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像個智障似的“管理”孩子情緒,你管不了

孩子有了情緒,很多人的第一本能反應是——

“給孩子講道理”。

好吧,有的父母學過心理學,說了:

“不對,不要講道理,要給孩子的情緒命名。”

比如,“你這樣叫憤怒”、

“你這樣叫害羞”。

嗯,道理沒錯,但我越來越發覺 “命名”的侷限

或者說,是“語言”的侷限。

我們乾巴巴的、有限的語言,

描述不了孩子心靈複雜瞬變的情緒。

孩子的情緒這麼豐富,

怎能用曲曲一兩個名詞概括呢?

有一位心理學家說得特別逗:

“你以為你是想教孩子識別情緒,

可是孩子的內在是汪洋大海。

你就宛如一個智障,

想告訴孩子,這一滴水就是你的內在。”

話雖糙了點,但也犀利的很有道理。


我特別喜歡心理學家的這個比喻——

孩子的內在情緒宛如大海。

於是我現在很少給毛豆的情緒命名。

當你面對大海,你想做什麼呢?

你只想閉上眼睛,

靜靜感受海的存在、起伏、搖擺、退潮。

我發現這樣靜靜的和孩子呆上一會兒,

反而能讓他情緒穩下來。

除了感受,我們還會畫畫。

當語言已經詞窮、無力時,畫面更有表現力。

孩子會在紙上畫下自己的內心。

我就遇見了一本特別厲害的、

能把孩子的情緒形象畫出來的繪本

這就是法國著名童書作家凱瑟琳·格里夫的《我撒謊了》。

這一套書的副標題都是“兒童心理自助童話書”,

我覺得非常精準。

不要像個智障似的“管理”孩子情緒,你管不了

讓我們慢慢講這個故事。

故事的第一幅圖是媽媽在廚房前忙碌。

大塊彩色的地板、棕色的桌子,淺黃色的櫥臺,

藍色紅色的椅子,這風格很法國了,

展現的是一個溫馨有愛的家庭。

不要像個智障似的“管理”孩子情緒,你管不了

接下來,主人公小女孩喃喃自語:

“謊話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不要像個智障似的“管理”孩子情緒,你管不了

原來,在和爸爸媽媽與弟弟吃飯時,

小女孩無意說了一個謊話。

“我打了個磕巴,它突然就冒了出來。”

不要像個智障似的“管理”孩子情緒,你管不了

來,停一下。

如果你發現孩子說謊,會怎麼幫孩子管理情緒?

你會告訴他

“孩子,這叫說謊,你心理會不安?”

太沒技術含量了!

法國人當然不會這麼拙劣的畫繪本、講故事。

當孩子犯了錯誤,

尤其是心重、敏感的那些孩子,

會把心事一直藏在內心。

情緒就這樣一直髮酵,像惡性細胞一樣增長,

直到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

孩子可以表達嗎?他表達不好。

但是沉甸甸的壓力是任何孩子都能感知得到的。

於是,作者就用一個紅點代表孩子的心事,

講出孩子揹負的壓力。

看,下一幅圖畫中,出現了一個紅點

就是這個紅點,讓孩子抽象的情緒變形象

看,畫面背景仍是溫馨的家庭生活,

但是那個紅點醒目的出現在小女孩身後的牆上。

不要像個智障似的“管理”孩子情緒,你管不了

雖小,但是如同孩子柔軟的心上一顆小砂石,

不停的磨著孩子的內心。

你看作者多麼會畫,

就把這顆小紅點端端正正的放在孩子身後。

揮之不去,如影隨形。趕不走,抹不掉。

不要像個智障似的“管理”孩子情緒,你管不了

打出這幾個字,還不如作者直接畫畫更直觀。

這就是平面展示的力量。

觀者都知道,小女孩傷心了。

接下來,紅點大了一些,

小女孩因為撒謊而帶來的愧疚不安進一步發酵。

紅點像陰影一般跟到了小女孩的臥室中。

不要像個智障似的“管理”孩子情緒,你管不了

這本書裡沒有對話,

自始至終都是小女孩的內心獨白。

小女孩喃喃自語:

“那天晚上,我回到自己的房間,

發現它早就在那裡靜靜地等著我了,

雖然我已經把它拋在腦後了。”

不要像個智障似的“管理”孩子情緒,你管不了

第二天,紅點變得更大了!

它像一盞燈籠,懸掛在小女孩房間上空。

不要像個智障似的“管理”孩子情緒,你管不了

當然,我們知道,這是比喻,

沉甸甸的情緒其實壓在小女孩心裡。

“第二天早上,我都不需要睜開眼睛,

就知道它還在那裡。

我嘴裡唸叨著,走開!走開!走開!”

但是,紅點又一次回來了,

還像魔鬼一樣變得更大了。

這裡,作者用了一整頁表現一個壓迫性的紅點。

不要像個智障似的“管理”孩子情緒,你管不了

現在,即使小女孩在刷牙洗臉,

紅點都像影子一樣跟著她,

還佔據了她面前的所有鏡子。

不要像個智障似的“管理”孩子情緒,你管不了

小女孩試著努力不去看它,

但不管她看還是不看,

紅點都像一個大氣球一樣鑽出來。

而且,可怕的是,紅點越來越多,

現在滿床都是!

