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旋律》丨读王鼎钧先生的自选集,看文字里的中国

文|十里荷塘秋水长

“今日乡愁已成珍藏的古玩,无事静坐,取出来摩挲一番。乡愁是我们成长的年轮,陷入层层包裹。乡愁是我们的奢侈品,不是必需品。乡愁无可骄傲,也绝非耻辱。乡愁是珍贵的感情,需要尊重,不受欺弄。流亡者懂得割舍,凡是不能保有的,都是你不需要的。乡愁迟早退出生活,进入苍茫的历史兴亡。”(王鼎钧)


《江河旋律》丨读王鼎钧先生的自选集,看文字里的中国


王鼎钧先生

王鼎钧先生的文章若想评价,落笔之前需要鼓足勇气,毕竟以鼎公的文笔来说,不是我辈能及一二的,尤其是他的创作生涯长达大半个世纪,对各种文体的驾驭手到擒来、驾轻就熟,长期出入于散文、小说和戏剧之间,著作近40种,王鼎钧先生也因在文字上的造诣深得各界尊重,被尊称为鼎公,被誉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崛起的脊梁”,他的“人生三书”在台湾总发行量就超过了60万册。

前阵子买了先生的多本文集,在研读之余感受着鼎公字里行间对于祖国乡土的怀念和对青年的寄望。

《江河旋律》丨读王鼎钧先生的自选集,看文字里的中国


鼎公曾经在一次访谈中说自己老年依然笔耕不辍是在用自己的文字为历史做个见证,还开玩笑地说相比较齐邦媛先生的文字,自己的文字更“俗”,更接烟火气一些,在我看来,先生说的烟火气,准确地说应该是用他笔下的文字在文学、历史和青年们之间架设了一道长天大桥,抒写着自己对于故国深情的同时不忘教诲年青一代及早设定自己人生的大方向方是正理。

《江河旋律》是先生的一本自选集,由人民文学社出版,内文辑录分为“美文”、“变体”和“杂文”三部分选录。书的扉页上有先生简短的文字做的总括:

大江东去,淘尽多少锦心绣口,我临江打捞,这些,希望能为您留下。


《江河旋律》丨读王鼎钧先生的自选集,看文字里的中国


01

乡愁与个人而言是带有美学的思乡情绪,因人而异,“昨日今我一瞬间”

喜欢看王鼎钧先生的文字的读者,自然能够了解先生笔下文章的洋洋洒洒、雷霆万钧,那一篇篇小小篇幅的文字里,先生能够做到的是将横平竖直的方块汉字重新排兵布阵,用自己的一腔正气和华彩篇章汇聚成对故乡的再回首,“人散落,泪散落,歌声散落,我——仔细收拾,如同向夜光杯中仔细斟满葡萄美酒。”

《江河旋律》丨读王鼎钧先生的自选集,看文字里的中国


这样的字字珠玑,读来竟有令人惶恐不安的美好。

当然了解了先生的经历,会明白这需要怎样的积淀和沉浸,经历半个多世纪的漂泊,将所有的过往的情绪与故乡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刻一一对接,这是先生笔下感人至深的乡愁时分,先生自己说乡愁应该带有美学的价值。

王鼎钧曾用名方以直,山东临沂市兰陵县兰陵镇人,1925年生,抗战末期弃学从军,曾在报社任副刊主编,也当过教师。14岁开始写诗,16岁写成《品红豆诗人的诗》,1949年到台湾,曾担任多家报社副刊的主编,51岁时移居美国,1979年应聘到了美国的大学任教,一直在纽约居住。

鼎公的文字在读的时刻,会令人分外神往,那些文字汇集在一起,起码是令我拍案叫绝,比如这段文字的跳脱与挥洒自如:

现在呢,我想高楼不在远方,它就是故乡。我一旦回到故乡,会恍然觉得当年从楼顶上跳下来,落地变成了老翁。真快,真简单,真干净!种种成长的痛苦,萎缩的痛苦,种种期许种种幻灭,生命中那些长跑长考长歌长年煎熬长夜痛哭,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发生,“昨日今我一瞬间”,间不容庸人自扰。(语出自《左心房漩涡》中《脚印》一文)

谁人不曾思念故乡?谁人不曾受到来自生活的煎熬?区别在于,庸俗如我辈,大概率会摔摔打打慨叹命运对于自己的苛刻和不公,却做不到鼎公文字里的四两拨千斤。这大概就是聪慧和鲁钝之间的差异吧。我有些羞愧,自不待言。

02

圣人法天,盗有道,道亦有盗,“无德必亡,唯德必危”

