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的導火線——阿富汗戰爭

1979年:蘇軍出兵

1979年9月12日,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內訌,支持蘇聯的國防部長兼總理哈菲佐拉·阿明發動政變,成為阿富汗新總統。上臺後,阿明開始著手鎮壓在阿富汗蔓延的反蘇起義。在鎮壓起義方面,阿明並不比前總統塔拉基強多少,而且阿明上臺後試圖擺脫蘇聯控制,並聲稱要與美國實現關係正常化。擔心失去阿富汗的莫斯科,不久就準備實施一個更加激進的舉措,徹底解決阿富汗問題,正是這個決定最終將蘇聯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幾個月後,一直頗感苦悶的克里姆林宮對阿富汗發動了戰爭。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蘇聯首次直接在東歐之外的國家使用軍事力量。這場發生在41年前的阿富汗戰爭後來被人們稱為“蘇聯的越戰”,但這還不能說明蘇聯人在阿富汗戰爭中所遭受的巨大災難,畢竟,越南戰爭沒有摧毀美國,但阿富汗戰爭卻導致了蘇聯的解體。

1979年,蘇聯的整體實力似乎達到它的最高點。由於擁有巨大的多彈頭洲際彈道導彈系統,莫斯科在戰略核力量方面達到甚至超過了美國。擁有360萬總兵力的蘇聯常規部隊從數量上也要比美國佔優勢。在政治上,蘇聯看起來也很穩定。此外,美國從越南撤軍,標誌著美國軍事力量開始在世界範圍內逐漸萎縮。當時蘇聯領導人幾乎看不到他們在即將開始的阿富汗行動中會遇到任何的風險。

1979年10月,蘇軍開始秘密集結。12月,許多空降營抵達喀布爾北部的巴格拉姆空軍基地。之後這些部隊迅速部署,控制了重要的薩蘭關口,這個關隘是蘇軍第360和第375摩托化步兵師進攻阿富汗的必經之路。

12月中旬,蘇聯紅軍選擇了合適的時間,啟用280多架軍用運輸機將早已做好戰鬥準備的蘇聯軍隊空運到了喀布爾。一到喀布爾,蘇軍就迅速開始行動,搶佔戰略目標。12月25日,蘇軍宣稱已經成功控制了喀布爾。

然而,此時克里姆林宮還沒有打出其最後一張牌。12月27日,維克托·帕普京中將指揮“阿爾法”特種部隊襲擊了阿富汗總統居住的戴蘭拉明宮,他們的任務是殺掉阿明總統以及他身邊的每一個人。最終,這支精銳部隊不辱使命。隨後,蘇聯又在阿富汗安排了另外一個愧儡政權,卡爾邁勒取代阿明作為阿富汗政府新的領導人。進入阿富汗境內的蘇軍則分散開來開始奪取一些空軍基地和城市。

阿富汗新政權立即發動攻勢,並開始譴責前統治者存在的所有問題。在蘇聯領導人看來,這些措施再加上兵強馬壯的蘇聯佔領軍肯定能夠保證高度敏感的蘇聯南部邊界的安穩。

當然這是蘇聯一廂情願的想法,在後來的10多年裡,阿富汗境內出現了場涉及3部分軍事力量的衝突。一方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蘇軍,不過一直以來他們都是為在歐洲遂行作戰而準備的,這次他們將面臨的是並不太熟悉的阿富汗戰場。第二方以親蘇的喀布爾政府軍為主,這支阿富汗軍隊深受國內分裂戰亂之苦,同時他們也不太喜歡為他們提供大量援助的蘇聯入侵者。第三方是頑強的阿富汗抵抗力量。

1980-1982年:前期攻勢

衝突開始時,蘇聯希望在他們的幫助下,由喀布爾政府軍對抵抗力量實施大規模掃蕩,但這個願望沒能實現。阿富汗政府軍平時就疏於訓練,不想打仗,開小差人很多。在接到命令向示威者開火時,這些阿富汗士兵不是拒絕執行命令就是投入到抵抗者的行列中。這種對新政府的不忠誠,在喀布爾政府軍各個層次的人員裡都有表現,甚至被認為是政府軍精英的米格-21飛行員後來也發生了叛變。有一次,一群米格-21中隊飛行員炸燬了自己的座機,脫離了部隊,與游擊隊一起參加地面戰。

