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人為什麼會死?”每位父母都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課


“媽媽,人為什麼會死?”每位父母都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課


王小騫說:


死亡是什麼?人們一直在試圖探索和定義。


怎麼跟孩子去講死亡,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太難了,因為他們同樣恐懼死亡。


可是,孩子卻會自然而然地對死亡產生好奇。


當孩子問起死亡的話題,我們該怎麼做?


“媽媽,人為什麼會死?”每位父母都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課

“多希望有人能認真告訴我,什麼是死亡”


“媽媽,人為什麼會死?”每位父母都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課


早早有一次放學回來,情緒低落地問我:


“媽媽,人都會死嗎?”


我不知道她從哪裡聽到這個詞,一時心緒複雜,但還是告訴她:


“是的,人都會死的,人死了就消失了。”


聽到我的回答,早早很緊張,她開始追問很多問題:


“媽媽,人死了去哪兒了?我們還能再見面嗎?”


孩子開始意識到死亡這件事,比一般家長想象得早很多,他們會開始追問關於死亡的問題。


教育學博士張淑美在《兒童生死教育之理念與實施》一文裡指出,

孩子到了4歲左右,就會知道死亡的存在。


如何向孩子解釋死亡,是每位父母都要面對的難題。可是,有許多家長在面對這個課題時選擇了逃避。


生命變幻無常,沒有人可以迴避死亡的到來。


當孩子還沒有準備好,就要面對死亡,很容易被恐懼情緒淹沒,活在焦慮與不安中。


曾看到一位網友留言:


大約在6歲時,她突然意識到“死亡就是永遠地離開這個世界”。

她很害怕,不知道怎麼面對,嘗試詢問父母,卻沒能得到正面的解釋。


於是,她躲在房間裡,一個人哭了很久很久。

多年以後,她才意識到,現在這個缺乏安全感的自己,是因為心裡住著一個不安的小孩。


她多麼希望,當時有人能認真告訴她什麼是死亡。


生命是一場輪迴,死亡的話題也許有些沉重,但卻是孩子成長中不可缺少的一堂課。


死亡教育的空白,可能會給孩子留下一生的創傷。


“媽媽,人為什麼會死?”每位父母都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課

沒有“死亡”概念,便會輕視生命

“媽媽,人為什麼會死?”每位父母都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課


1. 不要讓孩子把生命當作對峙的武器


前幾天,四川一名10歲男孩午飯後離家出走,家人和警方整整找了一天,卻不見蹤影。


隔天凌晨,警察終於在車底發現了男孩,可男孩卻死死抓著排氣管不肯出來。


男孩出走的理由讓人哭笑不得,他因為不想寫作業和父母發生衝突,賭氣之下選擇了離家出走。


“媽媽,人為什麼會死?”每位父母都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課


男孩一個人趴在車底長達十幾個小時,萬一車子啟動,或者遇上其他意外,都會造成男孩和家人無法承擔的後果。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孩子把生命當作對峙的武器,動輒離家出走,甚至威脅自殺的事例屢見不鮮。


孩子們知道這招有著巨大的殺傷力,卻不知道贏得戰爭的背後,是自己對生命的輕視和價值的錯位。


2. 沒有“死亡”概念,便會輕視生命


還記得那個在民航醫院把醫生殺了的病人家屬孫某,現已被判處死刑,在醫院裡鬧事兒時,他曾說過一句話:

“我們不接受死亡。”


他為什麼不接受死亡?因為他太恐懼死亡,對死亡沒有概念,才會選擇傷害另一個無辜的生命。


生命不是威脅他人的手段,放棄生命更不是逃避現實的捷徑。


缺乏死亡教育的孩子,一旦遇到挫折,就很容易放棄生命,他們對生命沒有敬畏感,更不懂死亡真正的含義。


教給孩子什麼是死亡,才會讓孩子懂得生命的可貴,理解生活的意義。


“媽媽,人為什麼會死?”每位父母都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課

跟孩子談論死亡,要把握這3個原則

“媽媽,人為什麼會死?”每位父母都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課


面對孩子關於死亡的問題,既然無法迴避,我們又該怎麼回答呢?應該如實告訴孩子,還是編造一個善意的謊言?


