尋常的將領身上都可以吹一波了,但壞就壞在李廣利的出身上。

李廣利是典型的外戚,而且不是貴族外戚,他是古代文人最鄙視的組合“外戚+賤民”。身為“孝武皇后”李夫人的兄長,後世很多人認為漢武帝重用李廣利是因為李夫人的緣故,其實不然。且不說李廣利真正開始帶兵作戰時李夫人早已去世,之後李家失寵,李夫人兩個弟弟因罪被滅族,李廣利因在外領兵才僥倖逃過一劫。

李廣利能獲得漢武帝倚重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他的軍事才能。遠征大宛,路程超過一萬兩千裡,在古代艱苦的條件下,他做到了不迷路、不譁變、不斷水斷糧,而且最後完整地把部隊帶回來;多次出擊匈奴,雖未有衛霍之功,但斬獲折損亦能相抵,並沒有什麼大錯,但文人的嘴豈是無錯就能堵得住的……

說回司馬遷,在為李陵開脫的時候仍不忘攀扯他人,直言李廣利身為主將卻表現不力,李陵區區輔將斬殺無數云云……明晃晃地指責漢武帝任人唯親、用人失當、賞罰不分,就差指著鼻子說你這皇帝真是昏庸無道了!試問哪一個帝王盛怒之下能容忍臣子如此進言,況且,漢武帝從來不是一個從諫如流的帝王。

不可否認漢武帝執法殘暴,絲毫不顧及君臣情面,也無法否認漢律森嚴,刑罰之重任是臣子也難逃,但就身處在封建王朝之中的大臣而言,太史公的遭遇可嘆可憐卻不冤不曲。

也正是這段遭遇,忍辱負重的司馬遷將全身心的精力投入到《史記》一書中,前後耗時13年終成“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千百年後仍在傳頌,相信足以告慰太史公在天之靈!


王銘葦


司馬遷被判處“腐刑”,也就是宮刑的原因,根源在皇帝漢武帝劉徹身上。

首先,漢武帝一生戎馬,開疆擴土四十餘年,可以說,是一位有作為的皇帝。但同時,他也有他的性格缺點,那就是好大喜功,難聽諫言。

然後是司馬遷的寫史書時,對被株連九族的李陵進行了翻案,這觸怒了劉徹,於是將其定為誣罔之罪。

當時掌刑獄的是酷吏杜周,為迎合漢武帝的意思,判了司馬遷為死刑。

當時的西漢,被判處了死刑的人是有辦法免死的,有三個辦法:

第一個是所謂的“丹書鐵券”,是皇帝頒發給功臣的殊榮,司馬遷的家族世代修史,是沒有這東西的。

第二個是交錢免死,贖金在當時高達50萬金,作為史官的司馬遷是不可能交得起的。

第三個,則是自願接受腐刑,以此可以代替死刑。

為了能完成《史記》,司馬遷選擇了屈辱的活下去,於是他選擇了用腐刑代替死刑。

正是司馬遷的忍辱負重,才有了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家鉅作:《史記》。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我是湖畔故事,我來回答關於司馬遷的問題。


大家的回答都提到李陵事件,說得非常好。我想補充一下,李陵事件,只是司馬遷受刑的導火索,根本原因是司馬遷父子堅持的王道理想和太史職責,與漢武帝的個人慾望及所作所為格格不入,他們之間的矛盾,在司馬遷父親司馬談死時就註定了

,不過是何時爆發、在哪件事上爆發的問題。這裡說的矛盾,並不是司馬遷父子對個人利益的追逐,而是他們在理想層面的堅守。


觸怒漢武帝之後,司馬遷極可能被媚上的酷吏判以死刑。他能選擇的,要麼就是死,要麼花錢50萬金贖命,要麼受宮刑。因為司馬遷沒錢,《史記》對他而言又那麼重要,所以他觸怒漢武帝后受宮刑的結局也就註定了,這不是偶然。