不要像個智障似的“管理”孩子情緒,你管不了

現在小女孩神情疲憊,站在窗邊捂緊雙眼了。

不要像個智障似的“管理”孩子情緒,你管不了

即使在人來人往的街角,

它也像幽靈一樣跟著小女孩。

不要像個智障似的“管理”孩子情緒,你管不了

現在,紅點已經變得巨大無比了,

它開始影響孩子的日常生活。

表面上看,是紅點跑到了老師身上,

但其實,是孩子心上的負擔使她無法集中精力。

這麼畫,比直著說,更有表現力。

不要像個智障似的“管理”孩子情緒,你管不了

紅點越變越大,在放學路上也不放過小女孩。

不要像個智障似的“管理”孩子情緒,你管不了

現在,紅點彷彿高懸的日月,

牢牢壓迫在小女孩的頭上。

大大的紅點,小小俯身的小女孩,

暗示著小女孩心中萬鈞重的情緒,

已經快把她壓垮了。

不要像個智障似的“管理”孩子情緒,你管不了

下頁是一片暗糟糟烏吞吞的棕色,

象徵小女孩的夢境。

在這片棕色中,有一個圓點陰魂不散。

小女孩的內心獨白是:

我夢見它出現在高高的山頂上,

我用力把它從山頂推到了黑乎乎的水底。

可是夢醒之後,

我到底該拿它怎麼辦呢?

不要像個智障似的“管理”孩子情緒,你管不了

可憐的小女孩處境更糟糕了!

翻開下一頁,

大大的紅點肆意蔓延房間各處,

每一個都比小女孩還要大了。

只剩下小小的女孩,

縮在畫面角落浴缸的一角。

一個大,一個小,

一個佔主導,一個去角落,

一個明豔,一個暗淡,

作者就是這樣通過對比

暗示小女孩無法排解、越來越壓抑的情緒。


不要像個智障似的“管理”孩子情緒,你管不了

畫面一角,小女孩神情茫然了。

不要像個智障似的“管理”孩子情緒,你管不了

無法說出來的情緒,小女孩無法消化。

現在,整個房間都是!觸目可及全是!

太可怕了!

作者就是這樣表現小女孩的情緒之差的。

小女孩惦念的是:

“是不是隻要我說過一次慌,

大家就不會再愛我了?”

不要像個智障似的“管理”孩子情緒,你管不了

我把畫面擴大,

請看,作者沒有錯過這個細節——

紅點已經爬上了孩子的衣服,

孩子的念頭被情緒佔據,

她在呼號!

不要像個智障似的“管理”孩子情緒,你管不了

呀,不愧是法國人。

連講壞情緒也是美的。

緊接下來的跨頁,

是小女孩無法從情緒中掙脫的樣子。

可是,畫面還是好看、唯美、乾淨的,

紅點雖有壓迫感,但仍有秩序

正面的、側面的,形成一個漩渦,小女孩在漩渦中心眼。

這點細節繪者都注意到了。

還是美的,是不是?

不要像個智障似的“管理”孩子情緒,你管不了

怎樣把孩子從情緒中解救出來?

是愛。

父母發現孩子不對勁,

這時候紅點已經撐破了小女孩的腦袋。

於是關心的問孩子:“寶貝,你怎麼了?”

不要像個智障似的“管理”孩子情緒,你管不了

小女孩這時候才發現:

“原來只有我自己看得到紅點,

爸媽一直不知道我在撒謊!”

於是她決定:“既然沒有人戳穿我,

我就只能自己去戳穿了。”

小女孩拿著針,扎破氣球。

不要像個智障似的“管理”孩子情緒,你管不了

於是,接下來,小女孩親眼見證了情緒的紓解。

“紅點甚至沒來得及發出一聲‘噗’,

就消失不見了。”

不要像個智障似的“管理”孩子情緒,你管不了

看到這裡我才明白,

作者為什麼要用紅點比作壞情緒了。

原來,撒謊帶來的內疚感,就如紅氣球一樣,

一旦誠實面對,就消失了呀!

紅氣球消融那一剎那,所有的壓力都沒有了,

凡是看到這的人,都痛痛快快的出了口長氣。

情緒的產生——發酵——擴大——消解,

就被作者有趣的繪畫給說的明明白白。

於是,我們可以真切、無需隔靴搔癢地,

看到孩子的情緒

一個好的簡潔的故事,

一幅富有表現力的畫,

勝過給孩子千百次情緒管理。

結尾,作者沒有拖泥帶水的繼續說教,

孩子一臉輕鬆的樣子,已經說明了一切。

不要像個智障似的“管理”孩子情緒,你管不了

這本書的作者是凱瑟琳·格里夫,

繪者是弗雷德裡克·伯特蘭,

曾獲得過博洛尼亞童書展最佳童書獎。

整本書都是鮮明的法國風格:

簡潔、美、秩序、輕鬆、愉悅。

在表現壞情緒時,也充滿美感。


不要像個智障似的“管理”孩子情緒,你管不了

在書的最後,還有一個彩蛋。

書的扉頁,是一排整齊的紅色圓點。


不要像個智障似的“管理”孩子情緒,你管不了

而到了書的最後一頁,圓點們變成了綠色。暗示著小女孩如釋重負。

不要像個智障似的“管理”孩子情緒,你管不了

色彩會有情緒的暗示,

紅色往往是炎熱的、熱切的,濃烈的,

而綠色是舒緩的,平和的。

相信孩子翻到時,也會會心一笑吧!

總結下:在孩子有情緒問題時,不一定要命名,

但一定要選——

你能找到最形象、最高明、最可視化的方式,

讓孩子真實“看見”自己的情緒。

畢竟,戳破壞情緒氣球那一刻的快感,我們都能感同身受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