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与铜钱并行:探究清朝货币政策,局势决定银根头寸

白银与铜钱并行:探究清朝货币政策,局势决定银根头寸

后金时期,就以白银为货币,入关以后,奉行白银与铜钱并行的政策,但重银轻钱,以银为本,以钱为末,大数用银,小数用钱。政府的开支一般也都用白银,如官吏的薪俸、军饷、政府采购等。

在白银作为货币流通后,质量与重量就成为决定其价值的基础,并最终在清代形成了以色、平、兑为核心的极其复杂的银两使用制度。

色,即成色,指白银的含银量,即纯度。事实上,早在白银作为货币使用的初期,这个问题已被注意。王莽的白银货币就规定,朱提银八两值钱一千五百八十枚,其他地方所产白银八两只值一千钱,显然是因其纯度有差异。

白银与铜钱并行:探究清朝货币政策,局势决定银根头寸

据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戌集“宝货辨疑”载,宋时对白银成色的描述有十余种,包括:

“金漆花银(一百分足)、浓调花観(九十九分九厘)、茶花银(九十九分八厘)、大胡花観(九十九分七厘)薄花银(九十九分六厘)、薄花细渗(九十九分五厘)纸灰花银九十九分四厘)、细渗银九十九分三厘)滲银九十九分一厘)、断渗银九十八分五厘)、无渗银(九十七分五厘)。”

明代对白银成色的描述,成色高的有纹银、雪花银、金花银、足纹、松纹等名称;成色低的有摇丝、水丝、画丝、吹丝、吸丝等名称。

白银与铜钱并行:探究清朝货币政策,局势决定银根头寸

清代有关白银成色的名称多沿用明代,但内容更多更复杂。宋代以来有关白银成色的名称,均对应有实物白银。如宋代“金漆花银”,即指含银100%的白银,明代的“足纹”指含银量98%左右的白银。

从明代开始,“纹银”一词出现,是指含银量为98%的实银,并成为一种通行的标准银。到清代,“纹银”演变成一种虚银,并不特指某类实银,而是一种虚拟的白银标准值,这个虚拟值为93.5374%。清代所有的白银交易,均以此为标准来核算白银的价值。

简单地讲,比如一锭白银,其成色为98%、那么,98÷93.5374%≈104.77%,如果这一锭白银为10两重,在实际使用中就按纹银10.477两计值;如果这一锥白银为50两重,在实际使用中要按纹银52.385两计值。

白银与铜钱并行:探究清朝货币政策,局势决定银根头寸

相反,如果一锭10两重的白银,其成色为93%,那么93÷93.5374%99.4255%,即这锭白银在实际交易中按纹银9.9426两计值。

交易的过程,是以纹银之值计算,而以实银具体支付平,指平码,即衡器与砝码,也即衡制。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和乾隆七年(1742)曾两次统一度量衡,形成了“库平”这一衡制,库平两约合今37.3克。但各地的衡器缺乏统一的校正,并不能做到精准如一。

这些差异尽管只在毫厘之间,对于日常交易中的普通物品如米粮之类没有影响,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对于白银这种贵金属,锱积铢累,就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于是各地都形成了自己的平码制度。

白银与铜钱并行:探究清朝货币政策,局势决定银根头寸

例如:北京库平一两约合今37.49克,而湖北汉口估平一两合今约35.98克,湖南衡州平一两约合今36.56克,江苏苏州漕平一两合今36.63克等。

一锭标称库平10两的白银,在不同的地区,实际重量被精确到毫厘之间后,重量和价值都是不同的。

兑、即兑换,指白银在实际成色与虚银标准之间、不同平码之间的价值换算。由于白银成色的认定,各地平码标准的差异,同一锭白银在不同的地区,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因而在使用过程中是非常复杂的。

清代黄金与白银的比价,清初时沿用明末的比价,为1:10左右,至乾隆中期以后,逐渐涨到1:20左右,以后基本维持在这个水平。

白银与铜钱并行:探究清朝货币政策,局势决定银根头寸

清代银钱的比价,前期一两换八百至一千二百枚铜钱,道光以后在一千五百至一千八百枚之间,其中咸丰朝较高,白银一两可兑两千至三千枚。

清朝银价呈上升趋势,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其一白银的大量外流。明末清初,是世界白银向中国流入的格局,现固了中国白银货币化的成果,并缓解了明清之际中国的银荒问题。清代嘉庆以后随着鸦片的大量输入,呈现出中国白银向外流出的格局。道光时期,毎年流出的白银据估计至少有数千万两之巨,再一次引起中国的银荒,导致白银价格的上涨。

白银与铜钱并行:探究清朝货币政策,局势决定银根头寸

其二,白银内需的扩大,也使其供不应求,价格也就不断攀升。咸丰朝白银价格的畸高,当然与此时的政治、经济形势有关。

清代白银,依然是一种称量货币,其总名为锭而形制多变,是中国历史上白银货币形态最为复杂的时期。从大类上,可以分为元宝形、圆形、方形、椭圆形、长方形等。地方特征非常明显,各地都有其代表性的器形,种类极为繁杂。

元宝形:清代前期沿用明代后期的形态,雍正以后,元宝两侧的束腰越来越不明显,以至最后消失,两端边缘凸起越来越高。元宝形银锭是清代流行最广的银锭形态,绝大多数省份都有铸造。

白银与铜钱并行:探究清朝货币政策,局势决定银根头寸

圆形银锭:平面圆形,底面圆弧形,正面有的平,有的内四,一般铸有铭文。贵州地区还有一种边缘凸起,扭曲呈花边状,俗称“茶花银”,是除元宝形外流行区域最广的银锭形态。重量一般在五两左右。

方形银锭:平面为方形,正面铸有各种铭文,主要铸于甘肃、江西、云南、贵州等省一般重五两至十两,也有重五十两者,

栯圆形银锭:正面椭圆形,两侧微束腰,正面铸铭文,主要铸于西北地区,重量一般在五两以下。

白银与铜钱并行:探究清朝货币政策,局势决定银根头寸

长方形银锭:可分为两类,一类略呈长方形,两侧微束腰,正面较平,底面呈弧形;铸有铭文,重十两左右,主要铸行于两广云贵地区。

类长方形,直腰或束腰,因其正面铸竖槽,使锥面似牌坊而被称为“牌坊银”铸行于云南地区,重约五两左右。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境外白银流入的同时,外国银圆也大量涌人。明末,福建、广东沿海一带已经有外国银圆的流通。入清以后逐渐向内地渗透,至嘉庆时,扩大至江浙一带,到鸦片战争以后,外国银圆的流通已深入内地。

白银与铜钱并行:探究清朝货币政策,局势决定银根头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