這一切,都可以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找到答案。司馬談父子和漢武帝的矛盾,以及《史記》對他們的意義,其實是一件事的不同方面,在這裡作出剖析。

我們從重大事件司馬談之死說起。思想傾向於道家的司馬談,本該恬淡灑脫,為什麼因為漢武帝封禪不帶他憂憤而死呢?封禪意味著什麼?司馬談憂憤的什麼?水有點深,司馬遷又說得隱晦,所以我們就從《太史公自序》入手,一一揭示。

封禪是祭祀天神地祇的儀式,意義是王者和天地的神聖溝通,可以追溯到顓頊“絕地天通”後。

九黎亂德之前,“民神不雜”。溝通天地神明的是專職的神職人員,即巫覡。九黎亂德後,人人都可以像巫覡一樣通天。那局面大約就是人人跳大神出馬仙,個個假託天意,裝神弄鬼,烏煙瘴氣。

顓頊“絕地天通”,禁絕了群體出仙的亂象,將溝通天地的權力收歸王家,委派天官重黎掌管天地,負責天地和人間的溝通與記錄,天官是史官的源頭。 重黎就是司馬氏的先祖。天官之職在家族代代相傳,到周代成為史官。之後禮崩樂壞,史官傳統斷絕了。到漢武帝時,恢復太史之職,司馬談擔任的就是太史令。

漢代太史令的主要職責,相當於皇家天文臺臺長,負責觀測天象頒佈曆法,是天官溝通天人的職責的一部分。

漢武帝這個人很虛偽,表裡不一。他表面崇儒,內心私慾膨脹,並無仁心。老臣汲黯曾當面批評他“內多欲而外施仁義”。他和秦始皇一樣,妄想長生不老,永遠享受權力與財富。 有個叫李少君的方士,告訴漢武帝,黃帝封禪,遇到神仙蓬萊士後長生不死。漢武帝一聽,就非封禪不可了。

於是漢武帝請來太史和儒生們,策劃封禪的事。泰山封禪是假,蓬萊尋仙是真

,儒生們負責幫他把儀式和說法整好看點,別那麼赤裸裸的迷信難看。可是儒生們都是書呆子,不懂得怎麼從經典和六藝中編出“接仙人蓬萊士”的戲碼,搞了好幾年也搞不定。漢武帝一怒之下,決定撇下儒生和天官,帶著方士去封禪了。

被撇下的太史司馬談,“發憤而卒”。司馬談為什麼這麼憂憤呢?從《太史公自序》司馬談的遺言我們可以看出:

第一,司馬談堅持,太史的職責是協助帝王完成溝通天地人的神聖祭祀;漢武帝抱著成仙的迷信執念,只把太史當做可有可無巫祝弄臣,完全是對史官職責的侮辱。

第二,司馬談期待的是,繼承史官“ 動輒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的史官傳統,匡正帝王行為,他希望通過道家思想,糾武帝虛偽多欲之偏;漢武帝私慾膨脹,不願受任何約束,

太史要麼配合自己玩,要麼當個空擺設,監督糾正?想也別想!

第三,司馬談理想高遠,他要學習的榜樣是周公和孔子,期望的功業是《詩經》和《春秋》,記載傳承美好和價值,推廣教化,改善風俗,實現王道政治理想。而武帝的作為,在他看來,和戰國以力取勝、秦始皇暴虐殘酷是一樣的,都是對王道理想的背離和摧殘


第四,司馬談並沒有因為“理想太豐滿,現實太骨感”而妥協,他囑司馬遷一定要通過著史這件事完成這個王道理想。


從司馬遷後來的行動看,他完全理解和履行了對父親的承諾。司馬遷繼承了家族精神,傳續了父親的遺願,拒絕充當配合迷信活動的巫祝弄臣,堅守史官職責,願意在李陵事件中為正義挺身而出,匡正帝王言行之偏。



