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新基建招商證券的萬字雄文

新基建是全球需求下行下的“增量邏輯”行業,屬於新時期的逆週期刺激,不受全球需求下行的影響,具有較高的確定性。

從新基建的細分領域來看,包括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 “新基建”板塊,我們預計相關板塊將持續獲得政策支持。

核心觀點

2020年以來,隨著新冠疫情爆發,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逆週期政策再度加碼,當前時點多次提及包含5G、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在內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在於當前正處在新一輪的技術進步上行期,“科技基建”的加碼符合當前科技環境。另一方面,2020年也是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最後一年,新興產業有望實現衝刺。而當前經濟下行壓力隨著疫情的爆發而加大在這樣的環境下,加速佈局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具有緊迫性。

我們在3月8日的專題報告《“新基建”到底能帶動多大投資規模?》中測算過,悲觀/樂觀預測2020年至2025年“新基建”7大領域以及5G帶動的上下游基建新增投資合計規模為6.9萬億/10.3萬億,複合增速CAGR悲觀/樂觀預測為8.5%/16.1%,考慮到5G基礎設施投資高峰主要為2020-2022年,估算2020年至2022年複合增速CAGR悲觀/樂觀為22.5%/40.2%。

⚑ 5G:未來五年基礎設施投資規模超2萬億,將給上下游產業鏈帶來直接拉動,5G基建將是5G產業發展的排頭兵,在經濟下行壓力的背景下,5G建設節奏將加速。從產業鏈拆解來看,5G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含器件/芯片/光模塊/設備/傳輸/網絡以及電信運營等細分領域,可關注細分領域的投資機會。

⚑ 數據中心:預計從未來五年中國數據中心的新增投資規模超過1100億元,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的建設是雲計算時代的基石,萬物上雲在未來將成為現實,將給上下游產業鏈帶來直接拉動,IDC以及服務器領域公司將直接受益。

⚑ 人工智能:未來人工智能基建首先受益的領域主要在AI芯片和傳感器等基礎設施領域。

⚑ 特高壓:在當前經濟環境下,特高壓加速建設主要在於逆週期調節的需求,預計特高壓領域投資力度的持續加強。可關注特高壓各細分子領域的投資機會。

⚑ 充電樁: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在快速增長,對充電設施的需求日益增加,我國政府已經要求地方將新能源汽車補貼轉向補助充電設施,政策端扶持可能加強,行業發展可能加速。關注充電樁運營領域和裝備領域的投資機會。

⚑ 工業互聯網:從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的角度看,主要集中在網絡和平臺層,網絡層的建設主要是數據中心、網絡傳輸以及雲計算建設。就工業互聯網本身來看,未來建設將加大力度於工業互聯網平臺層PaaS的建設。

⚑ 高鐵軌交: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高鐵軌交投資規模的加大將成為託底經濟的有力手段之一。高鐵軌交加速建設下,相關企業在手訂單量進一步增加,預計未來訂單將繼續受益於新基建的加速,可關注軌交產業鏈端龍頭企業。

風險提示:政策力度不及預期,全球經濟下行超預期。

01

新基建細分領域的投資機會拆解——5G篇

2月21日中國聯通召開全國疫情期間投資建設工作推進視頻會,明確要求各省公司突出重點、加快5G建設,上半年與中國電信力爭完成47個地市、10萬基站的建設任務,預計前三季度與電信合作完成25萬站建設,比原計劃提前一個季度。2月29日,中國移動表示,2020年建設30萬個5G基站的目標不會變,今年將在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建設5G網絡。3月6日,中國移動發佈2020年5G二期無線網主設備集中採購公告,正式啟動旗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232143個基站的採購招標,拉開2020年5G大規模建設的序幕。近期,據報道,中國移動為滿足建設領先的5G網絡、打造雲戰略基礎設施以及支撐CHBN四輪發展等需要,公司2020年資本開支預算為1798億元。其中,5G相關投資計劃約1000億元。今年中國移動將積極推進5G建設,力爭2020年底5G基站規模累計達到30萬站以上,基本實現全國地市以上城區5G覆蓋。

預計2021-2023年或為我國5G建設高峰期,根據招商通信組,5G的宏基站總數約495萬座,取整預計為500萬座。參考4G的建網節奏,預計三大運營商對5G的建網進度如下表所示。


