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有人說頂不住了

彼得·S·古德曼:

越來越多的人擔心,全球經濟下滑可能會特別漫長,而持續的焦慮會制約復甦。

倫敦的歐洲經濟學通訊員。他以前是紐約的國民經濟通訊員。他還曾在《華盛頓郵報》擔任中國通訊員,並擔任《國際商業時報》的全球總編輯。


疫情之下,有人說頂不住了

最樂觀的看法是,修復已經在進行中。中國已經有效地遏制了該病毒,並開始復工復產,儘管是漸進式的。如果中國工廠恢復生機,那將波及全球,對臺灣製造的計算機芯片,贊比亞開採的銅和阿根廷種植的大豆產生需求。


但是中國的產業也不是對全球的現狀免疫。中國消費者是一支日益強大的力量,但卻無法促進全面復甦。如果美國人仍在與大流行抗爭,如果南非不能在世界市場上借錢,如果歐洲處於衰退中,那將限制對中國商品的需求。

“如果中國製造業迴歸正常,他們生產製造的產品到底要賣給誰?” 經濟學家羅格夫先生問。“全球增長如何不能長期受到打擊?!”

疫情之下,有人說頂不住了

4月2日,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邁克爾·斯賓塞教授預判全球經濟走勢,預計在今年年底,能夠恢復到疫情前的狀態。中國可能到不了年底就能恢復,中國有這種潛力。對中國來說,如果主要的貿易伙伴的經濟活動不景氣,經濟發展也會受影響。所以全世界各國都在一條船上。


“疫情之下,眾生皆苦”

復工的這一個多月以來

不少人經歷了降薪減薪、乃至裁員失業…

真真正正體會到生活的“難”

平時張嘴閉嘴說不想上班的小夥伴們

第一次如此期盼能正常上班(發工資)

期盼生活恢復正常!


疫情之下,有人說頂不住了


以前大手大腳的我們

經過這個黑色2月,憂患意識也更為濃重

小編最近就常在思索,如果一直沒有收入

大家的存款還能撐多久???

疫情之下,有人說頂不住了

並不是不想消費

而是因為經過疫情之後

口袋空空,還拿什麼報復性消費?


疫情之下,有人說頂不住了

疫情之下,有人說頂不住了


焦慮在蔓延

公司焦慮活不下去

家庭焦慮撐不下去

個人焦慮工作沒了

焦慮又會帶來什麼呢?


焦慮會讓一個人產生對自己、對他人和周圍環境的不滿,於是就很難沉下心去學習和成長,也就很難做到十分投入的工作,甚至會產生非常多的抱怨。


而工作上的缺乏投入、對他人和環境的抱怨,又會給想要獲得的短期成功帶來更大的阻力,最後短期成功便愈發變得遙遙無期,而這種遙遙無期的感覺只會更進一步的加劇我們的焦慮。


這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朝著“快速崩潰”而去的增強迴路。 這是典型的短線思維,而跳出“快速崩潰”的增強迴路,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培養長線思維。


下面給大家講幾個故事:


一,有一次Airbnb的CEO 布萊恩·切斯基和亞馬遜的 CEO 貝佐斯坐下來聊天,兩個人談到了他們共同的榜樣巴菲特。於是,切斯基問貝佐斯:“你覺得巴菲特給過你的最好建議是什麼?”貝佐斯說:“有一次我問巴菲特,你的投資理念非常簡單,為什麼大家不直接複製你的做法呢?”


巴菲特說:“因為沒有人願意慢慢地變富。

疫情之下,有人說頂不住了


二,美國備受推崇的神話學大師約瑟夫·坎貝爾,暢銷書《千面英雄》的作者,《星球大戰》就是基於坎貝爾的理念創作的現代神話。他是影響奧巴馬及其母親、披頭士樂隊、貓王、邁克爾·傑克遜、喬治·盧卡斯、斯皮爾伯格、《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蘋果創始人喬布斯還有《三體》作者劉慈欣的精神導師......

1929年,紐約股市暴跌,由此引發了百年不遇的經濟危機。這場危機迅速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公司破產,工廠倒閉,農場破產。在這場異常嚴重的經濟危機中,約瑟夫·坎貝爾也沒能找到工作。原本,可以在哥倫比亞大學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的他,卻因為覺得單一學科會讓人變得平庸,於是拒絕了。

隨後,他帶著自己的妹妹和朋友,隱居到了森林裡。

在森林裡,他一待就是五年,這是既沒有工作也沒有錢的五年。如果換作一般人,待在荒無人煙的森林裡,面對沒有盼頭的生活,與嚴重匱乏的物質,一定會有萬念俱灰之感。

然而,坎貝爾卻不一樣。

他給自己制定了非常嚴格的作息時間,他說:“在沒有工作或沒有人告訴你該做什麼的時候,你要自己找到該做的事情。我把一天分為四個時段,每個時段四個小時。我只在其中三個時段看書,另外一個時段自由活動。”

如此規律的日子一過就是5年,在這5年裡,雖然窮苦,但坎貝爾的內心卻無比喜悅,他每天都沉浸在學習與思考中,並最終創立了一個非常完整的神話學理論 - 英雄之旅。經濟大蕭條剛一結束,坎貝爾立刻就被莎拉勞倫斯學院聘為文學教授,開始了為期38年的教書生涯。就像他自己寫的書裡提到的一樣,5年的經濟大蕭條正是坎貝爾必須完成的“英雄之旅”的試煉,而此時的他已帶著關於神話學的完整理論“王者歸來”。

疫情之下,有人說頂不住了


三,17世紀牛頓在瘟疫隔離期間的科學發現武裝了今天人類,徹底改變了人類的世界觀。

1665年,牛頓在劍橋大學就讀期間,倫敦發生了大瘟疫,造成萬人死亡。情景估計比我們今天的情況糟糕得多得多,據說一時間人心惶惶。大家紛紛躲避瘟疫,當時的醫療條件有多菜,估計您也能想得出,所以很多人遠走他鄉躲避。估計,就像今天一樣,牛頓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自我隔離。但人家沒有小酒一喝,被窩一鑽,也不嗜睡。而是,在這段獨處的清淨歲月,閱讀思考,給我們今天人類打出了“全新裝備”。這個裝備之新,前所未有,至今未變,或者說基本未變,改變了人類的世界觀甚至世界格局。牛頓之後,才迎來了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的大發現。

牛頓在書中寫到:(一生的黃金髮現)都發生在1665-1666年瘟疫期間,那些日子是我的發明的黃金時期,我對數學和哲學的清晰思路,勝過以後任何時候。

疫情之下,有人說頂不住了

追劇、刷抖音、看頭條能緩解你的焦慮嗎?能解決你當下的困難和窘境嗎?不妨在這段時間,你學習一下他們這些“牛人”,做一個長期主義者,自我成長,化繭為蝶吧!

就像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在2011年年報中說:

“如果你做一件事,把眼光放到未來三年,和你同臺競技的人很多;但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來七年,那麼可以和你競爭的人就很少了。因為很少有公司願意做那麼長遠的打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