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脂球》:看得見的人生汙點,看不見的人性汙點

在利益使然的極端環境下,人們為了生存,不惜讓別人替自己受過。因為他們無法正視自己貪婪虛偽的本性,索性尋找別人的“汙點”,讓別人的偉大變成“罪有應得”,讓自己的卑劣行為變得合理而高尚,只有這樣他們的虛偽才能得到安慰。別人結局如何無關痛癢,因為,他們只在乎自己的利益。

這樣的自私自利令人憤慨的人有很多,但對我印象最深刻、最為震撼的當屬法國著名現實主義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羊脂球》所描述的人物

《羊脂球》:看得見的人生汙點,看不見的人性汙點

《羊脂球》的故事主線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普魯士軍隊攻佔了魯昂城,為了逃難,代表不同階級的十個人同坐一輛馬車出逃,其中主人公叫“羊脂球”,一個被同車人公認為有汙點的身份卑微的妓女。

在同車人看來,貼上妓女標籤的羊脂球是卑微而骯髒的,他們打心底鄙視她,認為她是社會的“恥辱”。

但因為倉皇出逃,他們沒有準備出逃的食物,當大家都餓得兩眼發昏的時候,善良的羊脂球沒有因為他們的鄙視而斤斤計較,反倒把自己的食物慷慨地分給眾人。在利益的面前,所有人不得不欣然接受了他們所不屑的羊脂球的食物饋贈,並像接受她的食物那樣接受了她,馬車上的氣氛因此變得融洽了許多。

《羊脂球》:看得見的人生汙點,看不見的人性汙點

如果故事到此結束,我想,大家一定會感到無比欣慰,因為善良的人終有好報!然而,事情遇到了轉折,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陰暗

馬車前行的途中,被普魯士軍官扣下。普魯士軍官提出要羊脂球陪他過夜的無理要求。雖然是情愛服務者,但對於富有滿腔愛國熱情的羊脂球來說,怎能在侵佔國家的敵人面前妥協,她果斷拒絕了敵人的無理要求。然而其他人為了能儘快離開旅店達到自己的目的,不顧民族尊嚴,合夥勸解羊脂球就範,最後羊脂球為了大家的利益妥協了,並犧牲了自己偉大的愛國情操。然而第二天放行後,沒有人感激這位姑娘,眾人又回到了對她的冷漠、鄙視...


《羊脂球》:看得見的人生汙點,看不見的人性汙點


最後,大家各自準備了豐富的食物,唯獨羊脂球沒有來得及準備,只能縮在車的角落裡受凍捱餓,在科爾尼代的“馬賽曲”中嗚咽。

莫泊桑採用反諷的對比手法諷刺上層人物的醜態。

莫泊桑用傳神之筆刻畫了法國上下各階層的人物,將人性的善惡美醜、虛偽善意通過寫實的手法,展現得淋漓盡致。將受盡歧視的底層人物羊脂球正義、光明、愛國的精神世界刻畫的細緻入微,反差出以“正人君子”示人的法國資產階級上層人物自私自利、內心骯髒、毫無愛國之情的醜陋狀態,反映了普法戰爭時期法國社會的黑暗,直擊人們的心底防線。因此,《羊脂球》一經問世,便轟動文壇。

故事中鳥先生代表資本家,省議會議員卡雷·拉馬東夫婦代表政客,維爾伯爵夫婦代表沒落的貴族,兩個修女代表教會,科爾尼代代表民主黨人,而羊脂球代表富有愛國熱情的法國底層的情愛服務者。

1、從身份貴賤來看:19世紀的法國,等級制度森嚴,分為資產階級、中小資產階級、城市平民、無產階級,像羊脂球這樣的身份被視為“社會的恥辱”,是十個人當中身份最為低賤的。

2、從愛國熱情來看:在敵人面前,所有貴族沒有了馬車上的趾高氣揚,氣勢卑微的不堪一擊,因為他們只有在同國度的法國人面前才被承認身份地位,在敵人眼中,他們和羊脂球是一樣的。這時,最為低賤的羊脂球不畏強權,勇敢地同敵人說不。“卑賤、下等、骯髒、恥辱”的羊脂球成為了馬車上最為熱衷於國家的人,羊脂球是有著正義靈魂的底層人物的代表。

3、從善與惡來看:羊脂球無非是最善良的,即使面對曾經對她譏諷辱罵的人也能不計前嫌,慷慨解囊。而其他人卻劫難相反:面對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寧願以他人的犧牲為代價,且對於他人的犧牲毫無憐憫,對他人為自己的付出毫無感恩之情。

4、從道德的制高點來看:羊脂球是最為顧全大局的。

她可以為了他人利益犧牲自己,可以為了國家利益毫不妥協。而其他人卻為了他人的利益一毛不拔,為了一己私慾犧牲他人利益,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羊脂球》:看得見的人生汙點,看不見的人性汙點

