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引言:明朝正統十四年(即公元1449年),瓦剌軍在也先的帶領下侵犯明朝,此時年輕氣盛的明英宗帶領二十萬大軍御駕親征瓦剌,可是卻敗給了幾萬敵軍的瓦剌,而且還被俘虜了。這樣離奇的結局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又帶來了哪些影響?筆者從土木堡之變的發生的背景、過程、影響三個層面來分析這個事件的原因以及對明朝“由盛轉衰”的影響。

一、土木堡事件發生背景

1、太皇太后張氏和“三楊“輔政

明朝在經歷了“仁宣之治”後國力達到了一個鼎盛階段“四夷皆服、萬國朝聖”,但是就在這個時候,正值壯年的明宣宗卻突然患病而死,明宣宗的兒子也就是明英宗此時才九歲,明宣宗深知兒子年幼在臨走前給兒子安排好了一切,命自己的母親即太皇太后張氏代為決斷國事,由內閣大臣楊士奇、楊溥、楊榮輔政。因為張氏和幾位輔政大臣都是幾朝元老,擁有豐富的政治經驗,他們重視整頓吏治、發展經濟,國家呈現出一片盛世的景象。

土木堡之變 | 探秘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明英宗

2、輔政之人相繼離去,宦官王振走上前臺

可是好景不長,張氏和幾位輔政大臣畢竟都是年老之軀,沒過幾年,張氏和幾位輔政大臣都相繼去世,隨即在正統七年,十六歲的朱祁鎮親政。朱祁鎮從以前一直被太皇太后和輔政大臣管著,突然獲得了自由,便開始了權利的濫用

這裡我們得提到一個人,就是大太監“王振”,王振在宣宗時期因為做事圓滑機靈就深的宣宗喜愛,所以宣宗就讓王振做太子的貼身太監,此後王振便一直陪伴著朱祁鎮,照顧著他的飲食起居,在朱祁鎮的心裡,王振有點近似“父親”的存在,所以朱祁鎮及其信任王振

土木堡之變 | 探秘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王振

朱祁鎮親政後安排王振做了司禮監的掌印太監,掌管司禮監。

司禮監是什麼地方呢?

司禮監在明早期並沒有多大的權利,主要是掌管宮廷禮儀、記錄宮廷事件的機構直到明宣宗讓大學士開始教太監讀書,明宣宗為了減輕自己的政務工作,就讓大學士教太監們識文學理,讓秉筆太監記錄自己的口諭,傳給朝廷各級機構和官員。

3、王振得勢迫害忠良,為所欲為

到了明英宗時期,朱祁鎮不僅僅讓司禮監傳遞口諭,還讓司禮監“批紅”類似批閱奏摺。此時的王振因為深受明英宗的寵幸,所以經常濫用職權,假傳聖諭,打壓朝臣、迫害忠良。

雖然偶有大臣上奏王振惡行,但是朱祁鎮根本不聽,依然信任王振。王振見此,心中大快,一個小小的司禮監怎麼滿足得了他,於是他又嚮明英宗舉薦自己的親信馬順做錦衣衛的總指揮,明英宗想都沒就同意了,把老祖宗朱元璋定的規矩“內臣不得干政”忘到了腦後。

自此朝廷內外遍佈王振的耳目,有違逆王振的,便被錦衣衛羅織罪名除之。朝中大臣無不敢怒不敢言,忠良之臣被王振迫害無幾。大明朝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被王振專權了七年之久。早已不再是當初那個盛世大明瞭。

二、土木堡之變

1、明英宗”御駕親征“

就在大明朝還沉寂在天朝美夢中時,邊疆突然傳來急報“瓦剌大軍侵犯

明英宗聽到這個消息是極為震驚更極為氣憤,年輕氣盛的他覺得大明朝是不可侵犯的,擁有著絕對的實力碾壓周邊國家,居然有人敢侵犯,明英宗直言要御駕親征去剿滅敵軍,此時大臣們都紛紛勸阻,畢竟一國之君的性命豈能當兒戲,可是就在這時有人站出來支持明英宗親征,他就是王振。王振只知明朝強盛,卻不知敵軍勇猛,更不知明朝在他的專權下忠臣良將被迫害殆盡,明朝早已不是當初的明朝了

土木堡之變 | 探秘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親征大軍

於是就在這樣錯誤的決策下,明英宗匆匆忙忙集結了二十萬大軍,糧草都還沒有備齊,就匆匆奔赴戰場,一同跟隨的還有朝中的多位大臣,包括兵部尚書鄺埜,但是沒有任何戰事經驗的明英宗沒有選擇讓鄺埜或者其他朝中大將擔任統帥,而是讓王振一個從未上過戰場更未學過兵法的人去擔任二十萬大軍的統帥,可以說這想法不僅僅是讓人匪夷所思的,更是極其危險的!