和孩子談論生死的話題時,可以參考下面幾個原則。


01

我們永生於彼此的心裡


溫和地告訴孩子死亡的真相。


比如我們可以這樣告訴孩子:人這輩子一共有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你的心臟停止跳動,從生物的角度來說,你死了。


第二次是在葬禮上,認識你的人都來祭奠,你在社會上的地位就死了。


第三次是在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死後,那你就真的死了。這被稱為終極死亡。從此不會有人知道,你來過這個世界。


但是在講第三次死亡的時候,“永久消失”這樣的概念可能會造成孩子的恐懼和擔憂,我們可以用比較溫和的方式對孩子解釋死亡。


我們可以這樣告訴孩子:只要有人記得,那個人就不能算“死”了。事實上也是如此。


因此,面對早早地追問時,思考之後,我對她說:“我們彼此永生於彼此的心裡。


在談論生死這個話題的時候,家長不要否認死亡的存在,同時留給孩子希望和安全,要好過黑色的恐懼。


02

用適當的方式告訴孩子真相


兒童心理學家Nagy研究發現:


孩子對死亡的認識會分為3個階段。面對不同年齡的孩子,回答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4歲以下的孩子,他們很難理解死亡的概念,可以用比喻的方法來解釋“死亡”。


比如:寶寶的玩具車很舊,壞掉後再也修不好了,讓孩子有個初步的認識。


學齡期的孩子,開始懂得死亡是生命的終結,但是他們意識不到死亡是普遍的存在。


此時,讓孩子相信死亡是離他和家人都很遙遠的事情,讓孩子既懂得生命的自然規律,又不會在日常生活中感到焦慮不安,則更為重要。


03

接納孩子的悲傷和恐懼


當孩子得知死亡代表永遠消失,他最愛的親人某天會離去的時候,他一定很難接受這個現實,產生極大的悲傷情緒。


作為父母,千萬不要戲謔地看待孩子的一顆童心,也不要簡單地安慰孩子:“我們不會離開你。”


孩子需要了解真相,但也需要釋放悲傷,陪著孩子消化他的情緒,就是給孩子最大的安慰。


“媽媽,人為什麼會死?”每位父母都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課

死亡教育,是為了讓孩子更用力地活


“媽媽,人為什麼會死?”每位父母都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課


面對死亡這個沉重的話題,韓國綜藝節目《超人回來了》中,嘉賓爸爸都慶完給出了教科書般的回答。


都慶完和祖父母感情很深,祖父母過世後,他常常去墓園祭拜。這一次,他要帶著兩個孩子一起去。


出發前,他帶著孩子買了康乃馨和爺爺生前最愛的燒酒。一路上,都慶完都在為孩子們介紹祭奠的禮儀和風俗。


兒子延宇在爸爸的引導下,完成祭拜後,猶豫地問爸爸:“我們一家四口不能永遠在一起嗎?”


都慶完看著孩子面帶悲傷的臉,坦誠地解釋道:


  • “人是不能永遠活著的,人會因為各種理由,可能會生病,可能會發生事故,總有一天會到天堂去。但那不是悲傷的事,活著的時候用力去愛,和爸爸一起吃飯,和媽媽一起洗澡,那樣活著就可以了。”


“媽媽,人為什麼會死?”每位父母都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課


都慶完輕輕擁抱著延宇,告訴他,那並不悲傷,只要到這裡(墓碑前),依然可以見面。


死亡教育,不是為了讓孩子體會到死亡的殘酷,而是讓孩子理解生命的終點後,懂得生命的意義。


死亡教育,也是愛的教育。


孩子會懂得,只要認真地活,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死亡就不再是悲傷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