《江河旋律》丨读王鼎钧先生的自选集,看文字里的中国


先生说“文心互通”,深以为然。王鼎钧先生的文字里,我们常常得见人生的大智慧。或许这是人生的经历带来的沧海桑田经历过后的怡然自得,也或许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老先生的人生历程中的一种别样的总结。

人生是有辩证法的存在。《四个国王》一文里,写一个圣者来研究一个国家为什么会灭亡,请教了一个年纪最大阅历最多的老者,老者沉默良久后说:“亡国的原因是:国君用人只肯任用道德君子。”圣者和弟子们都愕然,再良久之后,老者慢吞吞地说:“好人没办法对付坏人。”

噗!鼎公好生幽默,用这样的小段子来讲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讲道德、权术与政治之间的差别,一字千钧也是有的,见多了论述道德和人生不平际遇的文章后,再看这样的小小的篇幅的透着人生智慧的文章,你说我们读者焉能不爱?

《江河旋律》丨读王鼎钧先生的自选集,看文字里的中国


王鼎钧说自己的一生受两个人影响最大,幼年受沈从文作品影响,立志写作;后来受夏丏尊影响,立志帮助文学青年。

王鼎钧不断突破自己,随着时间的累积其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越来越圆融通顺。出版的《葡萄熟了》评曰:“鼎公”散文技巧圆熟,境界圆融,态度圆通,风格圆润,信手拈来、浑然天成,不带矫揉造作。他的散文呈现“涝水尽而寒潭清”和“繁华落尽见真淳”的景观,行云流水,若不经意,而刻意经营者不能到。

读了他《江河旋律》的自选集,忍不住入手了几乎鼎公的全套文集,从文字的功力来看,鼎公驾驭文字的能力令人称奇,更加上淡然从容的人生态度,想来阅读中的受益匪浅也是当然的。在阅读这样的好文字的时刻,我们会受到点拨,人生的意义在于你会面对各种的挑战和考验,如若不然,人生将全无意义,这些挑战和考验会帮助我们厘清自己前行的道路方向,也值得我们去拼上一拼。

03

终有一天,乘风归去,琼楼玉宇,别是一番温暖

鼎公今年已经95岁了,在这样的一个举重若轻的年纪里,回望人生走过的路途,发出对家和故乡的感悟,都是人生必然的时刻:“在亚当的时代,天堂是家;在我们的时代,家是天堂。”

鼎公的这本自选集最后一部分是“杂文选”,内容上确实很杂,多是自己某一时刻的感悟以及对于所阅读书籍的评价,很多点滴也带有一贯的幽默,比如有一文中说自己曾问华人学生家长会会长如何使孩子不致学坏,她说“唯一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学好”。鼎公说:“希望她的这句话也能流传广远。”也是令人忍俊不禁,挺可爱的老先生,到了人生的某个圆融时节,这样的举重若轻的时刻在文中常会如泉涌一般,随处得见。

《江河旋律》丨读王鼎钧先生的自选集,看文字里的中国

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于少年和青年颇为重要

王鼎钧以他的生命历程创造了一种可能性,纵然生命的年轮里,有太多时代的辙痕,在他作品中,却能将根须吸收的人生经验加以升华,复能在文路上日益精进,无论是理性的哲思,或是抒情的时代刻划,都给人宽厚的温暖、清明的指引、心灵的飨宴,仿佛那浓浓的树荫。(蔡倩茹《王鼎钧论》)

文集《江河旋律》中有篇文章《杀人无用论》中提到有些人倒行逆施的同时偏偏要给自己包装成因为受了太多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后的愤然而起,比如有的留学生学业受阻非要说成是导师和同学的过错,最后采用极端方式离世前将老师和同学报复性杀害。在说到这样的事例时,谈到对“爱”和“杀”的处理方式上的看法,里面提到对于仇敌要“爱”:割肉饲虎。

“为什么要爱他?为什么要爱他?简直违反人性嘛!”

《江河旋律》丨读王鼎钧先生的自选集,看文字里的中国

言为心声啊,鼎公的话于我而言是心有戚戚然,爱的能力是需要在社会中培养的,要推行的,但是一味扩大所谓的“爱”的教育力量,是不是在很多时候也不得其法而入呢?

从这样的文中的例文段落可以看出鼎公一生淡泊名利,穷毕生之力于“写出全人类的问题”,创作风格多变,题材丰富,堪称一代散文大家。

接下来我要把入手的鼎公的文集集中注意力慢慢读完,对这样美好的文字致以发自内心的敬意。

-END-

我是“十里荷塘秋水长”,用文字记录和感受美好生活。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