而此前中國移動表示計劃在2019年投入240億,擬建設5萬個5G基站,測算出建設一個5G基站大致需要50萬元左右,而根據韓國5G運營商公佈的數據測算,一個5G宏基站的部署成本約為35萬元至87萬元人民幣之間,取平均大致在60萬元人民幣左右,而隨著未來5G基站的大規模建設,成本降低的可能性較大,預計未來5年5G宏基站的平均建設成本為40-50萬元之間。而至2025年,國內5G的宏基站總建設數約495萬座,測算出5G基礎設施投資規模大約為2-2.5萬億之間。

從產業鏈拆解來看,5G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含器件/芯片/光模塊/設備/傳輸/網絡以及電信運營等細分領域。

▶ 主設備商

2019年光通信網絡設備領域華為、中興通訊、烽火、思科等企業佔據核心地位。細分領域來看,在全球接入網市場華為市場份額最高達36%,其次佔比較高的還有中興通訊市場份額為20%,ALU市場份額為17%、烽火市場份額為5%,思科市場份額6%。在城域網領域華為佔據23%的市場份額,全球領先;其次中興通訊全球市場份額11%,佔比相對較高的還有Nokia10%,Fujitsu7%,思科9%,Ciena15%,烽火3%。在骨幹網領域,華為依然佔據最高的市場份額,佔比達30%;其次Nokia佔比16%,Infinera佔比13%,佔比相對較高的還有中興通訊、Ciena、烽火,佔比分別為11%,13%,10%。


▶ 光器件

國內主要的光器件公司主要有光迅科技、天孚通信、新易盛、華工科技等。光迅科技主要產品有光收發模塊、光纖放大器、AWG、VMUX、WDM、VOA、OPM等;博創科技主營分路器、波分複用器,目前正向有源光模塊拓展;天孚通信主營陶瓷套管、光纖適配器、光收發組件(TOSA/ROSA);海外光器件核心廠商有Finisar,是全球最大的光器件生產商,涉及電信、數通、FTTx等多個領域,已經被已被II-VI收購;Oclaro是全球領先半導體廠商,產品涉及光通信、工業和消費電子市場被Lumentum收購,此外還有NeoPhotonics、Acacia等。


▶ 光纖光纜

我國光纖光纜核心廠商主要有亨通光電、長飛光纖、中天科技、烽火通信、通鼎互聯等企業。根據通信產業網數據顯示:2018年底中國主要光棒產業主要企業產能最高的是長飛光纖,產能為3000噸,其次亨通光電產能2300噸,中天科技產能1800噸。另外產能較高的還有杭州富通、烽火通信、法爾勝,產能分別為1500噸、1000噸、100噸。


▶ 基站天線/天線振子

基站天線核心廠商的招標模式由4G時的運營商對基站天線單獨採集,變為5G時代的將天線集成在設備商AAU中,不再單獨招標。華為(代工廠)的核心供應商有東山精密、弗蘭德、華龍通信;中心得核心供應商有摩比、通宇通訊、世嘉科技;Nokia的核心供應商有RFS、京信通信、摩比; Ericsson的核心供應商有Kathrein、通宇通訊、京信通信。

基站天線全球出貨量市場份額方面,華為佔比達32%,全球最高。其次京信佔據全球13%得份額,CommScope佔12%。佔比相對較高得還有摩比、Ace、通宇、Kathrein,佔比分別為:12%,8%,7%,7%和5%。

天線振子方面,華為的天線振子供應商包括碩貝德、信維通信、飛榮達、東創精密、兆微等,中興通訊的天線振子供應商包括碩貝德、科創新源、通達集團、南鬥星等。


▶ 其他濾波器/小基站/PCB等

濾波器行業在5G時代面臨技術升級,由4G時代的金屬腔體向陶瓷介質濾波器演進。其中,華為主推純介質波導濾波器,其他設備商前期以半介質或小型化金屬濾波器為主。華為供應商包括燦勤、東山精密、大富科技、武漢凡谷等;中興通信供應商包括世嘉科技、摩比發展(港股)等。

5G助力小基站技術升級。小基站是5G對於組網密度要求大大提升,小基站技術可有效增加網絡密度並解決5G信號室內無法覆蓋的問題,相關核心供應商包括京信通信、共進股份等。

