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也有列國時代?佛教在印度曾一度滅亡?

公元前7世紀,印度政治上的發展出現了諸邦林立的局面,被稱為印度的列國時代。公元前6世紀初,古印度形成了摩揭陀、迦末羅等16國林立的局面。諸國各行各業都在發展,婆羅門也開始從事農業或者工商業的一些行當,剎帝利通過不斷的征戰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實力,而第三等級的吠舍通過自己的努力從發家致富。據此,各階級的思想勃興而發,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開始出現反婆羅門教的思想傾向。


印度也有列國時代?佛教在印度曾一度滅亡?

宗教改革

列國時代奴隸制的發展,決定一個人的社會地位不再只取決於種姓制度,其經濟地位也決定其社會地位,這樣的發展促使宗教進行改革,公元前6世紀和5世紀,印度的婆羅門教進行了改革。

順世論、耆那教、佛教興起

順實論創始人是毗珂跋提,主張世界的本原,反對一切順世輪迴說和殺生祭祀,抨擊種姓制度,是與婆羅門教截然對立的唯物主義學說。耆那教約公元前6世紀興起的宗教認為世界是永恆的而不是婆羅門教所謂神創造的,否認人的種姓制度。早期的佛教的創建者是喬達摩.悉達多,是釋迦族首領淨飯王,的兒子,屬於剎帝利,其於前601年創建了佛教,被尊稱為佛陀、釋迦摩尼,其在恆河流域傳教40多年,去世後,佛教繼續傳播,繼而成為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


印度也有列國時代?佛教在印度曾一度滅亡?

佛教的基本教義

佛教主張四諦,包括苦諦、集諦、滅諦和道諦。還提出了具體實踐四諦的“八正道”,即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佛陀在世時,便創建了僧伽制度。佛陀去世後,經弟子口傳背誦形成了記載佛教教義的三藏,即佛經、佛律和佛倫。後經阿育王的支持和傳播,佛教教義逐步發展為世界性宗教。


印度也有列國時代?佛教在印度曾一度滅亡?


孔雀王朝的興起

在列國時,恆河流域下游的摩揭陀逐步強大起來,公元前364年,磨珂帕.德摩.難陀統一各國,在印度東部建立難陀王朝。公元前326年,旃陀羅汲多利用人民的力量推翻了難陀王朝,建立了孔雀王朝,到孔雀王朝的第三王國阿育王統治時期,進行了大量的征討,孔雀王朝進入極盛時期。


印度也有列國時代?佛教在印度曾一度滅亡?

阿育王在征討結束後,需要一種思想可以緩和各階級、各種姓、各部落之間的矛盾,阿育王選擇了佛教,阿育王在全國各地修建了84000座奉祀佛骨的佛舍利塔。

佛教退出印度

公元前5世紀,外族入侵,統一王朝瓦解,地方勢力興起,崇尚非暴力的佛教已不宜當時的政治社會發展。不少僧眾從禁慾走向了縱慾,不再被群眾擁護,此外印度改革了婆羅門教,佛教優勢不再明顯。最後公元前1200年,突厥穆斯林的入侵,對佛教進行鎮壓,到1203年佛教基本在印度本土消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