所以,這樣的司馬遷,觸怒武帝,受宮刑只能是必然的。


湖畔故事


太史公司馬遷確實是被施了宮刑,這是為什麼呢?主要是因為他在朝堂之上說錯話了,這裡面的故事其實還挺曲折的,得從一場對匈奴的戰爭說起。

漢朝時候匈奴經常犯我邊境,尤其是漢武帝時期,同匈奴之間發生了無數次戰爭。

公元前99,年邊境又起了戰事,領兵前去抗擊的將領叫李廣利,這個人是漢武帝一個寵妃的兄弟。沒什麼真本事,打仗更是不行,後來還投降匈奴了,這是後話。

當時漢武帝讓李陵率部下為大軍護送糧草輜重,這個李陵不是一般人,他是名門之後,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對漢武帝說,他手下的將士們都非常驍勇善戰,非常勇猛,讓他們護送糧草是大材小用,他想率領5000人去出擊作戰。

漢武帝聽了就很欣賞李陵的勇敢,也因為李陵是名將之後,打仗確實很有本事,就同意了他的請求。

李陵的部隊遭遇了匈奴的主力,雙方廝殺在一起,戰爭打的非常慘烈。

最後漢軍被匈奴人包圍,李陵派人去求援,但是援軍遲遲不來。最後李陵只能讓所剩不多的將士們分散開,大家一起突圍出去,能跑幾個算幾個。李陵帶著幾個人在逃跑過程中被抓,最後投降了匈奴。

消息傳回了長安,引起了朝廷內部的震動,當時的官員們分為兩個立場,一部分人覺得李陵當了叛徒,是大漢的恥辱。而還有一部分覺得李陵是詐降,假裝投降以後肯定還會逃出來的,而司馬遷就是持這個觀點的人。

後來漢武帝派人到匈奴那裡,想把李陵給救回來,誰知道派去的人回來後,帶了一個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的消息,說李陵是真的投降了匈奴,他正在幫匈奴人練兵準備來打大漢。

漢武帝聽了這個消息後真的憤怒了,要殺了李陵的全家

所有大臣都沉默了,只有司馬遷還在為李陵求情,說李陵只帶了5000人卻殺敵那麼多,已經是很大的功勞了,雖然投降了,功過相抵,就放了他的家人吧。

漢武帝正在氣頭上呢,司馬遷的這番話就跟火上澆油一樣,不但沒起到作用,反而引火上身,直接被定了一個誣罔之罪。這個罪名在當時是非常重的,是要被殺頭的,司馬遷被判了死刑,當場就傻眼了。

司馬遷替李陵求情,卻連累自已要丟了性命

司馬遷當時的官職是太史令,他的父親以前也同樣是這個官職,他們的主要工作內容就是負責編寫史書。司馬遷的父親當年就一直想編寫一部恢弘的歷史鉅著,一直沒能完成,就把這個遺願交給了司馬遷。

現在這個目標還沒完成,司馬遷實在不願意去死。漢朝當時有一個特殊的規定,死刑犯可以用宮刑去免死,也就是說如果你願意被切的話就不用去死了,但宮刑在任何朝代對一個男人來說都是奇恥大辱的。

司馬遷在牢裡思來想去,掙扎了很久,最後還是決定保命要緊,就提出要用宮刑來贖死刑,這才留住了性命,得以完成《史記》這一本鉅著。



漂浮菌


司馬遷祖輩世代為史官,父親司馬談是漢朝的太史令,幼秉庭訓,家學淵源,有不凡的才能和志向,早年還有奇遇,拜在二位高賢門下,一位是孔子的十二世孫,古文學派的大師孔安國,司馬遷師從他學過《尚書》;另一位當時最著名後世更有名的經學大儒董仲舒。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在他學有所成之後便遊歷各地,瞭解民情風俗,採集民間傳聞,考證史料依據,才三十歲的司馬遷,足跡遍極黃河和長江粵江流域,包括長城內外,幾乎已走遍祖國大地,有此各派學說為功底和實地調查研究為基礎,一位史學天才正橫空出世。


