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將至,緬懷先烈丨一起細數榆樹歷史上那些英雄烈士事蹟

清明將至,緬懷先烈丨一起細數榆樹歷史上那些英雄烈士事蹟


在剛過去的這個冬天,全國人民參與了一場緊急的戰役,全國援鄂醫護人員披荊斬棘凱旋迴歸,就在前幾日,吉林省50輛紅旗H7用最高禮遇迎接抗“疫”英雄們回家的視頻刷爆了我們的朋友圈,為什麼這麼大“牌面”?因為,他們值得!在這裡,向抗“疫”英雄們致敬!


清明將至,緬懷先烈丨一起細數榆樹歷史上那些英雄烈士事蹟


我們想要英雄,不想要烈士。

如今我們享受著國泰民安的盛世,但是有多少英雄先烈,把自己的整個生命獻給了祖國和人民的抗戰解放事業,而不為人知。思緒回到上個世紀,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跟隨小編的文字,在清明節來臨之前,一起細數榆樹歷史上那些英雄烈士事蹟。


杜伯華

在榆樹縣城,有一條華昌路。它是為紀念杜伯華烈士而命名的。杜伯華,原名杜維漢,字華昌。一九三三年參加革命,一九三五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榆樹縣地下交通聯絡站負責人、晉察冀軍區五支隊二營教導員、房良聯合縣縣長、平西專員公署專員、晉察冀軍區衛生部副部長等職。一九四一年六月,以身殉職,年僅三十七歲。


任廣祿

任廣祿(1951-1973),男,漢族,共青團員,榆樹縣育民鄉三義村人,少年在本村小學讀書,初中畢業後務農,積極學習農業科學技術,種試驗田,為防止房草被春風颳掉,他和青年一起幫助沒勞力的社員家壓房子,一名社員家裡生孩子沒小米,他跑十二里路,用玉米從糧食所換回小米給產婦送去。

  1973年秋季,一匹驚馬拉著草車朝生產隊門洞子跑來,正在門洞子裡玩耍的幾名兒童被嚇呆。任廣祿衝上去,牢牢抓住馬韁繩,驚馬狂奔,將他拖倒,輾於輪下,門洞子裡的兒童得救了,年僅22歲的任廣祿卻獻出寶貴生命。


房佐祿

房佐祿(193?-1970),男,漢族,榆樹縣城發鄉人,中共黨員,少年家貧,為地主家放豬,解放後擔任互助組長,生產隊長。

  他所在的雙合大隊第六生產隊多是鹽鹼地,澇窪塘,社員吃糧草,生活靠救濟。1964年,社員選他當生產隊長,他不負眾望,帶領社員苦幹二年,修一條8000多米長的排水乾渠和30多條支渠,改造30多畝鹽鹼地,因勞累過度吐血。1970年秋,連降暴雨,河水陡漲,他帶領社員日夜築堤,堤壩被洪水打開缺口,他帶領社員奮不顧身地跳入水中,用身子堵住缺口,經過搶修保住了莊稼,他又一次累吐血。

  房佐卿帶病領著社員苦幹七年,把七百多畝澇窪塘改造成豐產田,一個靠吃國家返銷糧的窮隊變成向國家交售餘糧的生產隊,他清正廉潔,家房屋露天,社員願幫工為他翻修,他推說隊裡活忙不肯,房佐卿為集體操勞過度,一直咳血不止。

  1970年12月1日病逝。

  社員為悼念他,在昔日的澇窪塘邊為他建陵園。

  中共榆樹縣委追認他為優秀共產黨員。


王大娘

王大娘(1873-?)女,漢族,榆樹縣弓棚鎮人,支前模範。

  1947年冬,東北民主聯軍在九臺縣其塔木自衛反擊戰中,一部分負傷的幹部戰士住在弓棚鎮群眾家。七十四歲的王大娘,動員邱老太太、杜王氏、於桂芝、趙海雲等10多名婦女,護理子弟兵。王大娘不顧年老體弱,日夜守護在傷員身邊,從精神上安慰他們。為他們接屎倒尿,接痰掏痰,喂水餵飯。傷員們感動得叫她王媽媽。