PCB方面,5G天線對PCB的需求和要求都更加高,絕對量來看,單個宏基站的PCB價值量是4G的3倍,基站PCB核心提供商包括深南電路、滬電股份、生益科技等。

總結而言,5G基礎設施投資規模大約為2-2.5萬億之間,將給上下游產業鏈帶來直接拉動,5G基建將是5G產業發展的排頭兵,在經濟下行壓力的背景下,5G建設節奏將加速。投資建議方面,根據招商證券通信團隊的推薦,可以關注下表相關標的:


02

新基建細分領域的投資機會梳理——大數據中心篇

我們在前期的報告中測算,從2020年至2024年中國數據中心的新增投資規模超過1100億元。大數據中心產業鏈主要由四部分構成,分別為上游基礎設施、中游IDC服務、雲服務及相關解決方案提供商和下游用戶組成。

上游基礎設施主要分為硬件提供商,如IT設備領域的服務器、路由器、交換機、光模塊等,電源設備和運營商等;

中游IDC服務商分為運營商數據中心和第三方數據中心,前者如三大運營商,後者如光環新網、寶信軟件這樣的公司。

雲服務及相關解決方案提供商主要為基礎電信運營商和雲計算廠商,運營商提供互聯網帶寬資源和機房資源,雲計算通過租用或自建數據中心的方式來提供IaaS/SaaS 等雲服務。

下游最終用戶包含互聯網企業、銀行、政府機關、製造業等。


▶ IDC 產業鏈價值分析:服務器領域價值量最大

我國 2019 年 IDC 行業規模為 1600 億元,同比增長約25%,通過對IDC 產業鏈上下游進行拆分,尋找增量價值最大的投資細分領域。

IDC上游基礎設施項目主要包括土地建設及配套工程(水電、辦公等),電機組、電力用戶站,電源設備(UPS、電池等),服務器等主要項目。其中服務器項目市場規模最大,達到510億元,佔比約為33.0%;其次土地建設及配套工程(水電、辦公等)市場規模為221億元,佔比13.6%;發電機組、電力用戶站市場規模176億元,佔比10.8%。另外佔比相對較大的還有交換機、路由器等市場規模147億元,佔比9.0%;電源設備(UPS、電池等)市場規模70億元,佔比4.3%;存儲設備市場規模67億元,佔比4.1%。


總結而言,我們預計從2020年至2024年中國數據中心的新增投資規模超過1100億元,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的建設是雲計算時代的基石,萬物上雲在未來將成為現實,將給上下游產業鏈帶來直接拉動,IDC以及服務器領域公司將直接受益。投資建議方面,根據招商證券通信團隊和計算機團隊的推薦,可以關注下表相關標的:


03

新基建細分領域的投資機會拆解——人工智能篇

2019 年 9 月,科技部印發的《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工作指引》提出,推進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 到 2023 年建設 20 個左右試驗區,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我國對於人工智能產業的投入將快速提升。

從人工智能細分產業鏈來看,主要分為底層硬件和通用AI技術及平臺,其中底層硬件主要為AI芯片和視覺傳感器,通用AI技術及平臺主要為計算機視覺和雲平臺/OS/大數據服務等。


我們在前期的報告中測算,AI的快速發展以及國家對AI領域投資的提速,相關底層硬件和通用AI技術及平臺的基礎設施投資至2025年累計規模預計達2000億元左右,其中AI芯片新增投資規模預計累計增加800億元左右,機器視覺領域新增投資規模累計增加250億元左右,因AI帶來的

雲平臺/數據服務/OS新增投資規模累計增加1000億元左右。

從投資的角度看,加大對人工智能領域的基礎設施的投入主要在AI芯片、傳感器兩大領域,因此未來人工智能基建首先受益的領域主要在AI芯片和傳感器等基礎設施領域。


▶ AI芯片:巨頭角逐

近年來,各類勢力均在發力 AI 芯片,參與者包括傳統芯片設計、IT 廠商、技術公司、互聯網以及初創企業等,產品覆蓋了 CPU、GPU、FPGA、ASIC 等。在市場調研機構 Compass Intelligence 2018年發佈的 AI Chipset Index TOP24 榜單中,前十依然是歐美韓日企業,國內芯片企業如華為海思、聯發科、Imagination(2017 年被中國資本收購)、寒武紀、地平線機器人等企業進入該榜單,其中華為海思排 12 位,寒武紀排 23 位,地平線機器人排 24 位。


根據Compass Intelligence將全球AI芯片按照指數排名,前十得企業分別是英偉達、Intel、IBM、Google、Apple、AMD、ARM、高通、三星和恩智浦。