不料禍從天降,前99年,不忿匈奴背信棄義,無視漢家威嚴扣押使者等做法,武帝令貳師將軍李廣利率大軍出擊匈奴,而令李廣的孫子李陵作後勤護送輜重,李陵不願意,主動請纓願帶五千步兵前去探路和作奇兵出擊,武帝嘉許他的壯志,又命老將路博德接應,老將不願為新秀殿後,託詞不去。(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待到李陵進入匈奴腹地迴轉時,遇到匈奴單于主力,五千步兵與八萬匈奴兵血戰於浚稽山,邊戰邊退,力戰七天七夜,已近邊境卻無援兵到來,力竭投降。武帝得知派公孫敖前去打探消息,細作了解不深入,誤把李緒當作李陵,回報李陵已降正為匈奴練兵。


武帝大怒,下令把李陵滿門抄斬,滿朝文武皆同聲附和。時已在朝的司馬遷作為李陵好友,這時挺身而出為李陵仗義直言,認為據他平時的瞭解,李陵深得軍心,一定是山窮水盡才投降的,而憑他敢於帶五千兵便深入敵境吸引敵軍主力並殺敵一萬多人,這樣的勇氣與功勞,可以功過相抵,同時,李陵投降應該是假意的,不排除他會尋找機會逃回來。憤怒的武帝聽不進去,說如想返回,為何幫匈奴練兵,這是透露我軍虛實並抓住弱點欲為匈奴出力,盛怒之下,以“欲沮貳師,為陵遊說”把司馬遷定為誣罔罪,這是一種大不敬罪名,按律當斬。(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漢武帝時被判死刑的犯人有兩種方法可以免死,一種是用五十萬錢來贖罪,一種是接受宮刑,又稱“腐刑”即毀掉生殖器,司馬遷無錢可贖罪,只能選擇宮刑,這是各種刑罰中最殘酷的一種,也是對人格一種極大的侮辱。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也詳細說了經過,認為繼承父志的史書未完成,此時一死輕如鴻毛,“假令僕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在激烈的思想鬥爭中,司馬遷面對極刑而無怯容,揹負著父親窮盡一生未能完成的理想,戰勝屈辱,完成了太史公的使命。


南方鵬


一般稱司馬遷是偉大的史學家,偉大的文學家,其實這不是他的職業,是他的個人愛好。他的職業是“太史令”,他父親司馬談也是,他頂職。“太史令”如果望文生義,就會以為是史官。但在漢朝不是,在漢朝主管天文曆法,相當於國家天文臺臺長、清朝的欽天監監正。張衡也是太史令,你總沒有聽說他編輯過史書吧。官不大,也沒什麼權力。

司馬遷在太初年間就參與了“太初曆”的編訂。既然職業是搞天文曆法,為什麼會寫史記呢。這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就有說明,自序就相當於他的自傳,大意是:他父親就準備寫一部史書,不過不幸掛了,自己繼承了衣缽。決定寫一部通史,而且是“紀傳體”,中國首部紀傳體史書。

從上古五帝一直寫到漢武帝,武帝他稱為“今上”。這些交代完後就很隱晦的交代了“他為李陵辯護”(漢朝將領投降了匈奴),而招惹漢武帝大怒,然後他就被收押了,然後又放出來了,婉稱自己是刑餘之人。史記中他對自己的交代就結束了。

寫得太過隱晦,沒有具體交代細節。好歹有個班固寫了本《漢書》,為司馬遷列了傳記。但基本照抄司馬遷的《報任少卿書》。任少卿和司馬遷有舊,犯法關在獄中,寫信給司馬遷,推斷是要司馬遷幫他出獄,那司馬遷一定在朝中說得起話。漢書用了四個字描寫“尊寵任職”。

尊就是尊貴,寵就是受寵幸,當然是受皇帝寵幸,任職就是受重用。為什麼前後判若兩人?動宮刑之前還是個無實權的小官,惹得武帝大怒。動了宮刑,就變成了皇帝身邊的紅人!