  第五區召開人民代表大會,號召全區人民向王大娘學習。區委、區政府特寫感謝信,稱她為“傷兵的母親”。在縣召開的支前報功大會上,縣長顧明代表縣委、縣政府授予她“傷兵保姆”光榮稱號。


傅嘉雲

傅嘉雲(1908-1948),男,漢族,榆樹縣秀水鄉人,鄉間醫生。

  1945年12月,我軍解放榆樹縣城途經秀水時,儘管當時國民黨軍隊正瘋狂地向解放區進攻,傅嘉雲卻主動為我部隊帶路,他還積極為負傷幹部戰士敷藥治傷,受到廣大指戰員的歡迎。經常向政府和公安局反映敵人的罪惡行徑,遭到一些惡霸地主、土豪劣紳的嫉恨,他們寫信恫嚇,以金錢收買,傅嘉雲絲毫沒動搖,敵人氣極敗壞,趁傅一家吃早飯之機,打死傅嘉雲和他的三個孩子。

  縣公安局經偵察和群眾舉報,將9名兇手全部抓獲,以反革命行兇殺人罪處死刑。


楊文清

楊文清(1902——1942),男,漢族,榆樹縣保壽鄉崔家屯人,1931年在縣偽騎兵團任排長 。

  1933年3月,趁騎兵團調防逃回榆樹。他與杜伯華、張清華等以“華昌藥房”為據點,聯絡、團結青年,宣傳抗日,1934年秋,他們的活動被日偽特務機關發現,楊文清連夜轉移投奔抗日聯軍第三軍,任支隊長。他帶領抗聯戰士經常活動在黑龍江省肇東、五常和吉林省榆樹、舒蘭等地,靈活機動的襲擊敵人,懲治漢奸走狗。1941年2月,在哈爾濱執行任務,住道外三道街耀庭旅社,被偽榆樹縣公署特務發現逮捕。特務機關對他嚴刑逼供,他守口如瓶,堅貞不屈。日偽以“預備強盜”罪名判其一年零六個月徒刑。

  楊文清因受刑過重,於1942年7月保釋出獄後去世。


許奇

許奇(1913-1942),曾用名張秀田,中共黨員,榆樹縣人,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35年春隨東北抗日救亡總會進關,在北平輔仁大學為旁聽生(從事抗日救亡活動)、1937年去延安抗大學習,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9月,調抗大一分校。1940年2月,在八路軍大嶽軍區一縱隊教導隊任副大隊長。

  1940年9月,受薄一波和王鶴峰派遣、化名張秀田,和另3名同志一起打入“大漢義軍”,並領導先期打入義軍任“司令”的陳煥章,經陳提議,許任“大漢義軍”參謀長。

  日本侵略者將“大漢義軍”擴編為3個總隊,即以同浦鐵路為軸線的鐵路總隊、東山總隊、西山總隊及特務營。

  為加強領導,建立堅強的地下交通聯絡組織,1941年4月,薄一波派宋向離等3人以商人身份進入臨汾,朱向離負責全面領導,張秀田管偽軍、袁之平負責建交通站。

  張秀田在偽軍工作期間,堅定靈活地執行黨的政策,利用合法身份同日本侵略軍周旋。對敵人每一天的行動都及時、準確地獲得情報。平日善待部下,爭取了大部分偽軍。

  1942年4月初,日本侵略軍駐山西臨汾第四十一師團準備調往石家莊,對我冀中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擬將“大漢義軍”主力編為獨立支隊,委陳煥章或張秀田為新編偽軍司令,薄一波根據張秀田的具體條件,決定張去冀中長期潛伏。經過工作,敵師團參謀長田島產太郎少將指名張秀田任新編支隊司令,於4月末開往石家莊。

  5月8日,在石家莊西北某地戰鬥中,張秀田為掩護我軍突圍不幸犧牲。


李光漢

李光漢(1890-1936),名銘勳,男,漢族,榆樹縣恩育鄉永立屯人,1903年,入伯都訥種榆書院,學習成績優秀,被譽為才子,1907年,就讀於天津南開中學,1911年,考入北平大學,讀書期間,積極參加學生愛國運動,1915年,因病輟學回吉林。

