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宅辦公”到“雲公司”,懷著設想去設計

全民抗擊新型肺炎的第33天,人們似乎已經開始習慣,加上覆工的陸續進行,恐慌的味道似乎從人群中慢慢消減——畢竟,生活還是得繼續。一切仍在照舊,娛樂、消費、工業生產……

疫情,彷佛並沒有帶來太大影響,人們仍舊按部就班地為生活奔波;但不得不說,這場疫情,也讓社會的許多方面開始鬆動、變化、甚至在加速!

每一次危機也蘊藏著契機。

奪走歐洲1/3人口的”黑死病“,就曾大大改變了歐洲的歷史進程。“黑死病“不僅徹底動搖了封建王權、教會統治的枷鎖,思想啟蒙、人文主義和文藝復興也隨之而來,整個歐洲也開始走向了另一條文明道路。

同樣是屬於瘟疫,這一次發生在武漢大地上的新型肺炎疫情,是否也將會給中國社會帶來影響?


從“宅辦公”到“雲公司”,懷著設想去設計


宅經濟——“農業經濟模式”的變式


作為一個延續幾千年的農業大國,中華民族一直採用的都是小農經濟模式。依託這一模式,中華文明延續發展數千年,成為世界上不多的綿延至今的人類文明,自然有著這一經濟生產方式的功勞。

然而,隨著國門的打開、全球競爭的被迫參與,以專業化的機器工業大生產,逐漸成為寵兒登上歷史舞臺,而“小農經濟”則作為落後的生產方式被打入時代的“冷宮”。

一場疫情,讓人們似乎重新看到了這一生產方式的優勢,在網上,我看到這樣一條微動態“我國的廣大農村就是經濟的海綿墊,一味地推高城市化率,對於十幾億人口大國來說,也許真的行不通,而且也沒有必要”;與此同時,“宅經濟”“線上”成為了許多人創新經濟、商業的口號。

工業化生產方式的優勢在於效率,通過西瓜視頻等平臺提供的影響老資料,我們可以看到,“舊社會”下,傳統手工作坊,的確辛苦、操勞——並沒有像網紅李子柒所呈現的那麼“田園牧歌”的愜意和美好;某種意義上來說,機器的專業生產,的確某種程度上提高了生產效率,解放了人的勞動力。

然而,解決一個問題的同時,似乎又產生了新的問題。

厲以寧在《資本主義的起源》一書中認為,西方的城市是資本主義的產物,是市場經濟戰勝封建莊園經濟的過程”。現代企業似乎更多著重”資本驅動“和”經濟效益“,人,似乎更多成為鑲嵌在整個生產鏈條種的”螺絲釘“和附庸,所以,人的生活真的變好了嗎?未知?

所以,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能否將這二者的優勢進行結合?傳統小農經濟結構為框架,科技、機器等工業生產文明為工具——人,依舊是整個生產的主導,而不是金錢、資本。

“宅經濟”、“線上”,不應該只是一次換湯不換藥的行業創新,而應該是一次真正觸動生產方式的社會變革!


文化復興、新觀念是“宅經濟”的孕育沃土


現代城市的結構,也是以生產為方便的,不同於傳統小農,現代城市的分佈,更多是以功能片區來分佈的。商業共享、綠地共享,傳統大家套小家的結構已經在變化了。

近些年,政府倡導弘揚家文化,那麼對於促進加家庭建設的配套服務自然需要完善。去年,教育部提出相對於國政學開展“家政學”高校專業,如果這樣一種設置成為趨勢的話,重新迴歸家庭的男人、女人,尤其是女性,如何在一畝三分地內繼續體現自身的價值,找到社會的參與感?

——畢竟,在傳統社會觀念內,“沒有收入”的家庭婦女,價值感並不是特別高,工業化大生產,讓女性有了參與社會經濟的功能,如今要重新迴歸“家庭”,勢必要解決一些其他的問題,經濟價值以及社會觀念方面的問題。

移動互聯、線上,則是否可以為女性們,乃至更多需要照顧家庭的男性們,提供一個居家創收的空間?對於女性而言,是否可以將居家的生活經驗,轉化成線上的創收資源,通過線上互動參與到社會中,同時通過學習、提煉,將自己的經驗轉化成助益其他家庭的創收資源?

不少觀點認為,對於新式的”宅經濟“而言,背後重要的是信任的文化支持,這一次突如其來的線上辦公,則暴露了老闆對員工不信任的弊端。

然而,伴隨著獨立、平等意識更強的90後、00後的陸續崛起,去權威、去中心化的職場辦公文化,似乎將會成為一種趨勢——這種尊重、平等、信任,寄託於員工自我驅動、結果導向的理念文化,恰好為線上辦公的實現提供了發展的現實土壤。

以”愛“為內核的信任文化、阿米巴式的獨立核算、自我驅動的結果導向——號稱全球又幾十萬線上溝通辦公室的字節跳動,據說內部實行的就是這種結構分佈。

家庭分工的重塑、家庭關係的復興,給其中的人帶來的心靈慰藉、生命力的提升,是不一樣的。而人員流動的減少、交通燃排的日降低,我相信,也將助力“大城市病”的煩擾,一部分解決,比如,居家用餐帶來的外賣一次性餐具的降低,對整座城市、乃至社會的生態,都是十分有益的!


一場疫情,帶來的經濟生態的啟發……

在未來,這種以“宅家”生產為細胞、社區經濟為單元的”阿米巴“模式,是否可以真正實現?作為工業化分功能生產的一種補充,給需要的勞動者提供選擇的空間?不得而知!

如果那一天真的到來,我願意把這種線上的合夥公司叫做”雲公司“——所有的設想,都只是第一步;從設想到設計,希望更多的人一起構思、參與!期待那樣的一個美好設想成為現實!


七月,金融圈資深編輯,優質內容創業者,喜愛舞蹈、建築、社會人文,關注社會變遷下的個人成長。心懷美好前行,穿梭於傳統與現代、城市與鄉村,願自己活成一道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