IDC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訓練AI芯片市場規模為6.3億美元,預計2020年約為98.8億美元;全球AI推斷芯片從2016年的0規模,到2020年預計增長至37億美元。


根據IDC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GPU市場規模預計為25.49億美元,同比增長率為30.5%;到2023年中國GPU市場規模預計為43.26億美元,同比增長率約為16.3%。


▶ 傳感器:智能駕駛的“眼睛”

未來人工智能最大應用領域之一是智能駕駛,智能駕駛是傳感器領域,智能駕駛的實現需要激光雷達、超聲波雷達、毫米波雷達、自動駕駛攝像頭、MEMS傳感器等相關傳感器的配合,各類型的傳感器是智能駕駛的“眼睛”。

ADAS融合多種傳感器,車道識別、交通標識識別以及後方障礙物檢測需要攝像頭、毫米波雷達連續跟蹤識別道路上車道線,交通標識、交通信號;行人及車輛檢測需要用到毫米波類達、紅外攝像頭等快速檢測車輛前方行人、車輛危險程度;車輛定位需要GPS、短波通信使車輛快速定位。ADAS的應用將大幅提升傳感器的需求。


▶ MEMS 傳感器

MEMS傳感器是在半導體制造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採用微電子和微機械加工技術製造出來的新型傳感器。MEMS傳感器廣泛應用於電子車身穩定程序(ESP)、防抱死(ABS)、電控懸掛(ECS)、胎壓監控(TPMS)等系統。其中,壓力傳感器、加速計、陀螺儀與流量傳感器是汽車中使用最多的MEMS傳感器,佔汽車MEMS系統的99%。據Fact.MR的一項新研究表示,到2027年,全球MEMS傳感器市場將以9%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達到500億美元。

HIS Automotive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前三大MEMS供應商博世、森薩塔、恩智浦合計佔據超過50%的市場份額。僅博世的市場率達到了33.62%,其次森薩塔佔據12.34%的市場,恩智浦佔據11.91%的市場。此外電裝佔比8.94%、亞德諾佔比8.51%、松下佔比7.45%、英飛凌佔比7.23%、野村佔比5.96%、德爾福佔比2.98%、意法佔比1.06%。

國內MEMS傳感器市場格局來看,華工科技獨佔鰲頭,市佔率達到37.62%;其次保隆科技、耐威科技、東風科技佔比也較高,分別為23.07%、15.00%、10.32%。蘇奧傳感(8.16%)、威爾泰(4.57%)、隆盛科技(1.07%)、威帝股份(0.07%)、蘇州固鍀(0.17%)也佔據一定的市場份額。


國內廠商目前正在積極佈局MEMS傳感器領域。從各公司官網公佈的資料來看,美泰科技全套自動化生產線實現流量傳感器產能突破30萬隻/年,壓力類傳感器突破100萬臺/年。汽車壓力和流量傳感器芯片代工和OEM累計出貨100萬片以上;美新半導體準備建設年產2.0萬片MEMS磁傳感器單元晶圓生產線,年產2.66億顆MEMS陀螺儀封裝測試生產線,年產108萬片激光雷達傳感單元封裝測試生產線項目;保隆科技投資3.9億元用於車用傳感器等汽車電子;蘇奧傳感重點開發的國六法規排放下的OBD蒸汽壓力傳感器正式小批量生產;華工科技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PTC加熱器、PM2.5傳感器等戰略產品。


▶ 毫米波雷達

2018年全球毫米波雷達市場博世佔據市場份額最大達19%,其次大陸佔比16%,海陸佔比12%,富士通天佔比11%,電裝佔比10%。


國內企業積極研發毫米波雷達。2017年底國內首款自主研發、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24GHz後向毫米波雷達由華域汽車實現量產;德賽西威已完成24GHz毫米波雷達樣品開發,77GHz毫米波雷達還在研發中;保隆科技在2月份發佈公司自主研發的24GHz、77GHz的毫米波雷達產品。承泰科技、納雷科技、杭州智波科技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 CMOS圖象傳感

根據前瞻經濟學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CMOS圖象傳感市場索尼佔據49.2%的市場份額,遙遙領先於其他廠商,其次三星佔比19.8%,豪威(韋爾股份)佔比11.2%,安森美佔比5.8%,海力士佔比2.5%,意法半導體佔比2.3%。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攝像頭模組封裝市場份額前三的企業為LG、三星、富士康分別佔據12.0%、12.0%和11.0%的市場;其他佔比較高的還有舜宇光學佔比9.0%,歐菲光佔比9.0%,立景創新佔比4.0%丘鈦科技佔比4.0%。