  他與韓梓題,張雲責等人創辦吉林毓文中學,任學校董事和國文教員,經常向學生灌輸進步思想,領導學生投入“五·四”“五·卅”等反帝愛國鬥爭,並與張雲貴一起創辦《春鳥秋蟲》小報和毓文週刊,“扶導社會””研究真理”,揭露當局腐朽,喚起民眾覺醒。

  1926年,任毓文中學第三任校長,他求才若渴,選賢任能,固善除弊,興學樹人,學生不分貧富,一律平等,毓文中學教學質量為吉林省一流,“校譽卓著,蜚聲東北”,這年,全省7人出國留學,毓文中學有4人。

  毓文中學培養大批進步學生,楚圖南、尚鉞,肖丹峰,李夢齡馬駿等人都曾在毓文中學任教,並得到李光漢的支持和掩護。楚圖南說“李光漢是愛國的、進步的同志,曾掩護我們許多同志進行地下革命工作”。

毓文中學經費不足,有時教師工資發不出,李光漢典當衣物救急,為辦學他向親友借1800多元現洋。

  “九·一八”事變後,他毅然留校,他說“挺身抗戰,實屬當前急務,而保我赤子,亦不可稍忽之要事也,公等攻著外,我則圖著內如何?”

  1935年,面對國遭踐踏,民受蹂躪,李光漢不畏強暴,挺身而出,任吉林省反滿抗日救國會會長,他的愛國行動被日偽特務發現並逮捕,在獄中慘遭毒刑,堅貞不屈。1936年6月11日含恨而死。


史忠恆

  史忠恆(1907~1936),男,漢族,中共黨員,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第二師師長。吉林省永吉縣人,後遷至榆樹縣新立鎮。

  史忠恆出身貧苦,9歲給地主家扛活,他不甘被人剝削,1926年到吉林督軍衛隊當兵。後投到陸軍十三旅第七團三營王德林部下,任三營九連二排七班班長,後被選送到步兵十三旅軍事教育連學習。

  “九·一八”事變後,他發誓寧肯戰死疆場,決不當亡國奴。11月、日本侵略軍測繪隊到三營駐地繪製軍事地圖。史忠恆帶10餘名弟兄,將隊長和2名隊員擊斃,緊要關頭,王德林毅然宣佈起義,將隊伍定名抗日救國軍,此舉,受到中共延吉中心縣委的歡迎與支持,縣委派李延祿到抗日救國軍中任參謀長,在黨的領導下,抗日救國軍隊伍不斷髮展壯大,新組建一個補充團,李延祿兼任團長,史忠恆任該團九連副連長,在黨的培養教育下,史忠恆和6名士兵加入中國共產黨,補充團建立了秘密黨支部。

  1932年2月20日,抗日救國軍攻克敦化縣城、殲敵400餘人。後又攻下額穆,蛟河縣城,史忠恆因作戰勇敢被晉升為九連連長,3月14日,在鏡泊湖連環戰役中,九連同兄弟連與日本侵略軍激戰4天4夜,取得最後勝利,3月27日,日本侵略軍田野兵團也被抗日救國軍殲滅,史忠恆屢立戰功,被提為三營營長。

  1933年1月,抗日隊伍在穆稜磨刀石車站遭到數倍敵軍的進攻,史忠恆部沉著應戰,連續打退敵人4次進攻,殲敵百餘人,月末,抗日隊伍改名為抗日遊擊總隊,李延祿任隊長,史忠恆任第三團團長。2月,總隊在寧安縣八道河子溝口,憑藉有利地形打退敵人數次衝鋒,他雖胸、腰、腿部受傷,但堅持不下火線,此役斃傷敵200餘人,3月初,日偽聯合部隊“討伐”,他們集中火力打擊日軍,擊斃日軍頭目風島大佐,殲敵400餘人,下旬,延邊4縣“討伐”部隊2000人圍攻吉東特委駐地汪清縣馬家大屯,史忠恆部埋伏在托盤溝,經激戰殲滅日偽軍240餘人,日龜田村一少將重傷斃命,同年9月,琿春、汪清縣游擊隊和吏部、柴部等抗日軍3000人聯合攻克東寧縣城,戰後,他被提升為十四旅旅長。