2、聞聽埋伏,繞道蔚州

就這樣,王振帶著二十萬大軍往大同趕,還未到大同的路上就已經糧草不足與此同時鄺埜在路上並未看見任何敵軍的蹤跡恐有詐,此時的大臣們都紛紛勸阻明英宗暫且退兵,但是明英宗仍是一切聽從王振的安排,就在軍隊到達大同之際,大同的鎮守太監急報,敵軍已經做好萬全準備埋伏等待,切不可前往。

土木堡之變 | 探秘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路線圖

王振聽後大驚,立即下令撤兵。

然而就在這時這位大統帥逃跑還不忘了“耀武揚威”,因為自己的老家蔚州里大同不是很遠,於是突發奇想的王振想讓明英宗陪他一起回家“省親”在父老鄉親面前炫耀一把,便下令軍隊繞道蔚州再回居庸關

3、改變注意,返回大同原路回居庸關

大軍浩浩蕩蕩的行進了四十多里路,王振心想這麼多軍隊跟著回老家的話,怕毀壞家鄉的田園(這樣家鄉的父老鄉親肯定會不滿),於是又打消了回老家蔚州的想法,下令撤回大同再原路返回居庸關,此時的大軍已經疲憊不堪,但是沒有辦法只能繼續行進。

4、瓦剌軍追至,退守土木堡,明英宗被俘、朱祁鈺稱帝

當大軍正往居庸關行進時,瓦剌的追兵趕到,王振派五萬騎兵墊後拖延時間,無奈疲勞不堪的五萬軍士也僅僅拖延了三天時間就被瓦剌軍屠滅殆盡,再次追趕明英宗大軍,此時的大臣們都建議明英宗乘快馬立即前往居庸關(此地距離居庸關已經不遠),但是明英宗卻聽取王振意見退守高地“土木堡”,顯然這片高地是無法給疲憊不堪的明軍帶來庇護的,追襲而至的瓦剌大軍再次包圍明軍與明軍發生激戰。

土木堡之變 | 探秘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激戰

此時見大勢已去的護衛將軍樊忠義憤填膺大呼“吾為天下誅此賊”,於是掄起鐵錘砸死了王振。後明英宗被俘虜。朝廷內外震驚不已,群情激憤的大臣們紛紛要求明英宗弟弟朱祁鈺稱帝並處死王振的黨羽對其滿門抄家,此時王振的親信錦衣衛統領馬順妄圖幫王振說好話,被大臣們直接“群毆致死”,遂朱祁鈺稱帝。

5、瓦剌南進,逼近北京城,于謙主戰

裹挾著被俘虜的明英宗,瓦剌軍繼續南進逼近明朝都城北京。

瓦剌大軍到來之際,朝內人心惶恐,都主張明代宗帶領群臣們南遷,以避瓦剌軍的鋒芒,然而於謙等人卻主戰,因為他們深知“當年北宋因為靖康之難南遷後的命運”,好在明代宗最終聽取了于謙的建議,於是下令召集各地兵馬和糧草,集結了二十萬左右的兵力,並任命于謙為總指揮,經過精密的部署,明軍做好了萬全的準備,瓦剌軍還以為明軍和之前的二十萬明軍一樣毫無抵抗力,大搖大擺的進攻都城北京,未曾想明軍十分勇猛殺得瓦剌軍是措手不及,明軍打退了瓦剌軍的第一次進攻“首戰告捷”。

土木堡之變 | 探秘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回到營帳中的也先很是氣憤,此時投敵太監喜寧出了個餿主意,讓也先以明英宗為人質,要求明軍開城門,也先大喜,當帶著明英宗到城門前時大呼明軍前來接駕,可是令也先想不到的是守城的于謙直接回了一句話“只知兵事,不知其他”,搞得也先大為惱怒,與此同時于謙的這句話傳到明英宗的耳朵裡,為其後于謙的身死也埋下了伏筆。

惱怒的也先不肯善罷甘休,帶領軍隊直攻于謙把守的“德勝門“,瓦剌軍不敵又轉攻“西直門”仍舊不敵,最後又調轉軍隊進攻“彰義門”,明軍假意潰敗將瓦剌引誘到城內,圍殲之,瓦剌軍死傷無數也先帶著殘餘軍隊潰逃城外,狼狽撤軍。

三、木堡戰敗有如下幾點原因:

1、明英宗不用朝中能臣,卻任用王振為統帥。

2、王振功利心強,沒有準備充足就匆忙帶領大軍前往大同

3、得知埋伏後,為了虛榮心王振繞道蔚州耽誤了行程和造成了士兵過度勞累

4、回兵途中,明英宗不聽其他大臣意見乘快馬先入關,反而聽取沒有經驗的王振退守土木堡,導致被俘。

其實從以上幾點我們不難看出,究其原因,還是明英宗的怠政濫用宦官王振導致了這次“土木堡的戰敗”。

四、“皇位”之爭

在結束了瓦剌的侵犯後,明朝就能休養生息,重新恢復往日的輝煌嗎?

