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諸葛亮、王安石勉強可以與他相比......

明帝國曆經正德、嘉靖和隆慶三朝而至萬曆,近七十年的風風雨雨,已使它千瘡百孔,根基不穩了。太祖朱元璋留下來的那一套“祖宗之法”已越來越不能適應現實需要。

這種局面,對於萬曆帝這個不滿十歲的小皇帝來說,自然無能為力。首輔張居正因此承擔起輔佐幼主的重任,萬曆初期,他在兩位實權人物萬曆生母慈聖太后和司禮監秉筆太監馮保的有力支持下,控制了局面,使帝國一度呈現出中興的勢頭。

他是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諸葛亮、王安石勉強可以與他相比......

張居正畫像


張居正,字叔大,幼名張白圭,號太嶽,湖廣江陵人,是明代後期最有作為也是最有爭議的權臣。據說張居正出生的前其曾祖父做了個夢:夢中一輪圓月落在水甕裡,照得四周一片光明,然後一隻白龜從水中慢慢浮起。曾祖父認定白龜就是這小曾孫,於是信口給他取了個乳名“白圭”,希望他來日能夠光宗耀祖。

不負所望的是,張居正少年聰穎過人,很小就成了荊州府遠近聞名的神童。嘉靖十九年(1540年),才高氣傲的張居正順利通過鄉試,成為一名少年舉人。當時的湖廣巡撫顧璘對他十分賞識,曾對別人說“此子將相才也”,並解下犀帶贈予張居正:“希望你樹立遠大的抱負,做伊尹、顏淵,不要只做一個少年成名的舉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二十三歲的張居正中二甲第九名進士。此時的張居正已將顧璘的話記在了心中,在往後漫長的政治生涯中,他將運用自己的出眾才能和政治手腕,一步一步去施展自己的理想抱負,開創一個屬於自己的時代。

他是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諸葛亮、王安石勉強可以與他相比......

《大明王朝1566》劇照


張居正通過早年的細心觀察,對朝廷的政治腐敗和邊防廢弛有了直觀的認識。為此,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入職不久的張居正以《論時政疏》系統闡述了他改革政治的主張。而這些沒有引起明世宗和嚴嵩的重視。此後,在嘉靖一朝除例行章奏以外,張居正沒再上過一次奏疏。在經歷了近20年的摸爬滾打,張居正熬到隆慶元年(1567) 二月,才以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的身份入閣,並在同年的四月晉升為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入閣伊始,張居正只是一般的大學士,但他很快就弄清楚了朝政各派的矛盾併合理加以利用,最終爬到了最高的位置。

他是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諸葛亮、王安石勉強可以與他相比......

明穆宗隆慶皇帝

他首先支持另一位大學士高拱,趕走了資深的首輔徐階,讓高拱取而代之,自己則伺機而待。等到隆慶皇帝駕崩之後,張居正終於抓住機會,利用高拱一個言辭不當的失誤,把高拱趕回了老家,自己登上了首輔的寶座。

在這一過程中,太監馮保主持的司禮監其實起了關鍵作用。明代內閣因缺乏法定的地位和權力,只是政務的輔助機構,通過票擬、修旨來輔政,大臣的票擬最終要通過皇帝的硃批,而明代的司禮監秉筆太監掌章奏文書,後來大臣奏章除皇帝親批數本外,均由司禮監秉筆太監參照內閣的票擬批紅。一旦遇到怠政或信任宦官的皇帝,司禮監便凌駕於內閣之上,而內閣權力僅止於票擬。

作為大學士的張居正,雖然也明白主動去結納一個太監,即使在當時也是為人所不齒的,但張居正毫不猶豫地去做了。因為他深知馮保與萬曆帝、慈聖太后朝夕相處,在宮內擁有極大的影響力。在這一點上,張居正要比其對手高拱精明得多,也因此他得以扳倒高拱。其實是張居正務實做事的一貫風格。

張居正的官職是內閣首輔。明初丞相一職被廢除後,皇帝直接控制中央各行政權力機構, 承擔了大量繁雜的行政事務,因此必須依靠一個秘書機構來做先期處理,分擔壓力。明代內閣作為皇帝的秘書機構應運而生,但是有明一朝,內閣的權力是很微妙的。在某些時候,如皇帝年富力強精明能幹時,內閣就可能僅僅是提出意見的秘書班子。假如皇帝不理朝政,內閣就很有可能變成實際上的權力機構,而內閣首輔也很有可能成為帝國的真正統治者了。

他是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諸葛亮、王安石勉強可以與他相比......

電視劇中的張居正、李太后

張居正就是利用各種條件使自己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在萬曆朝最初的十年中,張居正依靠李太后、馮保的有力支持,政治上,實行考成法。以解決官僚爭權奪勢、翫忽職守的腐敗 之風,同時淘汰並懲治了一批官員。軍事上,用戚繼光鎮薊門,李成梁鎮遼東,又在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的長城上加修“敵臺”三千多座,加強北方的防備。並在邊疆建立茶馬互市,保持貿易往來,俺答長久沒有來犯邊關。在經濟上,清查土地,實行一條鞭法。朝廷的賦稅大大增加,有力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繁榮。對政治、軍事、經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整治和改革,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他是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諸葛亮、王安石勉強可以與他相比......

