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艱難時刻,10萬精銳部隊出國參戰,卻被英國人坑慘了

1941年,中國的抗戰進入了第10個年頭。當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隨著日本對美英等國的開戰,一個新的戰爭時期拉開了序幕。

今天的人們總認為,太平洋戰爭一爆發源源不斷的國際援助物資就開到了中國,而中國抗戰立馬變得不太艱難。

實際上太平洋戰爭初期,美英等國自顧不暇,其輸送往中國的物資是很有限的。因此,在1942年中國的抗戰依然是非常艱難。

而在這種艱難的時刻,中國卻派出了10萬精銳部隊組成遠征軍開赴緬甸作戰,我們知道這就是抗戰史上著名的中國遠征軍。

抗戰艱難時刻,10萬精銳部隊出國參戰,卻被英國人坑慘了

在國內艱難時刻派出一支生力軍到緬甸,一方面是幫助英國人守住緬甸,同時也是保住海外物資輸送到中國的最後一條血管。

以其本質而論,既是抗日,也幫助了盟友和自己,屬於多贏。

但是這次雄心滿滿的出兵卻以慘敗而告終,10萬大軍在很短時間內便潰不成軍,最後活下去的不過4萬多人,3個參戰軍全部喪失戰鬥力。

而且不僅緬甸沒能保住,日軍還一路尾隨攻入了雲南,佔領了滇西的大片國土,其兵鋒一度還度過了怒江,引起昆明和西南的震動。

毫無疑問,這是一場大敗仗。

抗戰艱難時刻,10萬精銳部隊出國參戰,卻被英國人坑慘了

在抗戰時期,打敗仗的時候有很多,其中除了基礎戰力的差距外,最主要的就是指揮上的混亂。

中國遠征軍的作戰系統除了史迪威之外,還有羅卓英、杜聿明以及以林蔚為首的參謀團,甚至蔣介石也遙控指揮,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混亂的指揮體制使得中國遠征軍事實上一次有組織的會戰都未能打成,失敗在所難免。

但是中國遠征軍的失敗,還有一個國家是要負責任的,這就是遠征軍出手幫助的英國,我們本文就談談英國在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中是怎樣的表現。

緬甸,當時是英國的殖民地,自緬甸向西,如今的孟加拉國、印度、巴基斯坦當時都是英國的殖民地。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以11個陸軍師團開展南洋作戰。其最初主攻的方向在馬來半島和菲律賓,結果美英在當地的殖民軍一觸即潰,日軍迅速得手。

抗戰艱難時刻,10萬精銳部隊出國參戰,卻被英國人坑慘了

而日軍在解決掉馬來半島的英軍後開始揮師由泰國進入緬甸作戰,其一方面是打擊英國勢力,更主要的則是切斷國際對華援助通道,並在西南方向威脅國民政府,以迫使其投降。

其實對於日軍的這種野心,當時的中國和英國早就意識到了。在1941年春,就有一箇中國緬印馬軍事考察團,對緬甸等國進行考察,商討日後的協防事宜。

不過英國人對自己的利益精打細算到了極點。杜聿明對其評價是:英國是一個老牌的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國家,十分自高自大。

一方面,面對日軍進攻的問題上,英國是矛盾的,它既有日軍不敢攻擊的幻想,又害怕日軍一旦攻擊的話,自己守不住,希望引入中國軍隊幫助其防守;

另一方面,由於中國歷史上對緬甸影響很大,一些緬甸勢力又有強烈的反英傾向,英國又害怕中國軍隊入緬後引發連鎖反應。

在這種糾結的心態中,中英軍事同盟直到1941年12月23日才簽訂,此時太平洋戰爭爆發已經兩週了。

抗戰艱難時刻,10萬精銳部隊出國參戰,卻被英國人坑慘了

而即便如此,英國仍拒絕和拖延中國軍隊入緬佈防,使得中國軍隊的動員出國到1942年2月才得以真正進行,耽擱了部署的最佳時間。

儘管如此,因為涉及到滇緬通道的安全,中國還是出動了當時國內裝備最好的第5軍全員參戰,此外還有第6軍、第66軍,加上附屬部隊共計10萬人。

請大家注意,在一年前軍事考察團出國考察的時候,是形成了一定的作戰構想的:

計劃動用英緬軍2到3個師,中國軍隊3到5個軍,以主力集結在緬泰邊境毛談棉、登勞山脈及景東以南地區,預先構築陣地,採取決戰防禦,同時控制強大的預備隊於二線,適時增援。

