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西瓜:李白、杜甫吃过吗?

一、葡萄的历史渊源

一首唐代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把我们带到了征战的古战场,葡萄美酒回味无穷!

葡萄、西瓜:李白、杜甫吃过吗?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关于葡萄原产地,现在一般认为葡萄原产于欧洲、西亚和北非一带。据考古资料,最早栽培葡萄的地区是小亚细亚里海和黑海之间及其南岸地区。大约在7000年以前,南高加索、中亚细亚、叙利亚、伊拉克等地区也开始了葡萄栽培。

中国最早关于“葡萄”的文字记载是《诗经》,但里面说的是野葡萄,“六月食郁及薁”,“薁”就是野葡萄。这反映出殷商时代的人们已经知道采集并食用各种野葡萄了。但是,今天我们习惯上说的葡萄,指的却是欧洲葡萄,是在汉武帝时期才来到中国的。

葡萄、西瓜:李白、杜甫吃过吗?

春秋战国时期,欧洲的葡萄已经到达西域。因为匈奴等游牧民族部落的阻隔,它迟迟没有到达中原,还在大宛国逗留。大宛是古代中亚国家,和汉朝之间仅隔着一个匈奴。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经济发达,但此时北方的匈奴却不太老实,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为消除匈奴的影响,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过去路途遥远,交通不发达,张骞一行人在途中不幸被匈奴扣留了起来,这一留就是十年,等他找到时机逃出来归汉时,他已经走了13年。

在出使西域途中,张骞虽不自由,但还是了解到很多当地的风土民情,尤其是丰富的水果品种和粮食作物引起了他的兴趣,比如,张骞看到大宛国的葡萄光溜溜的,鲜亮可爱,亲自尝了一口,对它甘甜的味道赞不绝口。他风尘仆仆回国后,把自己途经大宛国、大月氏、大夏国的情况汇报给汉武帝,受到了高度重视。从此,汉朝和西域的联系更加密切了。

之后,大宛国内发生政变,新国王上台后,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汉朝,以表示臣服。和国王的儿子一起来的还有葡萄和苜蓿等种子,就这样,葡萄终于来到了中国!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大宛之迹,见自张骞……”“安息……元朔六年……其明年……骞既至乌孙……。宛左右以蒲陶为酒,……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汉书·西域传上》:“大宛国……大宛左右,以蒲陶为酒,……俗嗜酒,马嗜目宿,……多善马,汉使采蒲陶、目宿种归……”。

大宛就是现在中亚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这些都记载了张骞开通丝绸之路,然后汉代开始引进葡萄和苜蓿广为种植。

魏文帝曹丕是喜爱葡萄的帝王之一,他曾诏告群臣,说其它水果都比不上葡萄:“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说蒲萄。当其朱夏涉秋,尚有馀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饴,脆而不梳,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还大赞葡萄酒比米酒甜,容易醉容易清醒。

葡萄、西瓜:李白、杜甫吃过吗?

古书第一次明确记载内地用西域方法酿造葡萄酒却是在唐太宗年间,《册府元龟》中说:唐朝破了高昌国后,收集到马乳葡萄放到院中,并且得到了酿酒的技术,唐太宗把技术资料作了修改后酿出了芳香的葡萄酒,赐给大臣们品尝。

在我国古代,除了“蒲陶”,葡萄的别称还有:“蒲萄”——宋代苏轼写的《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中有:“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还有“蒲桃”——唐代李颀写的《古从军行》中有:“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等。

葡萄受到了人们的喜爱,许多文人都留下了咏葡萄的诗词,如唐代唐彦谦写的《葡萄》,其诗为“金谷风露凉,绿珠醉初醒。珠帐夜不收,月明堕清影。”甚至葡萄干都有古人以此为题来吟颂,如宋代杨万里写的《蒲桃乾》,其诗为“凉州博酒不胜痴。银汉乘槎领得归。玉骨瘦来无一把,向来马乳太轻肥。”等。

除了食用鲜果和加工葡萄干、葡萄汁外,大量的葡萄用于酿制葡萄酒。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葡萄)可造酒,人酺饮之,则醄然而醉,故有是名”。“酺”是聚饮的意思,“醄”是大醉的样子。因为这种水果酿成的酒能使人饮后醄然而醉,故借“酺”与“醄”两字,叫做葡萄。如唐代刘复写的《春游曲》中有“细酌蒲桃酒,娇歌玉树花”等。


葡萄、西瓜:李白、杜甫吃过吗?