暈輪效應下的人性迷失

反思整個故事,大家最應痛恨的敵人,應是普魯士軍隊,為什麼他們卻對“羊脂球”有這樣大的偏見呢?除了法國的等級制度,這裡我要說的是“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成見效應”、“光圈效應”、“日暈效應”,指在人際知覺中所形成的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觀印象。暈輪效應往往產生於自己對某個人的瞭解還不深入,也就是還處於感、知覺的階段,因而容易受感、知覺的表面性、局部性和知覺所帶來的選擇性影響,從而對於某人的認識僅僅專注於一些外在特徵上。

《羊脂球》:看得見的人生汙點,看不見的人性汙點

素不相識的人,初次見面後所形成的直觀感覺在心理學上稱為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先入為主,因而往往在人們的意識中比較深刻。

羊脂球為情愛工作者的身份先被大家知曉,可以說這是她的一個汙點,而先得到的信息總是影響著對於後期信息的判斷方式。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以後的信息常常只扮演補充和解釋的角色 。因而無論羊脂球之後做了怎樣的努力與犧牲,大家對於她的評判還是帶有偏見的。

就像我們看到一個衣衫破爛的,邋里邋遢的人在撿垃圾,我們首先感覺他是個流浪漢,然後認為他沒有學識,沒有本事。即使他真的飽讀詩書,我們也會質疑。他接下來所做的事情,只不過來消除我們的質疑,而不會讓我們添加多少好感,也許還會因為解釋而遭到他人的反感。而倘若我們首次見到他的時候,是一個衣著光鮮的人,通過他的優秀的語言表達,我們會對他好感倍增。

同樣的一個人,如果身份不同,形象不同,即使本質相同,給人們的印象卻千差萬別。

所以很不幸的,善良的羊脂球做出了很多努力,但只因她的身份特殊,導致所有人對她持有根深蒂固的偏見,也可以說是歧視。

暈輪效應的弊端便是,容易使人們看待事情的時候,受主觀偏見影響,斷章取義,在不知不覺中犯了錯誤。

人性的汙點,要比人生的汙點更可怕

英國作家威廉·梅克比斯·薩克雷曾說過:如果一個人身受大恩而後來又和恩人反目的話,他要顧全自己的體面,一定比不相干的陌路人更加惡毒,他要證實對方罪過才能解釋自己的無情無義。

整個事件中,羊脂球無疑是全車人的救命恩人,被解救後全車人應當感激不盡。

在全車人看來,羊脂球身有汙點:地位卑微且職業為妓女。他們的虛偽讓他們不願承認在自己最落魄的時候曾被羊脂球救助過,也不願承認自己為達目不擇手段的事實。他們帶著虛假的面具,掩蓋自己自私自利、毫無愛國之情的罪行,維護著懦弱卑賤的自尊,為了自己的目的不惜代價,做著虛情假意的事情。

因而最終為了

顧全自己卑微的尊嚴與體面,眾人更加冷漠、鄙視地排擠羊脂球,將羊脂球逼入一步步深淵。

他們不擇手段,卑劣到極點,來掩蓋自己人性的汙點。

羊脂球雖然身有汙點,卻擁有著可貴的愛國氣魄和不畏強權的正義感。當虛偽的貴族在入侵者面前表現得畢恭畢敬,她卻用最卑微的身份展現出一個法國人該有的高貴尊嚴,用堅韌善良的本性處處維護國家的利益。

不得不說,人性的汙點,要比人生的汙點可怕的多。


《羊脂球》:看得見的人生汙點,看不見的人性汙點


人性並非如此黑暗,更多的是光明

記得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所著的《追風箏的人》中,同為逃難途中,同為一車人,同為面對侵略者,當全車人一片緘默時,主人公阿米爾的父親為了保全一位素昧平生的抱著孩子的母親的清白,挺身而出,敢於同一名俄國士兵叫囂,即使在槍彈的恐嚇下也毫不妥協:“你最好一槍就把我打死,因為如果我沒有倒下,我會把你撕成碎片”。

阿米爾的父親最終救了那位母親,雖然驚心動魄,但讓整車人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

而羊脂球所在的馬車裡,沒有一個人敢於站出來堅持正義。他們懦弱、可悲,甚至落井下石。其實和羊脂球相比,他們更可憐。他們早已沒有了國家信仰,迷失了自己,他們的靈魂空虛、茫然,更沒有了最初的善。

但我們始終要相信正義,堅持正義,畢竟正義不會遲到,善,也會有善報。只有多數人堅持正義與勇敢,才能綻放人性的光輝,每個善良的人才能得到應得的回報,無論身份。

我是@瓶萍說事兒,一個專注於情感領域的作者,歡迎大家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