總結,從投資的角度看,未來加大對人工智能領域的基礎設施的投入主要在AI芯片、傳感器兩大領域,可關注相關領域上市公司。

04

新基建細分領域的投資機會梳理——特高壓篇

近日,國網編制了2020年特高壓和跨省500千伏及以上交直流項目前期工作計劃,計劃中明確了2條直流特高壓、5條特高壓交流項目,以及提升特高壓通道效率效益等13個重點項目。項目整體動態投資規模達1073億元,其中特高壓直流、交流、13個重點項目分別為577、339、157億元。我們也在3月8日專題報告《“新基建”到底能帶動多大投資規模?》中測算過,目前特高壓“在建”和“待核準”投資規模超2500億,預計2020年至2025年特高壓新增投資規模超4000億。在當前經濟環境下,特高壓加速建設主要在於逆週期調節的需求,預計特高壓領域投資力度的持續加強。

特高壓、配網建設將加速,招投標可能加快特/超高壓等重大工程是近幾年刺激的主要方向。1998-2002年的大投資刺激過程中,電網公司的投資相對更側重配網,那一輪投資解決了戶戶通電問題,大幅提升了居民用電的可靠性。在2007年之後的3次經濟刺激中,電網的重點可能更多是在特高壓環節(還包括比較多的超高壓直流等聯網、水電送出項目)。特高壓直流從2006-2007年以雲南-廣州、向家壩-上海項目為起點就已經開始建設和發展,基礎是超高壓直流技術,特/超高壓直流輸電在國內外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特高壓交流的應用是2006年從晉東南-荊門示範項目開始的,之後分別在2014年通過“大氣汙染防治十二通道”推動了一系列項目上馬。2018年下半年,為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力度,啟動了白鶴灘至江蘇、白鶴灘至浙江特高壓直流等9項重點輸變電工程建設,其中包括5條特高壓直流、7回特高壓交流項目的準備工作。

除目前還在建的(部分即將要投運),剩下的白鶴灘-江蘇,白鶴灘-浙江、華中交流環網項目,都是2018年9月份發改委批准的一攬子計劃中報批的項目(南陽~荊門~長沙、南昌~長沙、武漢~荊門、駐馬店~武漢、武漢~南昌5條特高壓交流,以及白鶴灘~江蘇、白鶴灘~浙江2條特高壓直流項目),預計該2直、5交流項目2020年都有望核准。


特高壓核心裝備門檻高,競爭格局較好,主流企業盈利能力比較穩定。特高壓交流輸電系統,變電站成本約佔總投資額的40%~50%,交流線路設備採購的主要產品為變壓器、電抗器、GIS。特高壓直流投資中變電站成本約佔總投資額的50%~60%,換流閥、換流變、控制保護構成了設備採購的主要部分。特高壓直流輸電系統的換流變、換流閥、控制保護、直流開關等核心產品,除換流變之外,淨利率可能都在10-20%之間。

從各個細分領域的投資機會來看,根據招商電新組:

特高壓直流換流閥的主要企業為:國電南瑞、許繼電氣、中國西電;

換流變為:特變電工、中國西電;

直流穿牆套管主要為:平高電氣、許繼電氣、中國西電等。

特高壓交流系統中,GIS主要為平高電氣、中國西電等,變壓器主要為特變電工、中國西電、保變電氣等,其餘思源電氣的無功補償、長高集團的隔離開關等產品都有一定彈性。

05

新基建細分領域的投資機會梳理——充電樁篇

我們在前期的報告中測算,預計2020年充電樁規模上限/下限將達到177億元/140億元,2025年充電樁規模上限/下限將達到1290億元/770億元,2020-2025年累計規模CAGR達到48.8%/40%,2020-2025年新增規模CAGR達到50.3%/25%,因此從2020年至2025年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新增投資規模達700-1100億。

從產業鏈來看,目前運營市場集中度繼續保持高位。中國充電聯盟數據顯示,截止到2019年底,國內公共充電樁主要由前3-5家企業所運營,CR3約69%,行業集中度比較高。其中特來電、星星充電、國網保有量分別達14.8、12、8.8萬根。