  同年秋,敵圍剿加緊。日偽軍來人勸降,被嚴詞拒絕,敵用重兵圍剿。為保存實力,他帶隊伍突圍到寧安和抗聯二、五軍會合。與抗聯二軍的三、四團合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第二師,他任師長。同年10月,二師幹餘人截擊圖佳線(圖們一佳木斯)老松嶺段的日軍軍車,此歿殲敵500餘人,史忠恆在指揮戰鬥中,雙腿被擊斷,腹部中彈,被輾轉送往蘇聯,因傷勢過重犧牲。


張維顯

張維顯(1907-1936),男,漢族,抗日烈士,樹樹縣弓棚鎮人。少年就讀於弓棚初等小學,後入縣立高等小學。1924年春,考入吉林省立第一中學。參加進步學生組織——讀書會,課餘時間閱讀大量革命書籍。1925年“五卅”慘案,激起一中進步師生極大義憤。張維顯和同學們一起罷課、遊行。在為死難同胞舉行的追悼會上,登臺講演,帶頭募捐。1926年,一中、毓文等學校師生反對省議長、教育廳長劉芳圃勾結日本侵略者出賣鐵路鋪設權和開礦、採伐權的賣國行徑,開展“驅劉”運動。張維顯與進步師生一起上街遊行、講演,用(蘇武牧羊)的曲調編一首罵劉芳圃的歌傳唱。劉芳圃迫於壓力辭職。當局追究帶頭鬧事者,張維顯被學校開除,1927年,他離開吉林入北平大同高級中學,畢業後考入北平大學法律系。

  “九·一八”事變後,張維顯同東北籍學生一起參加學校中共地下黨組織的東北同鄉讀書會,他與同窗好友高洪彬同住北平東城中老胡同2號,他參加北平大學生赴南京代表團,強烈要求國民黨政府對日宣戰;要求發槍抗日,並憤怒搗毀國民黨中央黨部,被學校開除,受警方通緝。他不得不綴學返回東北。

  1932年,他在哈爾濱與從事地下活動的李世超、李維民搭上關係,為了幫助黨解決經費困難,以哈市大豆價高哄騙其父,運5000公斤大豆去哈賣掉,款大部資助地下黨,日本侵略軍認為他是赤色分子,決定逮捕,他連夜逃到吉林。中共特支書記李世超讓他留在吉林。他請求拿起武器同敵人戰鬥,經黨組織介紹到活動在盤石玻璃河套的楊靖宇部隊,任游擊隊宣傳隊長。

  1935年楊靖宇派張維顯和大個子李去臨江協助軍事情報聯絡站負責人張佐漢開展工作,經組織同意張維顯改裝成商人,潛入八道江,負責八道江黨的地下交通聯絡站和通化抗日救國會工作。在工作中取得顯著成績,推動了通化一帶抗日活動,1936年2月,張維顯到農村向農民宣傳抗日,組織日救國會,被敵人逮捕,在獄中,日本憲兵隊為得到場靖宇部隊和我地下黨組織情況,嚴刑拷問,他堅貞不屈並向看守和同獄人講革命必勝,日本侵略者必敗的道理。教難友唱國際歌,組織絕食鬥爭。

  同年3月在臨江被敵人殺害。


張國富

清明將至,緬懷先烈丨一起細數榆樹歷史上那些英雄烈士事蹟


  張國富(1931——1998),吉林省榆樹縣新立鎮人,1946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七軍。1947年5月,我軍向東北國民黨部隊發起夏季攻勢,獨立三師九團在攻打吉林市北面的江密峰時,345.6”高地久攻不下,戰士們成批倒下,張國富打紅了眼睛,突地從掩體裡躍起,不顧一切地衝到了敵方指揮所前面,舉著手榴彈,大喊一聲:“投降不殺!”成功俘虜指揮所裡的敵人,全殲江密峰守敵。戰後,《猛進報》以《16歲放牛娃張國富活捉國民黨中將趙伯昭》為題,報道了這段傳奇的戰鬥故事,張國富也因此被記大功一次。