當然不會這麼簡單

1、明代宗為了皇位想除掉哥哥朱祁鎮

明英宗被俘後一直被瓦剌囚禁,但是隨著明朝國力的漸漸恢復,瓦剌困於部落戰爭國力漸漸衰退,也先想主動送回明英宗以和大明求和。

此時已經坐上皇位的明代宗自然不願意迎回明英宗,畢竟他的皇位“屁股還沒坐熱”,無奈朝中也有堅持迎回太上皇的臣子力薦迎回太上皇明英宗,明代宗作為明英宗的弟弟,自然也不能做的太過分,就下令迎回了明英宗。

土木堡之變 | 探秘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明英宗回來後見到自己的弟弟做了皇上並沒有太在意,對他來說能回來就是萬幸了。但是明代宗朱祁鈺卻不這樣想,他擔心這位曾經的皇帝哥哥威脅到自己的地位。體現在如下幾點:

(1)、明英宗回來後被朱祁鈺安排在了南宮,決口不提把皇位還給哥哥朱祁鎮。

(2)、景泰元年11月是太上皇朱祁鎮的壽辰,大臣們提議給朱祁鎮過壽,正好沖沖之前被俘虜的“晦氣”,但是朱祁鈺完全無視大臣們的提議。

(3)、朱祁鈺陸續減少對南宮的供應,使得哥哥朱祁鎮的生活是越來越艱苦,甚至太上皇后都開始做“手工活”來補貼家用,見此情景的侍從們更是對這位有名無實的”太上皇“冷嘲熱諷。

(4)、朱祁鎮賜了一把金刀給意氣相投的阮浪,後來這把金刀又被阮浪贈送給了朋友王瑤,拿去王堯找錦衣衛指揮使盧忠炫耀,盧忠為了邀功便將此事稟告朱祁玉說這金刀是朱祁鎮用來和外界聯繫的信物,朱祁玉震怒殺死了阮浪、王堯,並且命令盧忠繼續追查此事,朱祁玉想借此機會置哥哥於死地,這時朝中大臣們都紛紛勸阻朱祁玉,讓他顧念親情不要再查下去,不然置罪與太上皇有失國體。遂作罷。

(5)、朱祁鈺在”金刀案“事件未能如願,就背地裡加強南宮的戒備,命人加高圍牆和鎖死南宮大門,每日只允許送飯的送送飯專用的一個小窗口送飯給朱祁鎮,杜絕了哥哥朱祁鎮和外界的一切聯繫。

(6)、”易儲“,雖然朱祁鈺坐上了皇位,但是太子仍然是早先被明英宗設立的朱見深,這就像一根魚刺卡在朱祁鈺的喉嚨,讓朱祁鈺雖然控制了朱祁鎮但是依然寢食難安,於是朱祁鈺想出了賄賂大臣易儲的主意,大臣們自然也都心中有數,現在是誰的天下,所以也都沒在反對,朱見深被廢太子,朱祁鈺的兒子朱見濟被立為新太子。

就這樣,朱祁鎮被弟弟朱祁鈺步步緊逼著,本以為從瓦剌回來後與親人相聚能不再受異鄉思親之苦,甚至不想再去計較皇帝之位,只想陪著妻子安度晚年的他,這時才明白雖然他不想爭奪帝位,但是弟弟並沒有因此就放過他的想法,弟弟朱祁鈺一直想法設法的除去自己。

2、明英宗復辟

就在這時做了太子不到兩年的朱見濟因病去世,部分大臣建議復立太子朱見深,但是不僅朱祁鈺沒有同意,甚至大怒將這幾個大臣治罪。見此情景的大臣們都深感朱祁鈺”不念親情“。朱祁鈺在兒子死後,一直心中憂鬱,就在景泰八年,朱祁鈺突然病倒了,此時朝中的”復辟舊皇”的幾位臣子感覺時機已到,於是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密謀救出了被囚禁七年的太上皇朱祁鎮,朱祁鎮因此得以復位改年號為“天順”,將明代宗朱祁鈺廢為郕王(此為歷史上著名的“奪門之變”),朱祁鈺被廢后本已病重的他更加絕望,身體每況愈下,一個月後便離世了。與此同時,當初擁立明代宗稱帝的于謙等人都被處死(明英宗清除的記得於謙當初在德勝門說的話“只知兵事,不知其他”),後石亨、曹吉祥等人恃寵而驕圖謀叛亂,亦被明英宗處死。

土木堡之變 | 探秘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此後明英宗,勤於政事、整改吏治、發展經濟明朝迎來了一段短暫的”春天“

在其子朱見深繼位後明朝因為各種因素繼續走下坡路,盛世難再有。

小結:明朝其實在經歷朱元璋的”洪武之治、朱棣的”永樂盛世“、明仁宗和明宣宗的“仁宣之治”,明朝進入了鼎盛時期,但是到了明英宗時期開了“宦官參政”的先例,君主的怠政導致了宦官的專權,正因為如此才有了王振引發的”土木堡之變“後世明朝基本都受宦官專政的影響很深,大明朝也由此走上了”由盛轉衰“的道路。其實小編想說的是君王賢明勤政,自然就不會有朝臣宦官專政的腐敗統治,比如明成祖朱棣雖然設立了東廠,但是東廠起的作用卻是積極的,幫助朱棣穩固了皇位,加強了統治,成就了“永樂盛世”,所以朝代能否興盛不在於有哪些機構,更多的是在於帝王能否勤政愛民、並且善於制約這些機構的權利,自然會有太平盛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