充電模組與充電樁都處於微利狀態,紅海競爭中可能逐步形成差異化充電樁市場高度分散,模組市場稍好一些。從2015-2019年國網中標情況看,CR3/5/10均在下滑,2019年分別為27%、40%、66%,較2018年下滑4、10、1個百分點,排名在5-10名的企業中標數量快速提升。此外,過去幾年中每年中標最多最大和最小的企業份額一般約15-20%和1.5-2%,但2019年中標最多和最少的企業份額分別為9.6%和2.5%。

充電樁、充電模組都處於微利狀態。激烈的競爭導致國內充電設備製造企業的毛利率近幾年下滑較多,而需求的下滑也導致企業收入銳減。從過往利潤率情況看,具備模塊生產研發能力的企業毛利率更高。未來如果充電設施建設速度加快,隨著行業開工率提升,預計行業內主要企業的利潤率和收入規模都將快速修復。

紅海競爭中逐步形成差異化。目前新進入者大量出現,但大部分是“組裝、銷售”依賴性企業,主要是市場渠道的競爭。但是從產品本身來講,充電樁在可靠性、安全性、穩定性上的要求,比大部分電器產品要高得多,長期來看,應該會逐步形成產品品質的差異和分化。

充電模組本身是基於電力電子變換的產品,壁壘相對較高一些,如果市場供需回暖,有可能較快出現業績彈性。總體來看,具備充電模塊研發和生產能力企業,有望逐步體現出優勢。


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在快速增長,對充電設施的需求日益增加,我國政府已經要求地方將新能源汽車補貼轉向補助充電設施,在3月政治局會議定調“新基建”的建設方向後,政策端扶持可能加強,行業發展可能加速。根據招商電新組:

運營領域,推薦或關注特銳德、北巴傳媒(聯合傳媒);

裝備領域,推薦或關注科士達、盛弘股份、英可瑞、國電南瑞、許繼電氣、中恆電氣等。

06

新基建細分領域的投資機會拆解——工業互聯網篇

根據工信部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工業互聯網市場規模達到了4677億元,預計未來五年(2019-2023)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13.3%。隨著產業政策逐漸落點,市場空間將有望加速,並預測在2023年中國工業互聯網市場規模將突破萬億元。


工業互聯網包括網絡、平臺、安全三大體系。其中,網絡是基礎,平臺是核心,安全是保障。從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的角度看,主要集中在網絡和平臺層,網絡層的建設主要是數據中心、網絡傳輸以及雲計算建設。因此,就工業互聯網本身來看,未來建設主要方向集中於工業互聯網平臺層PaaS的建設。


▶ 工業互聯網PaaS層

工業PaaS是基於微服務架構的數字模型,數字模型是就是把大量的工業的技術原理、行業知識、基礎工藝、模型工具規則化、軟件化、模塊化,並封裝為可重複使用的組件。工業PaaS是工業互聯網的核心。其本質是向下可以調用設備、業務系統等軟硬件資源,向上可以承載工業APP等應用服務的“工業操作系統”。

2017年我國工業互聯網市場規模約為4700億元。細分市場來看基礎設施約為1927.2億元,通信與平臺約為1299.3億元,軟件與應用約為1446.9億元,工業安全約為35.7億元。

從格局或者建設路徑上來看,在基礎架構選型方面:基礎架類型方面,59%的平臺企業選擇自主研發,其餘35%的使用Cloud Foundry,6%使用Open Shift這些成熟的架構體系。在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案例應用行業分佈中,機械行業佔比最高,為33%,其餘依次是電子、交通設備製造、電力、鋼鐵、服裝、石化,而家電佔比最低,僅為5%。


《工業互聯網APP發展白皮書》顯示,2016年、2017年國內外主要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出較多。2013年GE推出Predix成為工業互聯網最早的發起者,平臺以Paas為主,主要以應用在航空、能源、醫療、交通領域,典型案例有布魯斯電力公司核電設備健康管理。2015年索為推出主要適用於國防軍工和高端裝備製造業的SYSWARE;2016年華為推出了OceanConnect,以IaaS層為主,連接管理層、設備管理層、應用使能層,主要應用在公共事業、車聯網、油氣資源、生產與設備管理、智慧家庭領域。同年,阿里巴巴推出ET、瀋陽機床推出iSESOL、西門子推出MindSphere、徐工機械推出Xrea。2017年更多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陸續推出。航天雲網推出以開放式應用開發為特點的INDICS、三一重工推出RootCloud、海爾推出試用在家電製造領域的COSMOPlat,此外還有中國電信的CPS、和利時的Hia Cloud、用友的精智等。