這套作戰方案是結合了當地易守難攻的特殊地理環境和國軍擅守不擅攻的情況,同時設想以火力優勢(英軍及第5軍有重裝備)於陣前大量殺傷日軍,而後再行殲滅。

其作戰意圖是保全緬甸,再不濟也要在緬甸南部組織會戰,以達成英國保住緬甸、中國保住滇緬路的目的。

抗戰艱難時刻,10萬精銳部隊出國參戰,卻被英國人坑慘了

這一計劃如果在1941年中得以實施的話,雖不至於有設想的那麼完善,但也不可能使得日後的緬甸防禦在短時間內崩盤。

但是英國認為,日軍主要意圖是向切斷滇緬路,其從老撾方向向中緬邊境攻擊的可能大,而斷然不敢直接進攻緬甸。再加上上述的原因,英國始終沒有讓中國軍隊入緬部署,但是其也害怕極端情況出現,因此也沒有直接拒絕中國的方案,但就是拖而不辦。

1942年1月下旬,日軍33師團、55師團(投入11個步兵大隊,另有4個步兵大隊留泰國,55師團1個支隊不在建制內)向緬甸發起進攻,到3月8日,日軍已經佔領仰光。同時日軍部署開始北進,其用於緬甸作戰的軍力為第15軍團,除了上述2個師團外,還有18師團、56師團隨後加入戰團。

日軍的緬甸作戰最初僅力求佔領仰光在內的緬甸南部,至於攻佔整個緬甸,甚至從緬甸攻入中國,還沒有軍官敢於這麼想(日軍南方軍認為最多僅能確保仰光,然後策動緬甸獨立,而激進的服部卓四郎意見則是佔領緬甸仁安羌一帶,至於北進密支那甚至攻入滇西尚不在計劃內)。

抗戰艱難時刻,10萬精銳部隊出國參戰,卻被英國人坑慘了

但是緬甸英軍的迅速崩潰使得日軍的胃口越來越大,遂有鯨吞緬甸之意。試想如果按照原先中國提出的方案,以3到5個軍提前佈防,斷然不會讓日軍後來的戰果遠超其預計。

1942年3月8日,日軍即已佔領仰光,同日,中國遠征軍先頭部隊第5軍200師一部急行軍抵達同古,接替了英軍防務。

200師剛剛立足,日軍第55師團即已殺至,此路為日軍中路軍,另有33師團為西路軍、18師團為東路軍,主攻目標是緬甸中部的曼德勒。

200師以一師之力抗擊日軍55師團主力,此後日軍再以新到的56師團一部投入戰團。

當時200師雖已抵達同古,但遠征軍有的後續部隊還在國內,為了爭取時間,200師在同古堅守了12天,付出了2000餘人傷亡的代價。

日軍評價:第200師,其戰鬥意志始終旺盛,尤其是擔任撤退收容的部隊直至最後,仍固守陣地拼死抵抗。雖說是敵人也十分英勇,軍司令官飯田中將及其部下對其勇敢均表稱讚。

抗戰艱難時刻,10萬精銳部隊出國參戰,卻被英國人坑慘了

200師的血戰是為了掩護主力部隊集中,擊破日軍後,進而收復仰光。但是12天的血戰後,中國後續部隊依然未能集中,為防200師被日軍圍殲,杜聿明不顧史迪威反對,將其撤收下來,以尋機再戰。

至於中國軍隊為何遲遲未能集結,杜聿明認為是英方另有陰謀,故意耽誤運輸。

從事後的情況來看,當時中國和美國的意圖是反擊日軍並進而奪取仰光,或者至少進行幾次會戰遏制住日軍攻勢。但英國的實際想法是以中國軍隊充當自己的擋箭牌,幫助英軍及僑民趕快撤往印度,這也是後續作戰屢屢流產的最根本原因。

因為沒有英軍的協助,人生地不熟的中國遠征軍如何在緬甸快速南運?

同古戰後,第5軍新22師在斯瓦河逐次抵抗日軍,意圖掩護主力在平滿納會戰。但西路英軍潰敗過快,東路第6軍梯次抵抗,不敵日軍快速部隊,以至於平滿納會戰也告流產,日軍仍不斷北進。

在此期間,為了挽救西路英軍,66軍新38師打出了著名的仁安羌大捷,救出了被圍英軍7000多人。

抗戰艱難時刻,10萬精銳部隊出國參戰,卻被英國人坑慘了

此戰雖名為大捷,但實際上日軍至此方向投入兵力並不多,其最大意義在於拯救了英軍主力一部,而非消滅了多少日軍,因此僅以消滅日軍人數而論,不算太多。

而此時的英軍,竟然能被人數和裝備都不如自己的日軍包圍,也足見其戰力之有限。

如前所述,中國軍隊在仁安羌雖然救了英軍,但平滿納會戰卻流產了,不得不再次後退到曼德勒組織會戰。

可所謂的曼德勒會戰只是遠征軍的一廂情願,英國人早就不想打了,中國軍隊卻已經高度分散,面臨被各個擊破的風險。

1942年4月19日,史迪威、羅卓英通告杜聿明,西路的喬克巴當發現日軍3000餘人,下令第5軍以200師緊急馳援。

杜聿明認為,東路日軍56師團向遠征軍後方基地臘戌急進,應首先確保棠吉、梅苗,以防遠征軍後路被切斷。而喬克巴方向尚且有新38師掩護英軍,且第5軍摩托化偵察兵在此方向並未發現敵情,故而不願執行命令,但儘管如此200師主力還是被運輸到了喬克巴當。