不久,莫斯科就發現其摩托化步兵師的士兵們訓練水平並不如想像的那樣好,甚至可以說是非常糟糕,這讓指揮層敏感的神經第一次受到震動。戰爭伊始針對抵抗勢力的襲擊以及在各大城市爆發的遊行示威活動,蘇軍進行了武力炫耀,在空中力量的掩護下,蘇軍機械化部隊對抵抗武裝進行了地面掃蕩。但不幸的是,由於莫斯科缺乏應有的輕裝步兵來配合裝甲部隊,這樣他們在游擊隊經常活動的崎嶇山地進行作戰時就處於極其不利的地位。

這又是越南戰爭的一個翻版,當地的阿富汗反對派仔細研究了蘇軍的戰術,學會了如何孤立和打擊蘇軍,對其各個擊破。作為應對,蘇軍開始更大量地使用空中力量,其中就包括米-24“雌鹿“武裝直升機,該機也最終成為了蘇聯失敗的象徵。隨著戰爭的繼續,蘇軍發現一些常規武器,如地對空導彈以及一些重型火炮,在清剿游擊隊的戰鬥中未能發揮作用,於是把這些武器撤了回去,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由直升機運送的地面部隊。

在阿富汗戰爭中,蘇軍的人員傷亡非常大。截至1989年蘇聯撤軍時,蘇軍承認此戰共有1.5萬人死亡。這個數字遭到多方懷疑,其中還包括現在的俄羅斯軍方。而其他的分析人士則認為這個數字實際應該在4萬到5萬人之間,當時曾在阿富汗參戰的蘇軍總人數為55萬。

1983-1985年:調整戰略

蘇聯在繼續不斷地改變策略,同時也輔之政治上的手段。在喀布爾東北約113公里的潘捷希爾河谷,蘇軍與當地的塔吉克族領導人馬蘇德達成了一個長達一年的停戰協議。然而,事實表明這個協議更有利於馬蘇德而不是蘇聯,因為他仍在其它地方組織反蘇作戰,並造成了更大的影響。

蘇軍新的進攻策略包括將抵抗力量非常活躍的地區居民斬盡殺絕,同時破壞他們賴以生存的農業基礎。這一策略最終導致許多阿富汗平民慘遭殺害,約有500萬阿富汗人背井離鄉,逃到各大城市或越過阿富汗邊界逃到鄰近的巴基斯坦或伊朗。

蘇軍還採取了殘酷的“鐵錘和鐵砧”式的兩面夾攻戰術。坦克縱隊是鐵錘,武裝的前哨飛機是鐵砧。傳統的做法是坦克部隊在對地攻擊機和武裝直升機的空中炮火支援下,沿大路向前逐步推進。

由於蘇聯士兵明顯缺乏有效的偵察能力或不願去實施有效的偵察,他們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因此,有利的高地常常被游擊隊所佔領,等待機會伏擊蘇軍。游擊隊會先讓蘇軍大部隊沒有任何阻撓地通過,然後集中兵力對其後續補給部隊進行打擊。隨著戰爭的繼續,蘇軍也在改變戰術,他們先由猛烈的炮火開路,然後在武裝直升機和戰鬥機的支援下,機械化部隊從一個基地快速推進到另一個基地。然而有一個事實從未改變那就是蘇軍總是隻能控制一小部分阿富汗山村地區。按蘇軍的設想,他們準備在一些關鍵地區建立要塞,然後通過源源不斷地提供補給,再加上支援和救援部隊來守住自己的陣地。

到1984年,駐阿富汗蘇軍越來越依賴其空中力量了。他們在阿富汗大城市裡都修建或改建了一些空軍基地。這樣蘇軍在阿富汗境內擁有了7個空軍基地,所有基地都具備了全天候作戰能力和適宜於噴氣式飛機起飛的跑道。同時蘇聯還運來了雷達、指揮系統、地空導彈防禦系統等必需的裝備。

