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臺:“我們從不孤獨”—薛富興、盧風共談捍衛大地的倫理思想

6月22日下午,薛富興、盧風

兩位教授一起做客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讀者服務部書店,以“我們從不孤獨——一場關於“捍衛大地”的倫理對話”為主題,從環境倫理學的代表人物卡利科特和利奧波德出發,為現場觀眾帶來了一場酣暢淋漓的思想碰撞。

新聞臺:“我們從不孤獨”—薛富興、盧風共談捍衛大地的倫理思想

薛富興教授首先介紹了翻譯《眾生家園:捍衛大地倫理與生態文明》一書的緣起,《眾生家園》一書是卡利科特(J.Barid Callicott)的第一本環境哲學著作,呈現了卡利科特環境倫理學思想的萌芽,而環境倫理學也一直是自己非常感興趣的領域。尤其在親自拜訪了卡利科特教授之後,更加希望能把卡利科特的思想介紹到中國。在多方努力之下,這本書的中譯本今日得以與大家見面。薛教授在發言中談到,卡利科特稱得上是利奧波德(Aldo Leopold)的知音。《沙鄉年鑑》散文化的語言使得利奧波德長期得不到西方職業哲學界的認可,因此,《沙鄉年鑑》1949年出版以後一直沒有引起學界重視。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利奧波德去世幾十年後,卡利科特讀到了《沙鄉年鑑》,深感利奧波德在書中所寫與自己所思考的環境倫理思想不謀而合,因而大力地向哲學界介紹利奧波德。可以說,《沙鄉年鑑》之所以能成為當今世界公認的環境哲學必讀經典,卡利科特四十多年的大力推崇功不可沒。也許有人認為,卡利科特一直在闡釋利奧波德的思想,沒有自己的思想,其實不然。薛富興教授特別強調,卡里科特的主要貢獻在於兩點:他以專業的學術語言成功地向學界闡釋了為何《沙鄉年鑑》和“大地倫理”的觀念應該被當做環境倫理學的重中之重來研究;卡利科特的《眾生家園》一書明確論證了環境倫理學的基本觀念、方法,並且闡釋了在環境問題日漸突出的時代,環境哲學的立足點為何。可以說,這本書對於我們理解整個當代西方環境倫理學的產生與發展有方法論上的指導意義。卡利科特所倡導的環境哲學是一種新的啟蒙,它闡釋了人類面對大自然所應該有的態度,這個啟蒙需要美學家、倫理學家、生物學家、博物學家們共同的努力,一切都是剛剛開始。

盧風教授結合自身的研究分享了自己對利奧波德和卡利科特的看法。盧風教授在發言中談到,環境哲學不是一般哲學的二級學科,它就是一個全新的哲學。而環境哲學作為一種新的思想去發揮現實性的作用,還需要很長的歷史時期,環境哲學的研究者,任重而道遠。我們現在講建設“生態文明”,“文明”一詞可以涵蓋人類創造的一切,將“生態”與“文明”兩個詞結合起來,是人類思想的一個偉大革命,只有超越了現代性的思想家才能認識到,“生態”與“文明”之間存在的張力。在笛卡爾、康德之後,人類文明飛速發展,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科技時代,新的時代需要新的哲學,利奧波德、卡利科特等人所開創的全新的哲學範式,正是新的時代所需要的思想。建設生態文明,需要在繼承工業文明積極成果的基礎上進行飛躍,這個飛躍是在文明的各個維度進行的,實現聯動變革,才能回應我們這個時代所不能迴避的種種問題——核戰爭的威脅、人工智能在殺傷性武器中的運用、環境的汙染、生物技術的應用帶來的人的異化等等。利奧波德的貢獻在於,他把生態學中整體主義的觀念運用到倫理學中,建立了“大地共同體”的概念,強調了對“共同體”的尊重。大地倫理最顯著的特徵是賦予生命共同體本身及其內部各成員以道德地位。用利奧波德自己的話說,就是將人類“在共同體中以征服者面目出現的角色,變成這個共同體中的平等一員和公民。它暗含著對每個成員的尊敬,也包括對這個共同體本身的尊敬。技術的發展,使得計算主義的哲學認為一切存在都可以用數字、用程序去解釋一切,人類因此得以可能成為造物主,而利奧波德正是反對這種計算主義,他主張的是一種理智上的謙卑。走向生態文明不需要我們回到貧困,但是要求我們放棄物質主義的發展觀,我們需要足夠的物質資料,但是不需要去追求物質資料的增長。卡利科特在《眾生家園》一書中對西方道德哲學和世界觀的反省以及對非人類中心主義倫理學的恢復工作遠未完成,相信該書中譯本的出版將對國內環境倫理學和生態文明基礎研究產生積極影響。

兩位教授的精彩對話引起了現場觀眾的積極響應和熱烈討論。活動結束後,許多讀者仍留在現場,向兩位教授繼續請教併合影留念。今後,人大社將持續為讀者帶來更多思想的交流和碰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