  1948年張國富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班長、排長、副連長等職。

  1948年,在遼瀋戰役攻打胡家窩棚廖耀湘司令部的戰鬥中,張國富假裝被擊中,伏在一片陣亡的戰友身旁,沒有退回陣地。當部隊再一次吹響衝鋒號時,距離敵人最近的張國富投出一顆手榴彈後,又手持爆破筒一躍而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衝進敵指揮所,一舉摧毀了廖耀湘司令部,大大加快了整個戰役的前進速度。戰鬥結束後,張國富被評為特等功臣。

  1950年9月,張國富出席了第一次全國戰鬥英雄代表大會,年僅19歲的他是眾多英雄中最年輕的一位。會議期間,受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毛澤東還在住處特意宴請了張國富、郭俊卿等四位英雄。

  1951年,張國富隨四十七軍入朝作戰,在一次戰鬥中,張國富所在的連隊堅守高地七天八夜後,全連只剩下張國富一個人。他以一夫當關之勢,成功守住了高地。當他爬著回來向師長報告時,師長指揮員們都哭了。這次戰鬥後,張國富被轉回長春療傷。

  康復後,張國富被部隊送到湖南衡陽軍校深造,但培訓還沒有結束,他就復員回到地方。

  張國富回到原籍吉林榆樹後,不願每天都生活在光環中,為了實現自己過上平凡人生活的願望,他將原名張國富改為“張國福”,到需要工人的黑龍江鶴崗礦務局默默埋頭工作,直到1986年退休。幾十年間,他對赫赫戰功隻字不提,甚至連他的家人也無從知曉。1997年,張國富原部隊的老上級、老戰友才找到這位戰功卓著、卻突然消失的戰鬥英雄。1998年張國富逝世,享年67歲。


李向之


清明將至,緬懷先烈丨一起細數榆樹歷史上那些英雄烈士事蹟


  李向之(1897—1976),原名李世榮,曾用名李世庸、李逸民、李玉明、魏有才,吉林省榆樹縣人。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6年,李向之考入廣東黃埔軍校政治科,成為黃埔軍校的第六期學生。學習期間,特別受到了周恩來、肖楚女、惲代英等共產黨人的教誨和影響,從共產黨人身上看到了中國革命的前途和希望。1931年冬,李向之徹底打破了對蔣介石的幻想,投身到革命陣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積極參加抗日救國活動。1932年春,李向之參加了在南京成立的“東北旅京同鄉救國會”,負責主辦《抗日救國週刊》,大力宣傳抗日救國、收復東北失地的革命主張,喚醒廣大民眾參加抗日;1932年6月,李向之受“東北旅京同鄉救國會”和“東北義勇軍後援會”派遣,回到東北進行抗日救亡活動,並在哈爾濱建立了地下聯絡站,其後加入到田霖領導的抗日隊伍。1932年深秋的一個夜晚,李向之把自制的地雷偷偷埋在白石山至二道河子地段的鐵軌下面,並在兩側設下伏兵。次日早5時許,一列疾馳而來的日本火車觸雷爆炸,脫軌而翻。頓時伏兵四起,猛烈射擊,不到半小時就結束了戰鬥,全殲日軍60餘人,繳獲槍支30餘支、子彈數千發,還有大量軍用物資等。此次勝利,自衛軍士氣大振,當天夜裡乘敵不備,又偷襲了白石山車站偽警察隊,繳獲了槍支彈藥、電話機等許多戰利品。1933年春,李向之重返榆樹發動抗日工作,並住在姑表內弟杜伯華家裡。李向之向杜伯華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講明瞭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人民抗日救國的道理。李向之按照黨組織的意見,把“華昌藥房”建成了黨的地下聯絡站,並讓杜伯華做負責人,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榆樹建立的第一個地下聯絡站。此後,李向之除繼續深入發動群眾外,還秘密聯繫和指導華昌藥房聯絡站的地下革命活動,使華昌藥房聯絡站在黨的領導下,積極為抗聯第十軍轉送情報,接濟彈藥、錢糧,任務完成得非常出色。他在家鄉還利用探訪親友和接待客人的機會,廣泛接觸群眾,宣傳抗日救國道理,到處播撒抗日救國的革命火種。在李向之的教育影響下,有100多人舉起了抗日旗幟。當時團山子自衛團有五、六十人,就是在李向之的宣傳鼓動下,全部參加到抗日隊伍裡。

