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醫附一院周發春:“武漢人民以性命相托,我們必然全力以赴”

  

在武漢的46天裡,周發春心裡想的只有兩件事:救人和回家。

  作為重慶市第八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副領隊、重症病區主任,重醫附一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周發春面對的是119名新冠肺炎患者,其中,重症及危重症病人比例高達76%,他說:“武漢人民以性命相托,我們必然全力以赴!”

  整個醫療隊共160人,其中,醫生40人,護士120人。他說:“一個都不能少,我們要一起平安回家!”

  46天后,周發春實現了他的承諾。4月7日,重慶日報記者聯繫上正在南川進行集中醫學觀察休養的周發春,他說:“醫療隊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重醫附一院周發春:“武漢人民以性命相托,我們必然全力以赴”

  ▲3月23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周發春與醫生們商討患者病情。記者 謝智強 攝

  新病區的“指揮官”

  3小時接收70名重症患者

  周發春的出征很倉促,出發前,他甚至沒來得及回家。

  時間回到2月12日深夜11點,周發春的電話響了,電話是醫院打來的,“明天你作為醫療隊長隨160人醫療隊奔赴武漢抗擊疫情。”

  “沒問題!”他不假思索、堅定地回答。

  此時,周發春正駐守在重慶市新冠肺炎4個定點救治醫院之一的重醫附屬永川醫院。在交接工作後,2月13日上午,他直接趕回了醫院,隨軍出征。


  去時寒風冷雪,讓周發春擔憂的是,160人的醫療隊伍,隊員來自不同科室,35歲以下的105人,女性112人,有過穿脫防護服經歷的僅幾人,如何讓這支隊伍安全有效地運轉起來?

  抵達武漢後,這支由國家衛生健康委要求組建的醫療隊,立即整建制接管了武漢市第一醫院兩個重症病區,周發春便是醫療隊臨床醫療救治方面的“指揮官”,第一時間開展醫療、管理、指導等多項工作。

  “可以說是從無到有,從規章制度建立到人員調配,都是從零開始。”周發春說,武漢市第一醫院整個重症病區大樓都是臨時改建,設施不完備、防護物資相對不足,短時間內大量病人的湧入,隊員們在技術、知識、體能等各個方面都面臨巨大挑戰。

重醫附一院周發春:“武漢人民以性命相托,我們必然全力以赴”

  讓他沒想到的是,由於救治任務重,2月14日,國家衛生健康委便要求醫療隊收治患者。“我是黨員,我先上!”緊急時刻,81名黨員紛紛請戰。當晚,由周發春指揮,10名醫生、15名護士組成的“先鋒隊”,率先進入病區。

  不一會兒,病區求援電話響起“病人多,需增援。”隨即,21名護士也立即進入病區。

  詢問病史、體徵監測、登記採樣、吸氧處置、安撫病人……面對陌生的環境和醫護操作系統,隔離區內外的醫護人員緊密配合,3個小時便收治70名患者,所有病床全滿。

  很快,主任負責制、組長醫師包區、責任醫生包床、協調補位負責等醫療制度建立起來,尤其是三級醫生查房制度、疑難病例討論制度、死亡病例討論制度、感染防控制度、交接班制度等,保證了醫療救治順利進行和醫療質量。

  組建臨時ICU

  變“不可能”為“可能”

  在武漢,周發春不敢有一絲的懈怠,“外人可能無法想象這裡的戰鬥,尤其是面對危重症患者,是始料未及的遭遇戰。”周發春說,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病情變化快,隨時可能出現新的狀況,又沒有特效藥,病毒發起一波一波的攻擊,醫護人員展開一場接一場的防禦。

  2月21日,81歲的吳婆婆病情變化,血氧飽和度下降,情況十分危急!只有氣管插管行有創機械通氣,才能與死神搶時間。

重醫附一院周發春:“武漢人民以性命相托,我們必然全力以赴”

  ▲2月19日,武漢市第一醫院,周發春正在進行專家視頻會診連線。記者 謝智強 攝

  然而,醫院的重症監護室已經沒有病床了!“馬上建立臨時ICU,準備插管救治……”關鍵時刻,周發春一聲令下。

  當天下午,在領隊肖明朝的協調、周發春的指揮下,兩臺有創呼吸機迅速到位,醫療隊總護士長米潔落實相關必須物品,安排具備ICU工作經驗的醫護隊員到崗,不到兩小時,就完成臨時ICU正式運行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臨時ICU不是負壓病房,插管時患者氣道會直接開放,是感染風險最高的時候,但大家都沒有退縮。”周發春說,氣管插管有創機械通氣順利實施後,患者血氧飽和度很快升至98%,各項生命體徵逐漸平穩。

  每一場遭遇場,隊員們都打得很辛苦。“沒有突然發生的病情變化,只有病情變化的突然發現。”隊員王小文醫生始終記得周發春的這句話,周發春提出的“五個及時”(觀察及時、檢查及時、預警及時、處理及時、調整方案及時),讓他們在死神面前搶救回一條條寶貴的生命。

  “我心裡始終有一個聲音,那就是不放棄。”周發春說。

  平安凱旋

  一個也沒少返渝

  在武漢抗疫期間,周發春還有一個身份,即國家醫療救治重症巡查專家組成員、武漢市一院聯合專家組副組長,他先後多次對10餘家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院進行巡查和指導。通過反覆巡查,各個醫院主要存在問題得到逐一解決,各醫療隊的重症救治水平也得到提高。

  “每一次巡查瞭解到的情況,以及經驗教訓都及時在醫療隊分享學習,對大家幫助很大。”周發春說,武漢市一醫院曾收治一名71歲的女性患者,由於呼吸衰竭難以糾正,先後採取氣管插管、俯臥位通氣等搶救,但患者病情依然進行性惡化。

重醫附一院周發春:“武漢人民以性命相托,我們必然全力以赴”

  “只有給予ECMO挽救性治療,才能為患者搶得一線生機。”周發春說,該患者的最佳選擇是上ECMO,但該項技術在該院尚未開展,又是一塊硬骨頭。作為聯合專家組副組長,他當機立斷,帶領他的團隊迅速對該患者採取積極救治,完成了該院首例體外膜肺氧合(ECMO)。

  離開武漢時,周發春領到兩張登機牌,一張是普通登機牌,另一張則是精美的援鄂紀念登機牌。

  紀念登機牌的右側寫著“最美逆行 同心戰疫 英雄凱旋 感恩有你”,下面還有一顆紅心放著二維碼。左側的航班號則命名為“勝利號”,登機口為“凱旋門”,目的地是“美麗故鄉”,日期為“抗疫勝利日”,艙位則標明“功勳艙”,始發站為“武漢”。

  “說不上功勳,但我盡過全力。”周發春說,在武漢,最驚心動魄的主戰場就在重症病區。“可以說,我們把重症救治的所有手段都用上了,武漢人民以性命相托,我們必然全力以赴。”

  3月21日,醫療隊第二次逆行,轉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直到在指揮部統一安排下完成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合區。

  3月29日,作為重慶市最後一批撤離的醫療隊,160人一個也沒少,平安返渝。

  不過,周發春也有些許遺憾,作為一名重症醫生,他沒能在武漢戰鬥到所有新冠肺炎患者清零的那一天。但他知道,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