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髯公关羽为何以胡子著称:汉朝胡须文化背后的尚武精神

每天早上一起床,很多男人要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拿起剃须刀,对着镜子开始开始刮胡子。但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这种行为是不被接受的,因为当时的人们并不倡导剃胡子,反而喜爱潇洒的长髯。

《三国志·吴书》中就曾记载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吴国有位名叫桓进的官员,被吴主孙权派去打仗,临行前对孙权说:“我即将远离您,希望能摸一摸陛下的紫色长须,我就没有什么遗憾了。”于是孙权坐在桌子前席,桓进来到近前摸着他的须子说:“我今天可真的是摸到虎须了啊。”孙权不但不计较,反而放声大笑。按理说,胡子原本是常见之物,即将奔赴沙场、九死一生的桓进为何会在此时提出这样奇怪的要求呢?

美髯公关羽为何以胡子著称:汉朝胡须文化背后的尚武精神

《三国演义》中的孙权 网络图片

一、汉朝时期的人们如何看待胡子?

要想讲清楚这件事情,我们就需要了解一下当时人们对胡子的看法。对于汉朝人来讲,一个人是否长了胡子,关乎一个人的品德和志向。《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中曾提到:

“美须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技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以五者贤陵人,而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

在汉朝人来看,拥有好看的胡子与能言善辩、果敢勇毅同样重要,也是评价一个人是否有前途的重要标准之一,可见他们对胡须非常重视。司马迁在编纂《史记》时曾这样描绘过刘邦的样貌: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美髯公关羽为何以胡子著称:汉朝胡须文化背后的尚武精神

明人绘 汉高祖刘邦像 网络图片

南朝宋历史学家范晔则在《后汉书》中,也称刘秀“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范晔在编纂这段史书时,想必也是参考了东汉史官对刘秀容貌的描绘。因此在他们看来,刘邦和刘秀之所以能登上皇帝的宝座,就是因为他拥有极为好看的胡子。

而在三国时期,胡须崇拜更是被人们推到了巅峰。《三国志》曾10多次提及胡须,5次提及男子的胡须之美。《三国志》提及的这5个人,或是眉目舒朗、或是身材高大,但都有一把美丽的胡子,因此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美男子, 关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其胡须的美丽,他又被称为“美髯公”,可见这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

美髯公关羽为何以胡子著称:汉朝胡须文化背后的尚武精神

关羽画像 网络图片

二、汉朝时期的胡子为什么如此受重视?

为什么汉朝人如此重视胡子呢?其实这与当时的社会气氛有一定的关系。远古时期,浓密的胡子往往意味着男子生命力强盛,因此也会更受异性的喜爱。在汉代,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他们的尚武精神上,正是因为他们的尚武,才使得男子更具生命活力。

汉朝人的尚武,最早体现在当时的皇帝身上。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刘秀均是多次浴血沙场的军事将领,《汉书》中也曾提到:汉武帝及其手下的诸侯都能凭借一己之力击倒野熊,贵族子弟们也是常年修习剑法,武力值普遍不低。

此外,汉朝皇族对尚武精神的重视还体现在当时的礼仪上。每逢立秋,汉朝的皇帝要在长安郊外一种名为“刘之礼”的礼仪。皇帝不仅会在陵墓寺庙前进行祭祀,还会亲自弯弓射猎,并用小鹿作为祭祀品。皇帝回到宫殿后,将绢帛赐给各级武官并举行练兵、战阵的礼仪。此后的朝代虽然也有演武的礼仪,却很少将陵墓祭祀与演武合二为一的恐怕也只有汉朝。

美髯公关羽为何以胡子著称:汉朝胡须文化背后的尚武精神

《三才图会》汉武帝像 网络图片

汉朝皇族如此尚武,受此影响,士人也非常重视习武。当时的士人还保留着先秦时期的习惯,在学习书籍的同时,也要从小学习剑术,司马相如、东方朔等名士都是如此,因此他们都拥有很高的武力值。

《汉书》中曾记载了景帝时期的一则小故事:汉景帝曾经很欣赏儒学家辕固,将他封为博士,并希望由此改变西汉以黄老之学治国的传统,不料他却因说话太直而得罪了窦太后。于是窦太后将辕固和一头野猪关在一起,他不但不害怕,还用利刃直接杀死了这只野兽。窦太后见此也无话可说,只得放他回家。作为西汉时期的经学大师,辕固仅凭一己之力就能将凶悍的野猪击杀,可见其武力值十分惊人。

美髯公关羽为何以胡子著称:汉朝胡须文化背后的尚武精神

《汉书》 网络图片

三、为何汉朝人会如此尚武?

为什么汉朝人会如此尚武呢?究其原因,主要有这三个原因:

一是因为汉朝时期还保有先秦时期的彪悍民风。先秦时期,由于自然环境相对恶劣,人们往往需要与野兽搏斗才能存活下来,因此需要通过打造兵器、锻炼体魄来争取活下来的机会,因此也就形成了彪悍的民风。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虽然表面上是天下的共主,但实际上各地的诸侯已经各自为政,相互征伐,各国之间的势力变化仅在朝夕之间,因此诸侯们更是让贵族和百姓勤加训练,充实军事实力,因此尚武之风盛行。如果一个女子同时被两名男子追求,女子通常会选择更为孔武有力的那名男子作为自己的夫婿,这与后世的择偶标准完全不同,这也是这个大争之世所需要的生存之道。

美髯公关羽为何以胡子著称:汉朝胡须文化背后的尚武精神

春秋时期的地图 网络图片

二是因为汉朝面临着匈奴、羌族等周围民族的威胁。汉朝建立之初,汉高祖刘邦就曾与匈奴有过一场恶战,却因为战术上的失误最终落败,因此汉朝在与匈奴之间的关系中处于弱势,不得不通过和亲、赠送物品等方式换取和平,直到汉武帝派卫青和霍去病击退匈奴,汉朝才得以获得主动权。

此后的两百多年中,汉朝与匈奴的关系一直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当汉朝实力强盛之时,南北匈奴就会主动依附汉朝。而当汉朝国力相对衰落时,南北匈奴则会迅速叛变,成为汉朝中央政府的心腹之患,周边的羌族和西域各族也是如此。正是因为来自周边民族的强大军事压力,汉朝君臣百姓才将尚武的精神发挥到极致。

美髯公关羽为何以胡子著称:汉朝胡须文化背后的尚武精神

西汉时期的地图 网络图片

三是因为汉朝与外族之间文化交流,促使汉朝更崇尚武力。汉武帝时期,张骞就已经建立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西域各国的贵族和商人陆续来到中原,他们不仅带来了西域的文化和习俗,更带来了尚武之风。胡须这个词,原本是因为汉人嘲笑周围民族喜欢留长胡子出现的词汇,但当这些民族逐渐融入汉人的生活,汉人也逐渐变得更为剽悍善战,胡须这个词也逐渐成了一个常用的词汇。

汉朝人的尚武精神,既造就了汉朝的强盛,也塑造了汉朝人对于强大生命力的崇拜,因此他们才会如此崇尚浓密的胡子。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汉族政权的实力不再强大时,阴柔之风也就更为盛行,胡子也就逐渐受到冷落。时代精神所造就的胡须崇拜,也就此终结。

1.《汉书》

2.《三国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