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孩子說話的語氣,決定了孩子的智商和情商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說話是一門藝術,不僅指為人處世,和家人相處上,尤其是在面對孩子時,家長更應該學會這一項技能。

和孩子說話,一定要避開兩個雷區,才能讓自己的話對孩子起到作用,不然,說再多也是白費功夫。

雷區一:言辭不尊重孩子

對孩子好好說話,會讓他們覺得自己被尊重,心理上就會達到一種平靜。

孩子在六個月以後,就有自己的想法,即使不會說,但會表達。所以,當我們在面對一個能說會走、有自己思想的孩子的時候,更加要注意自己說話的方式。不要是簡單的命令,或者是指揮,而是用平視的目光注視他們,尊重他們,和他們好好說話。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很容易收穫一個特別懂事和聽話的孩子。

總有家長覺得,孩子小,不懂事,哪有這麼多的事。如果,在讓孩子收拾玩具這樣一個模擬場景裡,不同的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如果你說——趕緊把玩具收起來!

這個時候,孩子感覺自己是被受控制的,他的第一反應是語言上的拒絕——“不行”,當再次被家長要求的時候,孩子選擇的是不理睬

這個時候,如果換一種說話的方式——寶貝,請你把玩具收拾好,讓它們“回家”好嗎?

聽完這個話,大多數孩子會立馬就去收拾玩具,即使有的磨磨蹭蹭,但是也會認同讓玩具回家的想法。而且,大多數孩子心情也很好,會一邊收拾一邊說:“帶你們回家嘍”。

我的孩子和經常和樓上鄰居的孩子在一起玩。那個孩子脾氣特別暴躁,一言不合就又蹦又跳,耍賴躺地那是家常便飯,讓他媽媽情緒很低落。她無奈地問我,該怎麼辦?其實,她的孩子不是本來脾氣就暴躁,而是因為她的一些語言行為導致的

比如,吃飯的時候,如果孩子沒有好好吃,她會立馬催促他:“吃,快吃

!”口氣裡,全是家長對孩子的打壓。

你和孩子說話的語氣,決定了孩子的智商和情商

我建議她使用一個定時鬧鐘的方法,讓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吃完飯。 可是,她兒子對這一招兒根本不搭理。兒子哭鬧的時候,她會在一旁提醒他,“你再哭,時間就更少了啊”孩子哭得更大聲;而她呢,又說“反正我吃完了,你不吃飯餓的是你”,孩子徹底崩潰了,說她是一個大壞蛋。她雙手一攤,搖晃著身體說“我就是一個大壞蛋啊,所以你要抓緊時間好好吃飯”。

這一頓飯,孩子沒有吃完,而且,鼻涕、眼淚一大把,還把碗摔在了地上。

她跟我說,這個方法不適合她兒子。

我說,錯的不是方法,而是你對你兒子說話的態度。

對於孩子來說,照顧和陪伴他們的人,也是他們最值得信賴和依賴的人。這些陪伴者對於孩子的性格塑造有很大的影響。當孩子用近似尋求幫助的心情在哭泣的時候,而陪伴者是這樣無所謂的態度,會怎麼樣?孩子的內心立馬會向這個人封閉。

在孩子崩潰,說媽媽是大壞蛋的時候,這個鄰居的做法更是錯誤的,她用了一個很輕鬆的姿勢說“我就是大壞蛋”。這時孩子會發覺自己被戲弄了,被嘲笑了。

很多家長,都在質疑一些科學的育兒方法,其實,不需要質疑,除了個人差異,家長說話的方式真的太重要了。

既然規定了時間,鄰居就不應該在旁邊一再提醒孩子。因為她的提醒用的都是一種“不會好好說話”的方式,起到了反作用,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讓情況變得更糟糕。

你和孩子說話的語氣,決定了孩子的智商和情商

雷區二:命令式的口氣

懷著同理心對孩子說話,但是,卻不改變初衷,才能讓孩子守規則。

孩子們都很聰明,很多的時候,在對家長對自己提出要求的時候,他們反抗的方式有很多種,直接說“不”,或者是默默哭泣,或者是發脾氣,不管是哪一種,一旦對孩子制定了規則,家長必須狠心讓孩子去遵守。

說好的看一集動畫片,可是,臨時孩子反悔了,各種哭鬧,撒潑。家長可以選擇沉默,如果一定要開口,那麼,態度堅決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口氣,不要有任何的威脅、嘲諷或者是戲弄的口吻。

因為這些說話的方式,會火上澆油,激起孩子內心更深層的憤怒或者是委屈,動搖規則本身的意義,讓孩子忽略規則的重要性,甚至產生排斥各種規則的心理,成為一個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守規則的孩子。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和自尊心,他們渴望父母平等地對待自己。

有一次,帶著女兒去逛街,無意中聊天,她告訴我,每一次我喊她的時候,如果是喊全名,她都會特別緊張,也討厭,因為一般這樣,不是她做錯了什麼,就是我讓她做什麼事。從那以後,我儘量用一些比較委婉的語氣,我發現女兒變了,比以前做事的速度快了,而且完成度要比之前好了很多。

後來,在女兒一篇《我最好的朋友》的作文裡,我看見她寫了一句話:“我和我的媽媽是最好的朋友,因為她很少命令我去做事,而是都是在和我商量,只有朋友之間,才會這樣,我喜歡和媽媽做朋友。”

《爸爸去哪兒5》裡的陳小春和兒子Jaspe圈粉無數。粉絲們覺得陳小春對兒子太兇,可是,Jasper在面對爸爸生氣的時候,還是會說:“你可以不生氣嗎”?網友們紛紛點贊,嘆息,為什麼自己的孩子不如Jasper。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陳小春雖然有一點嚴厲,可是,他在和兒子說話的時候,使用最多的是疑問句。即使在發脾氣,也是在問:“你在幹嘛?”或者問:“OK?”

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自己要做好榜樣,陳小春對兒子這種獨有的說話方式,才能教育Jasper這樣的暖男。

很多家長認為,命令孩子做事,會達到一個自己希望的效果,而且,這是父母的權力,卻不知道,經常用命令的口氣和孩子說話,不僅會破壞親子關係,壓抑孩子獨立自主的意識,時間久了,甚至會導致孩子懦弱自卑的性格。

家長是榜樣,你好好說話,孩子才會學習好的說話方式。

有一個能夠好好說話的家長,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一個無比珍貴的領路人。只有在這樣的人的“領導”下,孩子才能收穫一個有教養的品行,才能更好地和別人相處,也會讓自己一開口就自帶光環。

身為一個家長,避開雷區,用心和孩子好好說話,才是最暖心的教育。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