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怎么避讳的?连皇帝名字都可以直接用

避讳来源于《春秋》,主要原则有三条,《公羊传·闵公元年》说:“

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避皇帝名讳就是为尊者讳。

明朝是怎么避讳的?连皇帝名字都可以直接用

避讳的松紧程度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大多数时候只需要避名讳即可,只有碰到奇葩皇帝才需要避姓讳乃至生肖讳,比如唐朝禁吃鲤鱼,宋徽宗禁吃狗肉,明武宗禁吃猪肉。

明朝的避讳氛围整体来说是很宽松的,从朱元璋给皇族规定字辈开始,就规定了同宗字辈不用避讳,不会出现宋朝那种赵匡胤继位赵匡义改赵光义、赵匡美改赵光美,赵光义继位赵光美又改赵廷美的麻烦事。

朱元璋作为操心祖宗,恨不得把王朝的方方面面都规定好,让子孙恪守,避讳这事都写进了法律。

《大明律·吏律》:“凡上书,若奏事误犯御名及庙讳者,杖八十。余文书误犯者,笞。若为名字触犯者,杖一百。其所犯御名及庙讳,声音相似、字样各别,及有二字止犯一字者,皆不坐罪。”

也就是说,使用音近字、形近字乃至用了皇帝名字中的一个字,都不算犯讳,只要别两个字联用就行。

明朝是怎么避讳的?连皇帝名字都可以直接用

如果真的两个字要联用呢?那就缺上几笔,这样皇帝不需要改生僻名,也不影响人们正常使用。

当然,这些是规定,要不要落到实处还是看每个皇帝的看法,明朝皇帝只有朱元璋在这方面抓的比较严,做了很多细致的规定,就连“元宝”也被改称“通宝”。因为他字国瑞,手下将领冯国胜改名冯胜,方国珍改名方谷珍。

朱元璋去世后,避讳就没那么严了,朱棣在位时曾将两个无棣县改名,但《诗经》中的名篇《棠棣》一直都在,很可能朱棣改地名根本不是为了避讳,实在是这地名太不吉利了。

朱棣以后的数任皇帝都没把避讳往严里抓,明宣宗和明孝宗还曾下诏确认“二名不偏讳”的原则。

明朝是怎么避讳的?连皇帝名字都可以直接用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二云:“避讳一事,本朝最轻。如太祖御讳下一字,当时即不避。宣宗英宗庙讳下一字,与宪宗旧名新名下一字,士民至今用之。”

到了明武宗朱厚照,这位爷比较闹腾,因为自己属猪,就禁止百姓吃猪肉,搞了三个多月见市场撑不住,又废除这条禁令。

事实上,直到明末,明朝的避讳才变得严格起来,因明光宗名朱常洛、明熹宗名朱由校、崇祯帝名朱由检,则常改尝、洛改雒、校改较、检改简、由改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