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文化】官渠与白洮河

2020年3月28日

白洮[táo]河原名白焦河,亦称白跳河,讹称白条河,古名“官渠”。考证认为,白洮河经隐山西再向南是“渠河重叠”段,过了这一段,白洮河折转向西,而官渠继续南下,长距离输水到唐河、新野。

【河东文化】官渠与白洮河

1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南阳府志》记载:“黄池陂、玉池陂俱在县东唐县界,承上石堰、铁河、白跳河诸水灌军民田。”

这段话是说:唐河县有黄池陂[bēi]、玉池陂,其灌溉用水来自于大占头上石堰(白河)、铁河和白跳河(白洮河)。

光绪三十年(1904年)《南阳县志》记载:“杨林陂、莲花陂,旧志县东隐山,陂见存,今废。”

大占头、丰山东、隐山西这三个点位可构成一个三角区,“水龙头”(水龙之首)落入该区,水龙之身就是“官渠”。

【河东文化】官渠与白洮河

自古至今,渠首大占头至少有三个析水口。第一个析水口与铁河有关,今天的铁河是从大占头村东北过来,经村北流到村西与白河交汇,古时,铁河也曾从大占头村东经过;第二个析水口与白河有关,在大占头村西,1958年开挖“跃进二渠”时,基于该析水口修建“南阳县跃进第二灌溉渠进水闸”,成为跃进二渠的进水口;第三个析水口在今“鸭河口灌区白河拦河闸”东侧,铁河改道后在闸前汇入白河,该析水口即为“白桐干渠”的进水口。

【河东文化】官渠与白洮河

丰山堰修建于唐朝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将白河水引入“官渠”。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 和端拱元年(988年),曾两度在此修建“襄汉漕渠”(相关内容参见其他文章)但均未成功,之后,丰山堰仍以灌溉为主。

2

从铁河、白河、白洮河析水,可理解为是在河的“上游”分流,分出渠水与河水。渠水沿高处走(位于上),河水按照原河道走(位于下)。

大占头的上石堰或丰山东的丰山堰把白河、铁河的水位抬高后,“析出”河水汇入白洮河,从而进入“官渠”。

光绪南阳县志对白跳河的描述是:“白跳河,一名白焦河,出大石门西,西南流经博望镇东,又西南经隐山西。右得梅林铺水,水出蝎子山北。又西南经下向铺南,又西南经新店北,亦曰官渠。又西至沙堰营(今沙锅营)入淯水。”

另据光绪南阳县志记载,在宛北(新店以北)的白洮河上有三座桥,即:景家桥,在县北三十里;饮马桥,在县东北三十里;梅林铺桥,在县北五十里。

根据白洮河的河道可以发现,白洮河并不完全代表“官渠”。古代的官渠流经饮马桥东侧,沿着今白桐干渠(跃进二渠)的水流方向往南。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就是基于古代的官渠开挖了“跃进二渠”。换言之,在饮马桥一带,官渠与白洮河“分手”。

3

古代,在官渠向南延伸时总会遇到河流,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先把河流的水通过官渠东岸注入水渠,而后再在官渠的西岸预留泄水口,以便把过多的渠水泄走。这种河水与渠水的调控,一般是靠人工完成的。

在新店乡辖区,白洮河、马湾河的水流均被官渠“切断”,每当暴雨来临,官渠的西岸常常会决口,古代如此,近代亦然。以白洮河为例,从博望镇东自北向南流入南阳县境后,经隐山西、夏饷铺东,在饮马桥(今小军帐营)一带“跨越”官渠拐向西南,再经新店街北注入白河。河道沿岗峦低地曲折延伸,夏季漫溢,冬春干涸。

1958年修建跃进二渠,曾在小军帐营村东修提灌站,1966年至1969年跃进二渠“升格”为白桐干渠,又在小军帐营村东横截该河设闸。1975年8月的特大暴雨,河水渠水汇酿,加之白河洪水顶冲,致使新店街北、街东的寨墙溃塌,街内水深达一米许,房舍倒塌大半,成为历史上罕见的灾情。

总结

(1)三龙吸水

。自西汉以来,新店北区的渠河多有“改道”,但基本上都保持着“三龙吸水”之势,三个渠首分别析取铁河、白河、白洮河之水,以长途输送的方式运达唐河、新野。

(2)渠河重叠。从严格意义上讲,白洮河不是官渠,官渠更不是白洮河,之所以把白洮河称之为官渠,是因为存在“渠河重叠”段。

(3)再创辉煌。而今的白桐干渠,不仅承载历史,而且发扬光大,灌溉着南阳市宛城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社旗县、唐河县、新野县(两区三县)的农田。

【河东文化】官渠与白洮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