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與銅錢並行:探究清朝貨幣政策,局勢決定銀根頭寸

白銀與銅錢並行:探究清朝貨幣政策,局勢決定銀根頭寸

後金時期,就以白銀為貨幣,入關以後,奉行白銀與銅錢並行的政策,但重銀輕錢,以銀為本,以錢為末,大數用銀,小數用錢。政府的開支一般也都用白銀,如官吏的薪俸、軍餉、政府採購等。

在白銀作為貨幣流通後,質量與重量就成為決定其價值的基礎,並最終在清代形成了以色、平、兌為核心的極其複雜的銀兩使用制度。

色,即成色,指白銀的含銀量,即純度。事實上,早在白銀作為貨幣使用的初期,這個問題已被注意。王莽的白銀貨幣就規定,朱提銀八兩值錢一千五百八十枚,其他地方所產白銀八兩隻值一千錢,顯然是因其純度有差異。

白銀與銅錢並行:探究清朝貨幣政策,局勢決定銀根頭寸

據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戌集“寶貨辨疑”載,宋時對白銀成色的描述有十餘種,包括:

“金漆花銀(一百分足)、濃調花観(九十九分九釐)、茶花銀(九十九分八釐)、大胡花観(九十九分七釐)薄花銀(九十九分六釐)、薄花細滲(九十九分五釐)紙灰花銀九十九分四釐)、細滲銀九十九分三釐)滲銀九十九分一釐)、斷滲銀九十八分五釐)、無滲銀(九十七分五釐)。”

明代對白銀成色的描述,成色高的有紋銀、雪花銀、金花銀、足紋、松紋等名稱;成色低的有搖絲、水絲、畫絲、吹絲、吸絲等名稱。

白銀與銅錢並行:探究清朝貨幣政策,局勢決定銀根頭寸

清代有關白銀成色的名稱多沿用明代,但內容更多更復雜。宋代以來有關白銀成色的名稱,均對應有實物白銀。如宋代“金漆花銀”,即指含銀100%的白銀,明代的“足紋”指含銀量98%左右的白銀。

從明代開始,“紋銀”一詞出現,是指含銀量為98%的實銀,併成為一種通行的標準銀。到清代,“紋銀”演變成一種虛銀,並不特指某類實銀,而是一種虛擬的白銀標準值,這個虛擬值為93.5374%。清代所有的白銀交易,均以此為標準來核算白銀的價值。

簡單地講,比如一錠白銀,其成色為98%、那麼,98÷93.5374%≈104.77%,如果這一錠白銀為10兩重,在實際使用中就按紋銀10.477兩計值;如果這一錐白銀為50兩重,在實際使用中要按紋銀52.385兩計值。

白銀與銅錢並行:探究清朝貨幣政策,局勢決定銀根頭寸

相反,如果一錠10兩重的白銀,其成色為93%,那麼93÷93.5374%99.4255%,即這錠白銀在實際交易中按紋銀9.9426兩計值。

交易的過程,是以紋銀之值計算,而以實銀具體支付平,指平碼,即衡器與砝碼,也即衡制。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和乾隆七年(1742)曾兩次統一度量衡,形成了“庫平”這一衡制,庫平兩約合今37.3克。但各地的衡器缺乏統一的校正,並不能做到精準如一。

這些差異儘管只在毫釐之間,對於日常交易中的普通物品如米糧之類沒有影響,完全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對於白銀這種貴金屬,錙積銖累,就是一筆不小的財富,於是各地都形成了自己的平碼制度。

白銀與銅錢並行:探究清朝貨幣政策,局勢決定銀根頭寸

例如:北京庫平一兩約合今37.49克,而湖北漢口估平一兩合今約35.98克,湖南衡州平一兩約合今36.56克,江蘇蘇州漕平一兩合今36.63克等。

一錠標稱庫平10兩的白銀,在不同的地區,實際重量被精確到毫釐之間後,重量和價值都是不同的。

兌、即兌換,指白銀在實際成色與虛銀標準之間、不同平碼之間的價值換算。由於白銀成色的認定,各地平碼標準的差異,同一錠白銀在不同的地區,會產生不同的價值,因而在使用過程中是非常複雜的。

清代黃金與白銀的比價,清初時沿用明末的比價,為1:10左右,至乾隆中期以後,逐漸漲到1:20左右,以後基本維持在這個水平。

白銀與銅錢並行:探究清朝貨幣政策,局勢決定銀根頭寸

清代銀錢的比價,前期一兩換八百至一千二百枚銅錢,道光以後在一千五百至一千八百枚之間,其中咸豐朝較高,白銀一兩可兌兩千至三千枚。

清朝銀價呈上升趨勢,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其一白銀的大量外流。明末清初,是世界白銀向中國流入的格局,現固了中國白銀貨幣化的成果,並緩解了明清之際中國的銀荒問題。清代嘉慶以後隨著鴉片的大量輸入,呈現出中國白銀向外流出的格局。道光時期,毎年流出的白銀據估計至少有數千萬兩之巨,再一次引起中國的銀荒,導致白銀價格的上漲。

白銀與銅錢並行:探究清朝貨幣政策,局勢決定銀根頭寸

其二,白銀內需的擴大,也使其供不應求,價格也就不斷攀升。咸豐朝白銀價格的畸高,當然與此時的政治、經濟形勢有關。

清代白銀,依然是一種稱量貨幣,其總名為錠而形制多變,是中國歷史上白銀貨幣形態最為複雜的時期。從大類上,可以分為元寶形、圓形、方形、橢圓形、長方形等。地方特徵非常明顯,各地都有其代表性的器形,種類極為繁雜。

元寶形:清代前期沿用明代後期的形態,雍正以後,元寶兩側的束腰越來越不明顯,以至最後消失,兩端邊緣凸起越來越高。元寶形銀錠是清代流行最廣的銀錠形態,絕大多數省份都有鑄造。

白銀與銅錢並行:探究清朝貨幣政策,局勢決定銀根頭寸

圓形銀錠:平面圓形,底面圓弧形,正面有的平,有的內四,一般鑄有銘文。貴州地區還有一種邊緣凸起,扭曲呈花邊狀,俗稱“茶花銀”,是除元寶形外流行區域最廣的銀錠形態。重量一般在五兩左右。

方形銀錠:平面為方形,正面鑄有各種銘文,主要鑄於甘肅、江西、雲南、貴州等省一般重五兩至十兩,也有重五十兩者,

栯圓形銀錠:正面橢圓形,兩側微束腰,正面鑄銘文,主要鑄於西北地區,重量一般在五兩以下。

白銀與銅錢並行:探究清朝貨幣政策,局勢決定銀根頭寸

長方形銀錠:可分為兩類,一類略呈長方形,兩側微束腰,正面較平,底面呈弧形;鑄有銘文,重十兩左右,主要鑄行於兩廣雲貴地區。

類長方形,直腰或束腰,因其正面鑄豎槽,使錐面似牌坊而被稱為“牌坊銀”鑄行於雲南地區,重約五兩左右。

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境外白銀流入的同時,外國銀圓也大量湧人。明末,福建、廣東沿海一帶已經有外國銀圓的流通。入清以後逐漸向內地滲透,至嘉慶時,擴大至江浙一帶,到鴉片戰爭以後,外國銀圓的流通已深入內地。

白銀與銅錢並行:探究清朝貨幣政策,局勢決定銀根頭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