1985年,戈爾巴喬夫成為蘇聯新的領導人。這位新領導人在他上任的前幾個月裡,仍然相信能夠取得阿富汗戰爭的勝利。然而到了1986年,戈爾巴喬夫完全改變了看法,他知道要取得戰爭的勝利是不可能的,為了改變現有的局勢,蘇軍必須從阿富汗脫身。

1986-1987年:“毒刺”登場

1986年5月,克里姆林宮又給軟弱的喀布爾政府更換了一個新主人。卡爾邁勒總統突然被納吉布拉所取代。納吉布拉曾擔任過阿富汗情報機關的頭頭,雖然他是一位老練的政治家,能夠很好地協調各方面的關係,但他領導的政權的合法性從來沒有被承認過。此時,馬蘇德領導的抵抗力量開始表現出前所未有的靈活性和頑強性。就蘇聯而言,雖然駐阿特種作戰部隊起到了應有的作用,但一個新的時代即將來臨。

1986年8月,在喀布爾周圍活動的抵抗力量開始大量使用薩姆-7地空導彈,這種導彈自1980年以來使用的很少。然而到了1986年9月26日,阿富汗的楠格哈爾省,蘇軍得到情報說阿富汗游擊隊使用便攜式熱尋的“毒刺”地空導彈擊落了蘇軍正在編隊飛行的4架直升機中的3架。從此時起,蘇軍飛機的損失率急劇上升。很多研究人員認為,美國的“毒刺”導彈是這個故事的主角,稱68%的勝績是由該導彈取得的。有人聲稱“毒刺“導彈擊落了蘇軍各型飛機150多架。這個數字可能有點誇張,但飛機的高損失率直接導致蘇軍改變了使用直升機和戰鬥轟炸機的戰術。這也進一步導致蘇聯做出從阿富汗撒軍的決定。

沒有了空中武器的有效支援,無論是蘇軍還是阿富汗政府軍都無法實施有效作戰。經歷了幾次嚴重的挫敗後,蘇聯把自己的軍隊固守在大的要塞裡,把更大的風險交給了阿富汗政府軍。同時莫斯科還在經濟、政治、軍事上對巴基斯坦加大施壓,以阻止其對阿富汗抵抗力量的援助。

1988-1989年:被迫撤軍

沒過多久,戈爾巴喬夫就決定從阿富汗這個給蘇聯造成巨大開支和重大傷亡的泥沼裡撤軍。戈爾巴喬夫做出這個定的關鍵誘因是1985年在阿富汗達成的日內瓦協定。該協定指出,外國(指美國)對阿富汗的威脅一結束,蘇聯就會從阿富汗撤軍。

1988年初,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兩國的關係好轉,巴基斯坦看來不會再支持阿富汗抵抗力量,這正是蘇聯希望看到的。同時戈爾巴喬夫宣稱蘇聯出兵阿富汗的最初目標已經實現,將開始從阿富汗撤軍。整個撤軍一直持續到1989年2月15日才完成。

蘇軍撤出阿富汗並不意味著蘇聯對喀布爾政府的支持已經結束。事實上蘇聯為繼續維持在阿富汗的影響,在撤軍前後給喀布爾政權留下了價值達10億美元的武器彈藥和軍用設施,並繼續源源不斷地向喀布爾政權提供各種新式武器。與此同時,由於巴基斯坦和美國繼續支持反政府的游擊隊,阿富汗仍然戰亂頻仍。

蘇聯的空中力量以先進的技術系統和勇敢、訓練有素的飛行員而著稱,地面部隊裝備也非常精良,但他們缺乏經驗和領導能力,不能適應阿富汗的地形和氣候,最終沒能戰勝作風頑強的抵抗勢力雖然蘇軍此後吸取了在阿富汗戰爭中的許多教訓,但看到美軍在1991年初的“沙漠風暴”行動中的出色表現,不禁自慚形穢。阿富汗戰爭失敗的連鎖反應以及海灣戰爭中美國所展示的技術優勢,是把蘇聯推向政治懸崖的兩個主要因素。1991年12月26日,從阿富汗撤軍2年後蘇聯走到了盡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