怼天怼地怼太宗,谁是“大唐第一怼王”的靠山

怼天怼地怼太宗,谁是“大唐第一怼王”的靠山

今天我们说一说魏氏。

有记载说,魏源于“隗”,是隗氏族人躲避灾祸所改的姓氏。

春秋时期,魏氏是晋国权贵,位居“晋国六卿”之列。

另外,我国还有以“魏”为名的政权,不过这些政权的统治者不姓魏。

三国时的魏国,由曹氏建立,南北朝的北魏,由拓跋氏建立

盛唐时期,则是魏姓繁荣发展的阶段。此外,“魏”还是一个常用封号,

比如李世民的四子李泰就被封魏王。

在魏姓家族中,自古就不缺人才,能文能武的魏家人,青史留名:

晋文公“五大臣”之一的魏犨,是魏家最早出人头地的人;

春秋战国时魏国的几位明君:

文侯魏斯、武侯魏击、惠王魏罂(yīng);

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魏延,深受刘备的赞赏与器重;

南北朝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魏收其父为北魏骠骑将军魏子健

清代末期启蒙思想家魏源,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关于魏姓的起源,最大众的说法是源于西周分封,

原因,是这样的:

源:两个魏姓的故事

都说同姓者,五百年前是一家,两个魏姓是啥情况?其实,事情并不复杂:话说在商朝末年,周文王占领了隗姓所统治的魏国,并且将他的亲属封在此处。也就是说,这里是魏姓的始封之地。隗氏有一部分族人为了保全自己,也就改姓了魏。周武王即位以后,将他的弟弟毕公高封在今天的陕西咸阳北部,当时称作“毕”,建立毕国;然后又将魏国迁到了今天的山西芮城附近一个叫魏城的地方。

怼天怼地怼太宗,谁是“大唐第一怼王”的靠山

毕万

春秋时期,毕公高的后代毕万在辅佐晋献公时,灭掉了这个魏国,以及它周边的几个小国。毕万也就因功被晋献公封在魏地,建立起另外一个姬姓的魏氏,毕万的十二世孙魏斯,经过“三家分晋”后自立为诸侯,也就是晋文侯。魏国在战国时期曾经非常强大,跻身于战国七雄行列。然而,公元前225年,他们还是被强大的秦国灭掉。于是,魏国的子孙后代就以国号为姓氏,传承下去。粗略一算,魏氏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由毕万建立的姬姓魏氏,也被奉为魏氏正宗

事:泱泱大唐,第一怼王

玄成之名在贞观,后世难寻谁比肩。

正谏忠言贵如金,十思疏上刻忠念。

众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乃是一代明君,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政绩卓越。自古以来,能征善战的将才很少有脾气特别好的,李世民的暴脾气也一度让他身边的人没辙。天底下能让他“听话”的人,十个指头数过来绰绰有余。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大唐第一怼王”就是其中之一。

怼天怼地怼太宗,谁是“大唐第一怼王”的靠山

唐太宗李世民

怼王名叫魏徵,没错,就是你们高中语文书中《谏太宗十思疏》的作者。在贞观一朝,要说太宗李世民最信任的大臣,除了他大舅子长孙无忌,恐怕就要数这个魏玄成了。就连以“房谋杜断”闻名于世的房玄龄和杜如晦,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也不能与魏徵相比。即使魏徵在李世民的一班心腹里面属于真正的插班生,可是,人家愣是凭借脑子和嘴在朝廷占得一席之地。

隋朝末年,魏徵本在瓦岗军首领李密的手下做事,李密虽然觉得他很有才华,可是也仅限于好吃好喝地招待,对于魏徵提出的很多建议,他基本采取笑脸相对但是不采用的态度,这态度让魏徵尴尬又憋屈。后来,魏徵随李密投降唐朝,又毛遂自荐去山东劝降

十分有军事才能的李勣。但是李勣和魏徵随后被窦建德俘虏后,暂时没能回到长安。直到李世民率兵灭了窦建德与王世充,魏徵才得以第二次入李唐朝廷。

怼天怼地怼太宗,谁是“大唐第一怼王”的靠山

郑国公魏徵

当时,太子李建成欣赏魏徵的才华,而魏徵又有辅佐帝王的志向,于是就投靠了太子府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对太子李建成的旧人采取了非常宽容的政策,不追究,且重用。实际上,李世民比李建成更加欣赏魏徵,即使魏徵刚刚被任命时还有些瞧不上当时的李世民,他也不计较,反而对魏徵有言听计从。李世民的态度渐渐感化了魏徵,毕竟一个刚登基的皇帝能欣然接纳一个降臣的谏言,是非常不容易的。

当然了,李世民是皇帝,而且脾气一向不好,有时候魏徵怼他,也是把这位君王给气的说不出话来,经常扬言要“杀了这个乡巴佬”。按照李世民的行事作风,魏徵的脑袋应该掉好几回了,万幸,在后宫,魏徵有一座大靠山——文德皇后长孙氏。史书上记载的“朝服觐见”,讲的就是长孙皇后用自己的智慧保护忠臣魏徵的事。但是除了正史记载的故事,长孙皇后对于魏徵的赞扬与维护绝对不止如此。在劝说唐太宗这件事情上,没有人比长孙皇后更加擅长,因为李世民对于自己的发妻是敬重而宠爱的,上面我们提到的,能让太宗“听话”的人中,长孙皇后所生的儿女全部在列,由此可见,李世民对于长孙皇后的喜爱已经到了爱屋及乌的地步。

怼天怼地怼太宗,谁是“大唐第一怼王”的靠山

唐太宗与长孙皇后

有这样一座大靠山,魏徵还真是“无所不怼”,贞观时期许多利国利民的政策,以及唐太宗流传后世的美德言行,都隐藏着魏徵的大智慧。“杀魏徵”的事儿,李世民也只是过过嘴瘾,并不耽误自己信任这个忠臣,并把他当做人生的一面镜子贞观十七年

,魏徵去世,唐太宗悲痛不已,为他加谥号“文贞”,同年将魏徵画像供奉在凌烟阁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