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羊脂球”的悲劇命運探析及現實思考

01.故事緣起

《羊脂球》是法國“短篇小說之王”莫泊桑的成名作,以及代表作。莫泊桑作為十九世紀後半期法國一位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在小說中刻畫的“羊脂球”這一女性形象,可謂是深入人心。

小說描繪了在普法戰爭時期,一位地位低下的法國妓女“羊脂球”和同車不同階級、身份的旅伴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莫泊桑馬車這一小小的場景描繪中,以“羊脂球”為鏡,各種人士的醜惡嘴臉,一一盡顯。這一強烈的對比和諷刺,更是能看出莫泊桑對於當時社會下層人民的同情與悲憫,同時也是對社會黑暗面的一種揭露和抨擊。

“羊脂球”的悲劇命運探析及現實思考


02.《羊脂球》書裡書外的藝術成就

1880年,“梅塘集團”六作家以普法戰爭為題材的合集《梅塘之夜》問世,其中以莫泊桑的《羊脂球》最為出色,這個短篇小說的輝煌成功,使莫泊桑一夜之間蜚聲巴黎文壇。

連契訶夫也說:“莫泊桑之後,實在沒有什麼短篇小說可言了,不過大狗叫,小狗叫,我們總還得汪汪地汪一陣子”。這雖然是自謙之辭,但也可見莫泊桑之寫作功力。《羊脂球》這部短篇小說,除了它的寫作手法上頗具匠心以外,也讓我們觀見了當時法國社會的社會習氣和人物命運。


“羊脂球”的悲劇命運探析及現實思考

  • 馬車vs社會——以小見大

在我國著名作家老舍筆下,有這樣一部作品《茶館》,它通過描繪一個叫裕泰的茶館,去揭示近半個世紀中國社會的黑暗腐敗,光怪陸離。

而在莫泊桑的筆下,也是通過一輛馬車上的十個小人物,通過描繪上層社會對妓女“羊脂球”的戕害和她的“自戕”,揭示了當時普法戰爭時期,法國社會對於人民的壓迫和對人性的扭曲。

  • 羊脂球vs九人幫——鮮明對比和諷刺

莫泊桑是非常善於對比和諷刺寫法。在另一篇小說《項鍊》中就描述了一位小公務員的妻子瑪蒂爾德因為貪慕虛榮,借走好友的鑽石項鍊不慎丟失,而導致自己為了償還債務,節衣縮食,為別人打短工,整整勞苦了十年。而最後卻被告知,遺失的是一條假鑽石項鍊。

在《羊脂球》中,莫泊桑同樣利用馬車內的九人幫的虛偽面貌來襯托“羊脂球”的偉大和高貴。馬車內的九人在討要食物時的良善、客氣和最後“脅迫”羊脂球陪睡以後的可惡嘴臉對比,使得“羊脂球”的命運更加悲慼。

“羊脂球”的悲劇命運探析及現實思考

然而,在讀完《羊脂球》以後,很多讀者都為這個“傻姑娘”感到惋惜,因為她的犧牲和付出,到最後,都變得一文不值。她的善良和忍讓,也只能淪落成“上流社會”眼中的笑柄。在我看來,“羊脂球”的善良,最終卻令她自己變成了“集體暴力的替罪羊”。這樣的悲劇命運,不光光是當時的社會環境使然,更給了後世許多警醒和啟示。

03.“羊脂球”的悲劇命運探析

“羊脂球”作為一個法國妓女,她身份低下,身世悽慘,她因為正義痛打了一個普士兵,從而走上流亡的道路。在莫泊桑筆下的她:“善良”、“正義”、“愛國”、“勇敢”,但最終卻成為了上流社會眼中的犧牲品。在命運夾緊喉嚨的時刻,能夠“我命由我不由天”,固然激動人心,然而,在我看來,“羊脂球”的悲劇命運卻深刻反映了她的性格弱點和社會群體影響。

“羊脂球”的悲劇命運探析及現實思考

  • 首先,“羊脂球”的善良在一定程度上相當於無知;