抗戰艱難時刻,10萬精銳部隊出國參戰,卻被英國人坑慘了

但是200師抵達後才發現這裡根本就沒什麼日本人,只是英軍為了加強其撤退路上的掩護力量瞎扯出來的敵情。

200師於是又急運棠吉,該地短暫克復後,200師又被運到了皎克西,此時中國遠征軍各部已經大亂,曼德勒會戰也告流產。

4月29日,日軍東路快速部隊攻佔臘戌,隨後於5月初攻入攻入我國雲南境內惠通橋畔。

此時,對遠征軍來說,所謂擊破日軍克服仰光已經不可能,甚至自己的退路都成了問題。

再之後,遠征軍主力選擇野人山歸國,上萬人沒有死在抗日戰場上,卻在這裡被毒蟲瘴氣吞沒。遠征軍其他部隊除較早退回國內的外,新38師、新22師則退往印度,3個軍全部失去戰鬥力,所餘官兵不過4萬餘人。

抗戰艱難時刻,10萬精銳部隊出國參戰,卻被英國人坑慘了

而其餘損失的近6萬人中,戰場損失不到2萬人,剩下的都是撤退途中的非戰鬥損失。以當時最精銳的第5軍為例,全軍42000人,戰鬥損失7300人,非戰鬥損失14700人,200師戰後僅剩4000人、新22師和96師只剩3000人,加上實力較多的軍直屬隊,第5軍僅剩2萬人。

這次作戰,除了幾次師/團級戰鬥外,真正意義上的會戰一次也沒能打成。不是說戰敗了,而是說連戰的機會都沒有,就敗了。

從作戰目的上來說,緬南的仰光沒保住,緬中的曼德勒沒保住,緬北的密支那也沒保住,臘戌也失守了,大量外援物資落入日軍之手不說,滇西也丟了。

這樣的失利給中國的抗戰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如果我們再看看日後的滇緬反攻作戰的話就會發現,僅僅是為了收復滇西和緬北,遠征軍和駐印軍就又傷亡了10萬之眾。

而在此期間,由於日軍控制了密支那,使得代價高昂的駝峰航線也運不了多少物資,使得國內抗戰物資緊缺的局面一直得不到有效緩解。

抗戰艱難時刻,10萬精銳部隊出國參戰,卻被英國人坑慘了

杜聿明後來總結了八個字:喪師辱國、罪無可恕!

仗打成了這個樣子,原因很多,但無論誰去總結作戰失敗的原因都能歸咎到中英矛盾和指揮混亂上來。而這些矛盾,與英國一開始的戰略佈局就有關係。

中國軍隊入緬想的是抗戰,英國人只想讓中國兵掩護自己跑路,這仗怎麼打?

按照英國當時在緬甸的運力和物資,中國遠征軍的集結是可以較快完成的。但英國寧可將堆積如山的汽油丟給日本人,也不讓中國軍隊使用,在遠征軍的投入問題上,也是一個團、一個師地使用,使得遠征軍自始至終沒有一次集結成功。

在中國遠征軍撤退路上,發現有英軍大量的後勤物資,但這些物資卻始終沒有大量提供給中國軍隊。第5軍第96師師長餘韶惱怒說,英國人就是看不起我們,認為第5軍這樣的草鞋兵不配吃罐頭。

甚至對於救出了自己的新38師,當這支軍隊撤往印度時,英軍一度還想將其繳械,理由是可能威脅到當地的治安。孫立人發火,誰敢繳械,就開火自衛時,英國人才打消這一想法。

抗戰艱難時刻,10萬精銳部隊出國參戰,卻被英國人坑慘了


抗戰艱難時刻,10萬精銳部隊出國參戰,卻被英國人坑慘了


抗戰艱難時刻,10萬精銳部隊出國參戰,卻被英國人坑慘了

我們不能說遠征軍的失敗全部是由於英國造成的,但毫無疑問英國的自私是造成遠征軍敗得如此徹底的重要原因。

因為英國人的自私,多少中國軍人死於非命?犧牲在戰場上的戰士好歹是跟日軍拼命戰死的,可那4萬死在野人山的官兵,他們犧牲得冤不冤枉?而之後為了收復這些輕易就失守了的要隘,又付出了更大的犧牲。

所以對於中國遠征軍的悲慘遭遇,英國人是難辭其咎的,我們希望今天的人們一定要看到這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