  1941年冬,李向之受上海黨的情報組織派遣,打入汪偽政府內部,在偽建設部任專員兼將校團政治教官。他在虎穴狼窩裡進行了複雜艱鉅的隱蔽鬥爭,及時準確地把所得的情報,由上海市委交通員楊寧定期轉交給黨組織,為我黨的抗日鬥爭起了重要作用。後因局勢變化多次輾轉離散回到東北,與黨組織接上了關係。

  新中國成立後,李向之先後任吉林省人民法院任審判員、民事庭長,吉林省政府司法廳副廳長,吉林省政府民政廳副廳長,同時兼任吉林省“民革”副主委。“文革”期間,李向之因過去長期從事黨的地下工作,蒙受了許多不白之冤,但他始終對黨忠貞不渝。1976年11月李向之逝世,享年79歲。


徐振東

  徐振東(1918年——1949年),吉林榆樹縣人。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6年7月,徐振東參加東北民主聯軍,在松江支隊一營一連當戰士。他作戰勇敢,衝殺在前,不久任班長。1947年初“三下江南”戰役的八家子戰鬥中,他第一次和敵新一軍作戰時,打死敵人16個;同年5月,他帶領全班在江密峰戰鬥中俘敵13人,立大功一次。

  1948年10月,遼西大戰吳爾汗堡子一役中,敵人攻進了吳爾汗堡子九連陣地,七連和機槍連的側翼暴露了,受到嚴重威脅,如果吳爾汗堡子被敵人突破,整個阻擊戰就將失敗。敵人像一群瘋狗一樣衝到了距三營全線的制高點——吳爾汗堡子中間的小山三、四十米處,我軍只有從側翼的七連反擊,搶奪制高點,才能打贏阻擊戰。千鈞一髮的緊急關頭,徐振東跳到教導員跟前說:“我是共產黨員,我去!”指導員拍拍他的肩膀,點了點頭。從他們這裡到山頭的一條窄道,正被敵人火力封鎖著,徐振東一個人先冒著彈雨跑到山頭去看地形,接著便叫戰士們衝上去。路窄雪滑,敵人又發瘋似地封鎖道路,衝在最前面的一班長田瑞成、戰士田和等都犧牲了,緊急關頭,徐振東挺身站立在子彈橫飛的山頭上,舉槍打死了兩個敵人,鼓舞了戰士們的勢氣。戰士們爬過烈士田瑞成、田和的屍體,衝到了山頂,佔據了制高點。我軍機關槍開始射擊,已經爬上山坡的敵人連滾帶爬的縮了回去。徐振東所在一排在這次戰鬥中雖然傷亡了十幾人,但他們始終像一道巨大的鋼鐵屏障,堵住了這個陣地的缺口,鞏固了整個阻擊戰線。這次戰役,徐振東自己俘敵201名,繳獲步槍46支、衝鋒槍15支、輕重機槍6挺、六○炮一門、卡賓槍一支、手槍一支、電臺兩部、望遠鏡一副,成為聞名全軍的戰鬥模範。戰後徐振東昇為排長,部隊將他所在的四二零團三營七連一排命名為“徐振東排”。

  1949年,徐振東任解放軍第四十七軍一四○師四二○團三營七連副連長,隨軍南下作戰。同年7月16日,徐振東在渡江戰役的宜昌戰鬥中,率隊衝進街裡時觸雷犧牲,年僅31歲。