07

新基建細分領域的投資機會拆解——高鐵軌交篇

2019年9月18日,國家發改委等五部門聯合印發了 《關於加快推進鐵路專用線建設的指導意見》旨在推動鐵路專用線加快建設,進一步開放專用線建設以及運維市場,調動社會資本參與的積極性以拓寬融資渠道。具體而言,《意見》指出,預計到2020年,一批鐵路專用線開工建設,沿海主要港口、大宗貨物年運量150萬噸以上的大型工礦企業、新建物流園區鐵路專用線接入比例將均達到80%,長江干線主要港口基本引入鐵路專用線;到2025年,上述接入比例均達到85%,長江干線主要港口全部實現鐵路進港。

2019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其中提到至2020年,完成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交通建設任務和“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各項任務,為交通強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從2021年到本世紀中葉,分兩個階段推進交通強國建設。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強國。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基本形成,人民滿意度明顯提高,支撐國家現代化建設能力顯著增強;擁有發達的快速網、完善的幹線網、廣泛的基礎網,城鄉區域交通協調發展達到新高度;基本形成“全國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區1小時通勤、城市群2小時通達、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和“全球123快貨物流圈”(國內1天送達、周邊國家2天送達、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達)。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強國。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高鐵軌交投資規模的加大將成為託底經濟的有力手段之一。根據對線路的統計預測,2020年擬通車線路共14條,其中專線250和專線350各7條,通車有望為3696公里,對應投資規模為6207億元。


高鐵軌交加速建設下,相關企業在手訂單量進一步增加,預計未來訂單將繼續受益於新基建的加速。

1)中國中鐵:前3Q累計新簽訂單總額 10896.80 億元,同比增長14.5%,其中第三季度新簽訂單為3883.40億元,相比第二季度漲幅22.7%,與同期相比增加了0.07%。除此之外,鐵路工程新簽訂單累計額達1490.00 億元,同比增加11.0%,其中第三季度鐵路工程新簽訂單為481.40億元,與第一季度相比下降2.0%。2)中國鐵建:前3Q累計新簽訂單總額 11152.34 億元,同比增長25.1%,其中第三季度新簽訂單為3965.37億元,相比第二季度下降5.9%,與同期相比增加了40.3%。除此之外,鐵路工程新簽訂單累計額達1471.62 億元,同比增加14.78%,其中第三季度鐵路工程新簽訂單為490.59億元,與第二季度相比下降了23%,同比增長7.9%。

3)中國通號:前3Q累計新簽訂單總額 475.1億元,同比增長6.3%,其中第三季度新簽訂單為134.90億元,相比第二季度下降49.2%,與同期相比增加了8.9%。除此之外,鐵路工程新簽訂單累計額達211.90 億元,同比增加23.9%,其中第三季度鐵路工程新簽訂單為47.3億元,同比增加6.3%。


可關注軌交產業鏈端龍頭企業:


08

總結:新基建——全球需求下行下的“增量邏輯”行業

2020年以來,隨著新冠疫情爆發,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逆週期政策再度加碼,特別是近期,“新基建”在高層會議中頻繁被提及,20天內4次提到“新基建”相關內容,其中5G網絡有2次被提及。當前時點多次提及包含5G、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在內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在於當前正處在新一輪的技術進步上行期,“科技基建”的加碼符合當前科技環境。另一方面,2020年也是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最後一年,新興產業有望實現衝刺。而當前經濟下行壓力隨著疫情的爆發而加大

在這樣的環境下,加速佈局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具有緊迫性。

我們在3月8日的專題報告《“新基建”到底能帶動多大投資規模?》中測算過,悲觀/樂觀預測2020年至2025年“新基建”7大領域以及5G帶動的上下游基建新增投資合計規模為6.9萬億/10.3萬億,複合增速CAGR悲觀/樂觀預測為8.5%/16.1%,考慮到5G基礎設施投資高峰主要為2020-2022年,估算2020年至2022年複合增速CAGR悲觀/樂觀為22.5%/40.2%。

因此,新基建是全球需求下行下的“增量邏輯”行業,屬於新時期的逆週期刺激,不受全球需求下行的影響,具有較高的確定性。從新基建的細分領域來看,根據高層定調,新基建是發力於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七大“新基建”板塊,我們預計相關板塊將持續獲得政策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