普法戰爭期間,一輛馬車從被佔領的盧昂城出發,到法軍還據守著的勒阿弗爾港去。車內的乘客共有十個:一對工業家,一對貴族,一對商人,兩個修女,一個民主黨政客,還有一個綽號叫“羊脂球”的妓女。戰亂時間,加上匆忙逃難,車裡面大多數人都沒有帶食物。當大家都飢餓難耐時,“羊脂球”慷慨解囊,將自己的事物分給了大家。車內的乘客們也對“羊脂球”誇讚有加。

然而,當馬車被一群普魯士軍官攔下,並要求“羊脂球”過夜才能讓馬車放行時,車內的乘客開始輪番遊說“羊脂球”。“羊脂球”最後屈服了。

與其說,“羊脂球”是善良,倒不如說她是“無知”。因為最後她的犧牲並沒有帶來回報。在最後,一車人安全通行過後,全車的人非但沒有感激她,反而加深了對她的輕蔑和鄙夷。可以見得,在沒有了解社會的“真相”之前,無謂的“善”只會助長“惡”,而最終,“羊脂球”也只能在飢餓和悔恨中默默垂淚。

  • 其次,階級地位的懸殊,導致“羊脂球”最終成為犧牲品;

一行十人, 除“羊脂球”是妓女外, 另外九人分別是葡萄酒批發商烏先生及其夫人, 棉紡廠廠主拉瑪東和夫人, 貴族于貝爾和夫人, 別號“ 民主黨” 的高尼岱, 兩位教會修女。 這九個人雖然地位階層不同, 但總的看來, 他們還是所謂“ 上流社會” 的人物, 只有羊脂球處於社會的底層。

顯而易見,這“一和九”的階級對立,令“羊脂球”處在一個無形的“鄙視鏈”中。“羊脂球”分發食物,其他九個人吃得心安理得,絲毫沒有客氣;當普魯士軍官要求“羊脂球”陪睡時,其他九個人也同樣認為這是妓女的“本職工作”,並沒有顯示出愧疚與感激。

梭羅在《瓦爾登湖》中也曾經揭露:一個階級的奢侈全靠另一個階級的貧苦來維持。至此,可憐的“羊脂球”淪為了“上層社會”眼中的替罪羔羊,對她予取予求,最終利用完以後,就隨意“拋棄”。

  • 最後,“社會服從”的心理因素,令“羊脂球”成為被操控的木偶;

服從心理即人類順從群體的意志、價值觀念、行為規範等的一系列心理活動。

<code>服從心理的產生一般有兩種情況:/<code>
<code>⑴對群體的信任感,使人們產生服從心理。/<code>
<code>⑵對偏離群體的恐懼,也是人們產生服從心理。/<code>

在小說的開頭,“羊脂球”作為車裡唯一一個帶了食物的人,她大可以為了保證自己的安全,將食物統統留給自己。然而,對群體的信任感,也是害怕引起群體的敵意,“羊脂球”在幾次心理鬥爭之後,還是將自己精心準備的三天口糧貢獻給了大家。

在之後遭遇普魯士軍官無理要求時,“羊脂球”因愛國而抗拒——>被大家信任要求幫助而屈服,也充分體現了一個人,在群體之中的無力感。“羊脂球”在內心渴望能夠幫助大家脫險,希望能夠用自己的犧牲換得大家的接受和喜愛,以至於,一次次地忍讓和承受。

哈耶克認為:“如果一個人不需要服從任何人,只服從法律,那麼,他就是自由的。”相反,“羊脂球”明知道與敵軍過夜是不齒的行為,但為了服從夥伴們,最後只能被“服從”的囹圄所困,喪失了自我,喪失了僅有的微薄的“尊重”。


“羊脂球”的悲劇命運探析及現實思考

04.結合現實,“羊脂球”的人物命運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羊脂球》這一小說,著於法國經歷普法戰爭時期,正是這一真實的寫作背景,才令我們對小說中的人物遭遇倍感同情。莫泊桑在揭露當時的社會黑暗、醜陋,人民生活的艱難,逼良為娼的刻畫也同樣入木三分。

然而,在我看來,“惡”並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消逝,在如今相對和平的社會體系下,這部《羊脂球》,或者說“羊脂球”的人物命運對我們又有什麼啟示呢?