李雋

清明將至,緬懷先烈丨一起細數榆樹歷史上那些英雄烈士事蹟

  李雋(1917——1995),曾用名吳承,回族,吉林省扶余縣(今松原市扶余區)人,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戰期間,李雋轉戰於魯、蘇、皖地區,經過長期的抗戰宣傳實踐和敵後鬥爭鍛鍊,使他成為一名抗日救亡及宣傳戰線上的堅強戰士,能夠出色完成黨組織分配的各項工作。1945年轉赴東北後,歷任中共榆樹縣委書記、榆樹縣政府縣長,中共吉北地委宣傳部副部長、土改工作隊長。

  剛剛解放的榆樹,社會形勢非常複雜,幹部除老八路和大部分農民、工人戰士可靠外,在當地招收新兵時,一些偽警察、偽自衛團、土匪、特務等鑽入隊伍,致使隊伍紀律渙散。李雋到任後不久,針對榆樹政權、部隊存在的問題,建議省委下決心改組政權,整編部隊,清除內患。改編中,李雋親自指揮,臨危不懼。1946年1月20日上午,在縣城南門裡兩級中學,李雋主持召開了張清華部隊整編會議,他代表縣委宣佈了省委、省軍區對張清華部隊整編的決定。剛宣佈完,站在講臺旁邊的副官處處長持槍走到隊伍前,比手劃腳,不服從省委的決定,還揚言要挑戰。這時,泗河城大隊近千人,在異己分子的唆使下也一轟而起,霎時,上千支槍口對準了李雋。對此,李雋鎮定自若,高聲說:“我是政委,有權執行上級的命令。”一邊解釋上級決定的意義,一邊走下講臺,來到隊伍前。這些人的囂張氣勢被李雋臨危不懼、大義凜然的態度所震懾,使緊張的局面得以緩解,隨後他命令張清華部排以上幹部到一個四合院開會,李雋做了簡短的講話之後,由苑化冰、翟增智(警衛營教導員)同黃榮海團一起對張部後擴充的部分中隊進行了繳械,避免了一場血戰,順利地完成了任務,純潔了地方武裝。1947年3月,李雋調任中共吉北地委宣傳部副部長,後升任黨校常委書記、省政府委員。還先後擔任了吉林省勞動局局長、吉林省工業廳廳長、省政府經濟計劃委員會委員、遼寧省撫順石油二廠任基建副廠長、撫順石油一廠任廠長、遼寧省計劃委員會副主任、遼寧省經委副主任等職。“文革”中,李雋遭到殘酷迫害。1979年3月22日,中共遼寧省委幹部審查結論審批小組做出了《關於李雋同志審查結論》:經審查,李雋同志歷史清楚,無政治問題,予以平反。李雋沉冤20餘年的錯案終於得到徹底平反。同年9月,遼寧省委決定恢復李雋省經貿委副主任、黨組副書記職務。1984年任遼寧省六屆人大常委。1995年9月10日,李雋在瀋陽不幸病世,享年78歲。


陳忠

清明將至,緬懷先烈丨一起細數榆樹歷史上那些英雄烈士事蹟

  陳鍾(1903—1982),吉林省榆樹縣人,1933年參加革命,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2年,陳鍾在黑龍江興安嶺的博克圖加入東北民眾救國學兵會,做宣傳和軍需工作,為抗日隊伍募捐經費、購買藥品和慰問品,贈送給北滿一帶馬占山的抗日隊伍。不久,在進步人士的介紹幫助下,陳鍾去北平參加了東北抗日救亡總會,被任命為駐哈爾濱特派員,他以“同記商場”、“新濱洋行”會計經理身份為掩護,在哈爾濱傳播革命思想、蒐集北滿日偽軍事情報。1935年5月,陳鍾回到北平,黨組織派他到綏西墾區工作。1936年冬,國民黨綏遠省主席傅作義發動綏東抗戰,為了進一步推動傅作義的部隊抗日,綏西工委決定組織前線慰問團,由陳鍾任團長,在綏東慰問抗日隊伍,組織抗日遊行,對國民黨當局影響很大,在社會上引起巨大震撼。不久,陳鐘被調回北平,任中共北方局特科交通員,往來於太原和西安之間,為黨傳遞機密文件。為了加強部隊工作,北方局又調陳鍾到八路軍一二零師綏蒙遊擊支隊,先後任政治部主任(兼黨代表)、師保衛部除奸科科長、敵工部副部長兼晉綏軍區對敵鬥爭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38年秋,陳鍾帶領一名幹部打入保德“哥老會”,揭露國民黨的陰謀,曉喻抗日救國大義,動員偽軍1300多人反正。抗戰勝利後,陳鐘被調到晉綏公安局做保衛工作。當時,國共兩黨戰端又起,閻錫山同蔣介石堅持反共、與人民為敵。陳鍾高舉統一戰線的旗幟,深入敵後發動敵軍士兵家屬給其子弟寫信,或派家人去部隊探望,宣傳我黨主張,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通過多方面動員,有2000名敵軍反正加入我軍。