李白斗酒诗百篇,他尤爱葡萄酒。

李白在《对酒》诗写道:

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

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

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奈君何。

实际上,李白不仅是喜欢葡萄酒,更是迷恋葡萄酒,恨不得人生百年,天天都沉醉在葡萄酒里。《襄阳歌》就是他的葡萄酒醉歌。他在《襄阳歌》中写道:”……,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江鸭头绿,恰以蒲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

诗人李白幻想着将一江汉水都化为葡萄美酒,每天都喝它三百杯,一连喝它一百年,也确实要喝掉一江的葡萄酒。


葡萄、西瓜:李白、杜甫吃过吗?

杜甫吃水果,也喜欢吃葡萄,他在《解闷十二首》中写道:

翠瓜碧李沈玉甃,赤梨葡萄寒露成。

可怜先不异枝蔓,此物娟娟长远生。

二、西瓜的历史渊源

常言道:“热天半块瓜,药剂不用抓。”在炎热的夏天,吃上一块冰镇西瓜,感觉是多么的惬意啊!历代文人留下了许多对西瓜的赞美之作,如南宋诗人范成大的《西瓜园》曰:“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形模冷洛淡如水,未可葡萄苜蓿夸。

南宋诗人、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西瓜吟》里有:“拔出金佩刀,斫破苍玉瓶。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


葡萄、西瓜:李白、杜甫吃过吗?

清代词人陈维崧《洞仙歌·西瓜》一词,亦当属是吟咏西瓜诗词里的精品佳作。词是这样写的:“嫩瓤凉瓠,正红冰凝结。绀唾霞膏斗芳洁。傍银床,牵动百尺寒泉。缥色映,恍助玉壶寒彻。”此词将西瓜描绘得精美绝伦、淋漓尽致、一气呵成,从外到里,从色到态,以及食瓜后的感受,皆出神入化地“手到擒来”,其形象之贴切与瑰奇,句句出彩。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产地,关于西瓜的由来,众说纷纭,一般认为西瓜由西域传入中原。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家政全书》中指出,西瓜“种出西域”,并由此得名。

“西瓜”一词最早出现在五代胡峤所著《陷虏记》。胡峤当时作为宣武军节度使萧翰掌书记同入契丹,萧翰被告谋反遭杀,胡峤受牵连被契丹扣押了七年。《陷虏记》记述了他在契丹七年间所见所闻,其中有:“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胡峤不仅吃到了西瓜,而且知道契丹西瓜的由来是“契丹破回纥得此种” ,他说的“牛粪覆棚”技术,至今还为内蒙古东北部瓜农所使用。


葡萄、西瓜:李白、杜甫吃过吗?

中国古人最早“吃西瓜”的场面,是在内蒙古辽代墓葬壁画上发现的。据考证,这3只“西瓜”距今已近千年了,是迄今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发现最早的3只“西瓜”。唐朝后期,西瓜开始在契丹种植。到了北宋,女真人学会了种西瓜。北宋灭亡后,女真人占据中原,中原才开始种植西瓜。

关于西瓜的引种,明代学者的观点,认为是随着宋金媾和才进入中原。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三明确说:“其种自洪忠宣使金虏移归。”谢肇淛《五杂俎》卷十:“西瓜自洪皓始携归中国。”

那么洪始何时使金的呢?洪皓使金,在南宋初期,曾被扣留十五年之久。为防止洪皓潜逃,把洪皓流放到金国后方,在冷山一带,也就是今天的黑龙江南部;惟一的好处是,金国放松了监控,洪皓能够相对自由地行动,比较充分地接触民间下层生产、生活。在绍兴十三年(1143),大金终于开恩,把这位外交官放回临安。他后来写的《松漠纪闻》和《松漠纪闻续》,记述的就是使金见闻。在续中,洪皓说: 西瓜形如扁蒲而圆,色极青翠,经岁则变黄。其瓞类甜瓜,味甘脆,中有汁尤冷。《五代史•四夷附录》云:以牛粪覆棚种之。予携以归。今禁圃、乡囿皆有。


葡萄、西瓜:李白、杜甫吃过吗?

洪皓说得明白,瓜种是他带回来的。而且很快就不但皇家果圃,即使乡下菜园里都开始有西瓜。就是说,在南宋时候,西瓜才开始在中原蔓延。

元明以来,中国南北统一,经长江南北人民辛勤的耕転和实践,优良品质才渐渐多了起来。

结语

综上所述,葡萄在西汉开始大量种植,李白、杜甫吃葡萄、喝葡萄酒都有诗为证;而西瓜南宋才在中原地区大量种植,因此唐代的李白、杜甫自然是无法享受这种美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