“羊脂球”的悲劇命運探析及現實思考


①善不是為了助長惡,你的善良必須要有點鋒芒

莫泊桑塑造“羊脂球”這一人物形象,利用小人物的無私奉獻,謳歌了在底層生活的人民的善良與偉大 。善良固然是我們道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優良品質。然而,小說中的“羊脂球”,卻是因為太善良,才被其他九位乘客剝削、利用,最後被迫與普魯士軍官過夜,成為人們唾棄的對象。

有人說:“善良太難了;善良拔掉牙齒就是軟弱,善良帶上武器就是惡意。”善良久了,大家都會以為你好欺負,善良久了,大家覺得你對他們的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善良固然是好的,善良久了別人就會依賴你,自己對別人善良,其實是對自己狠心。

愛默生說:“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否則就等於零。”

在與惡比鄰的世界裡,一味忍氣吞聲,一味退縮避讓,只會令“惡意”滋長,“壞人”猖獗。就如同在電影《狗鎮》中,女主格蕾絲為了留在小鎮,熱心幫助小鎮的居民;然而,當她對村民欺侮與惡意不加反抗時,她也就成為了全村人凌虐的對象。最終格蕾絲等來了自己的黑幫父親,親手殺死了全村的人為自己復仇。

可以說,對於每一個善良的人而言,必須先為自己的靈魂套上鎧甲,否則,善良就成了軟弱,成為“惡”的侵蝕對象。一味的善意有時也會變成“砒霜”,最終變成人性的試煉石。所以,只有讓自己的善意長出牙齒,那麼在行善的同時,才足夠有能力保全自己。

②在人云亦云的當下,保留“自我”

小說的最後,同車的夥伴,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難得一見地團結。大家都在想盡方法,讓“羊脂球”同意陪普魯士軍官睡覺。羊脂球也在經歷了“抗拒——動搖——承受”後,慢慢放棄了“自我”,走入了同伴們的圈套。然而,

心理學中卻認為,自我意識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包括對自己心理傾向、 個性心理特徵和心理過程的認識與評價。正是由於人具有自我意識,才能使人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進行自我控制和調節,使自己形成完整的個性。


“羊脂球”的悲劇命運探析及現實思考


正是因為有了自我意識,我們才能夠自覺確立目的,並調節自己的行為,克服困難,從而實現自己的目標。然而在“羊脂球”看來,她的“自我”卻非常廉價,她的無知,使得她以為,只要拋棄“自己的堅持”,和敵人睡覺以後,她就能成為大家心目中的“女英雄”。

事實上,在她放棄“自我”的同時,也是脫離了現實的基礎,對於人性有了過高的期望。在人云亦云的社會里,到處可見所謂的“道德綁架”。比如在《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裡,如果主人公能夠打破“尊師重道”,“羞恥”和“不道德”的枷鎖,能夠早日揭露遭遇的惡行,那麼很多悲劇,是不是能夠及時制止呢?

在許多情況下,我們必須要擁有是非判斷之心,在必要的時刻,丟棄那些所謂的道德捆綁,才不至於被洪流裹挾,喪失自我。

“羊脂球”的悲劇命運探析及現實思考

作品的最後,“羊脂球”為自己的“善良”、“無知”和“妥協”揹負了惡果,這不僅僅是“羊脂球”的悲鳴,更是莫泊桑強烈的藝術渲染力,讓馬車上的強烈對比,美醜畢現。

而這部小說,也通過這樣一位底層小人物的命運,在給予後人啟示,讓我們更多地去體會生活,觀察人心,不至於令自己陷入“被捆綁”、“被利用”、“被扼殺”的境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