茶馬互市

到萬曆十年(1582)張居正去世時,明朝積貧積弱的局面已有了很大的改觀。相對於隆慶朝時的財政,張居正的身後,給萬曆帝留下了一筆數目不小的財政積餘,南北兩京及一些省份,都有相當數量的存銀,在當時簡直可以說是奇蹟。也正是有了這份家底,萬曆皇帝親政後國家尚能支撐住局面,大明朝也尚能經得起一番折騰,晚明的 “萬曆三大徵”便是明證。

他是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諸葛亮、王安石勉強可以與他相比......

萬曆三大徵之一的抗倭援朝戰爭


但是張居正的做法,在當時就有不少人看不過去。我們今天來看,張居正之所以要這樣做,除個人利益之外,也實在是有迫不得已的客觀原因。

張居正交結馮保,並通過馮保影響慈聖太后和小皇帝的做法,就引起不少非議。其實,張居正此舉也是傳統做法。張居正的所作所為,必須借皇帝的名義進行,才具有合法性。但此時的皇帝,還僅是個孩子,事實上並不具備親政的能力。因此,張居正自然要交結內廷,取得支持,而同時也希望通過嚴格的教育,來引導小皇帝能走正路。

儘管小皇帝在臣民心目中擁有至高無上的至尊地位,但張居正深知小皇帝也是個孩子,只有嚴加督導才能成為明君。前任首輔高拱曾說當時的萬曆帝,是“十歲幼童何能盡理天下事?”真可謂是一語中的。雖然張居正就是用這句話扳倒了高拱, 但他心底裡也完全明白高拱道出的是實情。他後來對小皇帝的管教是如此之嚴,其“不敬”的程度遠遠要超過高拱的那句話,以致萬曆帝只要聽說“張先生來了”,就打心眼裡感到害怕。當然,張居正在死後也為他的做法付出了慘重代價。

他是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諸葛亮、王安石勉強可以與他相比......

明神宗萬曆皇帝

張居正在任用親信、打擊異己、獨攬大權方面的做法,也招致許多攻擊。他在統治期間,大量安插自己的親信,不僅在北京有一批得力干將,如吏部尚書張瀚、王國光,都御史陳玠等等,絕對聽命於他,而且在地方行政以及軍隊等部門也安插親信,執行旨意,控制地方。張居正要這樣做,原因自然複雜,也不能排除私情方面的因素,但最根本的是帝國體制方面的原因。因為張居正雖位尊首輔,但實際上卻不能對現行制度做出重大修改,用今天的話來說,他沒有立法權。

不僅如此,即使在具體行政事務上,他往往也只能先用私人渠道,把自己的意見通知下面的親信,再由這些親信用公文的形式上達,然後張居正才可以堂而皇之地正式表態,提出處理意見,並用皇帝的名義向下面推行。以張居正為中心的這套非正式的網絡,其效率之高,是本朝的行政機構所難以相比的。

因此,從體制的角度來看,張居正所用的手法,在本質上與後來的魏忠賢並無二致。他在內依憑皇帝的信任和權威,在外則廣植親信,自成體系,以避開行政系統的低效率及其干擾。 這也是明代權臣首選的政治手法。

在這裡並不是要替張居正說什麼辯護詞,如同作家當年明月所說“他獨斷專行,……是個道德並不高尚的人”,張居正不是什麼聖人,因此也確實做了不少傳統權臣難免要做的事。 比如,他的兩個兒子竟先後考中了進士,入了翰林院,別人自然有理由懷疑張居正是否做了手腳。另外一個著名的事件是張居正在其父親去世後,儘管再三要求“丁憂”回鄉,但最後還是不得不遵照皇帝之旨,“奪情”留京,帶孝理政。

但在有些人看來,張居正這是屬於貪戀權位,不遵孝道。此外,張居正回家省親時,竟用了三十二人的大轎。儘管這是皇帝特許的,但不少人仍堅持認為,這種行為是不符合其大臣身份的。更嚴重的是,張居正在家鄉的財產急劇增長,而僅靠他自己的俸祿,是不可能達到的,這難免不讓別人有進一步的聯想。於是到張居正一死,這些事情都被御史和言官們翻出來,成為他罪行的一部分。

總之張居正身上的不同方面,也成為後人對他評價的不同方面:

· 梁啟超: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

· 蔣介石:王安石以後最大的政治家,就是明朝的張居正。

· 黃仁宇:世間已無張居正。

· 熊十力:漢以後二千餘年人物,真有公誠之心,剛大之氣,而其前識識遠見,灼然於國覆種奴之禍,已深伏於舉世昏偷,苟安無事之日。毅然以一身擔當天下安危,任勞任怨,不疑不布,卒能扶危定傾,克成本原者,餘考之前史,江陵一人而已。

· 黎東方:以施政的成績而論,他不僅是明朝的唯一大政治家,也是漢朝以來所少有的。諸葛亮和王安石二人,勉強可以與他相比。諸葛亮的處境比他苦,不曾有機會施展其經綸於全中國。王安石富於理想,而拙於實行,有本事獲得宋神宗的信任,而沒有才幹綜核僚佐與地方官的名實。

· 當年明月:他是一個天才,生於紛繁複雜之亂世,身負絕學,他敢於改革,敢於創新,不懼風險,不怕威脅,是一個偉大的改革家,他獨斷專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裡不一,是個道德並不高尚的人。

· 陳澤敏:張居正有著天使與惡魔這兩面。他也是一個真正的英雄,是一個孤獨的英雄。即使是現在又有多少人能夠懂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