那他這時候是什麼職位呢?“中書令”,中書令名義上官不大,與太史令的俸祿一樣,只有六百石,比縣長的俸祿還低。名義上就是轉達皇帝的命令,傳送百官的文書,和首席太監差不多。中書令的“中”字就是內宮,他可以自由行走,因為他被閹割了,不怕皇帝的“女家眷”。皇帝用著放心。

對於司馬遷的記載,漢書唯一有用的就是“尊寵任職”四個字,透露出巨大的信息,只是沒有細節交代,司馬遷幹了什麼實事全不知道。包括司馬遷的生卒年月也沒有交代。

中書令的權力到底有多大,只能從漢元帝的中書令“弘恭”、“石顯”來看了。弘恭和石顯把宰相蕭萬之玩弄在股掌之中,蕭萬之一是皇帝的老師,二是儒學領袖,三還受皇帝的信任。但是弘恭可以給他羅織罪名,並打他下獄,雖然被漢元帝赦免了,但是他們玩了“小花招”,讓一小支軍隊去送皇帝的赦免令。讓蕭萬之誤以為這是要提審他,不願意受辱(刑囚),而服毒自殺。

漢元帝知道這件事後,只是哀嘆,沒有拿弘恭、石顯問罪,他兩隻是多磕頭,就完事了。這樣的角色比宰相的權力還大啊!那麼司馬遷的權力估計差不多。

一、閹人可以在宮內隨便行走、沒有和女人有染的嫌疑。閹人大部分時間都在宮裡,和朝中大臣結黨的可能性就低。

二、閹人沒有後代,就算篡權,也沒有繼承人(司馬遷只有女兒)。皇帝用著比較放心一點。

三、閹人地位不高,如果篡權,會遭眾人反對。皇帝覺得這種人給他很大的權力比較安全。

四、閹人中書令分擔了皇帝一大半的工作,皇帝沒那麼累。

而司馬遷就是最好的中書令人選,他精通古今,諸子百家。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雞毛蒜皮。掌管絕密文書,最好不過了。難道漢武帝有意為之,借“李陵事件”故意讓司馬遷當了宦官?然後又讓他成為自己身邊的大紅人?

由於沒有具體記載,只是推斷。但至少表明,司馬遷手中有很大權力,而漢武帝這時的宰相都是擺設,這個史書有明說。

那司馬遷就還要加一個頭銜,唯一被閹割了的實權宰相。這也就是後世為什麼太監專權,其實是皇帝給的。


豬豬大師


我們都知道,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歷史學家和文學家,他費盡一生心血編纂而成的《史記》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就是這樣一位偉大人物,卻被漢武帝處以嚴厲的處罰——宮刑,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事情出在漢代大將李陵身上。

漢武帝派李廣利領兵討伐匈奴,名將李廣的孫子李陵負責押運輜重。李陵帶領幾千人孤軍深入,在戰鬥中被匈奴俘虜。當時信息不通,朝廷聽說李陵投降了匈奴。漢武帝十分憤怒,詢問太史令司馬遷如何處理李陵。司馬遷與李陵關係不錯,於是便替他收了幾句好話,結果被皇帝關進大牢。後傳言李陵帶領匈奴部隊攻打大漢,漢武帝大怒,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和妻子,又將司馬遷判處死刑。


漢代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判處死刑有兩個方法可以免死,一是拿50萬錢贖罪;二是接受腐刑。所謂腐刑就是人們常說的宮刑,即割掉男性的生殖器,是中國古代最殘忍的刑罰,僅次於砍頭。

司馬遷家中貧寒,拿不出50萬錢免罪,只好接受了宮刑,這就是此事的來龍去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