  1946年5月,陳鍾奉命回到東北,組織分配他在東北局社會部敵情研究室做副主任,後又兼任情報科長、東北公安部處長,為遼瀋戰役蒐集了許多重要情報。我軍和平解放瀋陽前,陳鍾在迫使敵軍放下武器、爭取敵高級將領向我投誠方面做了大量思想工作,在他的宣傳感召下,有4000多名敵軍放下武器,開赴城邊聽候我軍改編。

  1948年11月瀋陽解放後,陳鍾隨機關進入瀋陽,投入了搜捕美蔣日偽特務和其他反革命分子的緊張鬥爭。在這期間,逮捕了軍統特務頭子儲大光、崔志光、袁曉軒等,還挖出了一些日特,其中就有在皇姑屯炸死張作霖,已經化裝成中國人潛伏下來的日本特務。

  1949年,東北局社會部改組為東北人民政府領導的東北公安部,陳鍾先後擔任三處處長、秘書長和副部長。5年間,他參與了全面的領導工作,親自主持政策研究和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1953年初,陳鐘調到中央公安部擔任文化保衛局局長,為建立全國文化保衛工作系統和順利開展工作做出了重大貢獻。從1958年4月開始,又先後擔任了長春市市長、中共長春市委書記、長春市政協主席和吉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陳忠同志為新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披肝瀝膽,嘔心瀝血,辛苦操勞,忘我工作,戰鬥了一生,奉獻了一生。1982年9月2日,陳鍾同志在長春病逝,享年79歲。


清明將至,緬懷先烈丨一起細數榆樹歷史上那些英雄烈士事蹟

清明將至,緬懷先烈丨一起細數榆樹歷史上那些英雄烈士事蹟


清明將至,緬懷先烈丨一起細數榆樹歷史上那些英雄烈士事蹟

榆樹市烈士陵園坐落於東門村東部。1945年12月27日榆樹解放後,榆樹縣政府在榆樹東門村建立革命烈士公墓,佔地9600平方米。1946年5月榆樹縣革命烈士紀念塔落成。此後相繼安葬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61位有名烈士和44位無名烈士,修建105座烈士墓。1985年9月29日,榆樹縣人民政府對革命烈士公墓重修擴建,正式建立榆樹縣烈士陵園,曾任榆樹縣委副書記、時任中央書記處書記的鄧力群同志為陵園題寫了“永遠懷念我們的革命先烈”的題詞。2008年,榆樹市人民政府改建鋪設了650平方米的紀念廣場,將105座烈士墓改建為大理石墓,墓碑上刻烈士姓名、籍貫、出生和犧牲時間等文字。2012年6月,將榆樹市境內的12處884位烈士統一遷入榆樹市烈士陵園安葬。榆樹市烈士陵園擴建後佔地面積為48282平方米,建築面積8826平方米,共安葬烈士1626名,有名烈士76名,無名烈士1550名。

榆樹市烈士陵園於2009年11月4日被長春市人民政府列為長春市文物保護單位,是長春市黨史教育基地,榆樹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一寸河山一寸血,更多的英雄故事,沒有被銘刻於碑文,沒有被記錄於報章,更沒有被定格於影像,而是散落在我們腳下的泥土裡,升騰為我們頭上永恆的星辰,時時刻刻守護著我們。他們的英雄壯舉和不朽精神,也將化作一股正義的力量,永遠激勵著我們拼搏奮進、闊步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