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何止少年,老夫少妻寻常:古有词人张安陆,今有先生杨振宁

风流何止在少年,老夫少妻亦寻常

水调数声持酒听,

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

临晚镜,伤流景,

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

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

风不定,人初静,

明日落红应满径。

这首词乃是临老伤春之作,约作于仁宗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作者是苏东波的朋友张先(公元990年至公元1078年),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进士,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病逝,年88岁。

风流何止少年,老夫少妻寻常:古有词人张安陆,今有先生杨振宁

二九女子

就是这样一位大词人,却在杖朝之年(80岁)的时候娶了一个二九(18岁)女子为妾,得意之中赋诗一首:

我年八十卿十八,

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卿颠倒本同庚,

只隔中间一花甲。

只隔中间一花甲!由此看来,张先还是很乐观的,连苏东坡也忍不住作诗对其调侃。

十八新娘八十郎,

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

一树梨花压海棠。

其实,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一树梨花压海棠”绝不是个例。中国历史上的老夫少妻也并不鲜见,近当代亦不乏其人。

风流何止少年,老夫少妻寻常:古有词人张安陆,今有先生杨振宁

杨振宁先生与翁帆

杨振宁先生和翁帆罗曼史式的婚姻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学院名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5年夏天的汕头大学里,文学院英文系大一学生翁帆,因为英文流利、形象气质佳,被学校选去国际物理学家会议做志愿者,负责接待杨振宁先生和杜致礼夫人。翁帆工作时的认真和体贴,颇得两位老人欢喜。杨振宁夫妇离开汕头之后,还和女孩联络了几次。

风流何止少年,老夫少妻寻常:古有词人张安陆,今有先生杨振宁

1995年,翁帆作为学生代表,接待杨振宁夫妇(图片来自网络)

谁能想到,这次再寻常不过的安排,竟然为8年后的再遇见,埋下了种子。

2003年10月,夫人杜致礼去世,这段跨越世纪的婚姻在经历了53个春秋的风雨与美好后,只剩下杨振宁先生一人。那年冬天比以往来得更早,时间也走得缓慢,杨振宁先生时常独自坐在卧室的沙发上,家人和朋友们都看在眼里,却不知该如何安慰是好。

2004年初春,似乎也是杨振宁的“第二春”,他在中山大学的校园里又遇到了翁帆。那天之后,一有空闲,杨振宁先生便给翁帆打电话,聊起天来总有说不完的话。时间一长,两人之间突然多了一份暧昧,两颗心也在慢慢靠近。

风流何止少年,老夫少妻寻常:古有词人张安陆,今有先生杨振宁

杨振宁先生、翁帆婚纱照(图片来自网络)

有的人在一起相处几十年也没有真正的爱情,有的人只需一个眼神就可以擦出爱情的火花,杨振宁先生和翁帆就属于后者。2004年11月5日两人在北京订婚,那一年,杨振宁先生82岁,翁帆28岁,杨振宁先生在邮件里为这段感情写下注解:

青春并不只和年纪有关,也和精神有关。我也知道,虽然在岁数上已经年老,在精神上我还是保持年轻。我知道这也是为什么翁帆觉得我有吸引力的部分原因。

当台湾一杂志公布了杨振宁在北京订婚的消息,原本的平静霎时间被打破。无数争议扑面而来,这其中也夹杂着不少恶意的揣测。但任凭外面世界喧嚣,杨振宁先生和翁帆的正常生活步伐却并未被搅乱。2004年12月24日,82岁的杨振宁先生与28岁的翁帆在汕头市民政局涉外婚姻登记处登记结婚。

风流何止少年,老夫少妻寻常:古有词人张安陆,今有先生杨振宁

杨振宁先生、翁帆一起郊游(图片来自网络)

他们婚后的生活与普通恋人并无区别,一起读书、旅行、看电影等等。如今两人已走到了第15个年头,杨振宁曾在面对质疑时说,“不管今天大家对我们的婚姻是什么看法,到30年、40年以后,大家会觉得是一段非常好的罗曼史。”

二八新娘八二郎,

苍苍华发对红妆。

合法婚姻罗曼史,

年老更比年少强。

风流何止少年,老夫少妻寻常:古有词人张安陆,今有先生杨振宁

1957年,杨振宁先生获得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图片来自网络)

杨振宁先生为国家所作的贡献

杨振宁先生虽然早期留学海外,甚至在1964年加入美籍,成为美国公民,但他都始终没有忘记关心祖国,更不用说他2003年底回国执教为国家所做出贡献了。

1971年,杨振宁先生开始回到中国旅居并开展物理学教育以及讲座。由于当时国内局势和经济形势依然不乐观,所以物理学科研条件、知识储备十分短缺,很多方面的研究一片空白。看到这一切,杨振宁先生回到中国旅居后,把自己的家产都捐给了国家,然后全身心地投入了搭建前沿物理学教育体系的工作当中。

1971年10月,杨振宁先生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举行的“归还冲绳协定”听证会上,他从历史、地理和现实的角度,全面讲述了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事实,为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贡献。

风流何止少年,老夫少妻寻常:古有词人张安陆,今有先生杨振宁

1971年,杨振宁先生第一次见到周总理(图片来自网络)

1975年,杨振宁先生向周恩来总理建议加强科普工作,并建议引进《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版权,只可惜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没有等到引进版权,即于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

1977年,杨振宁先生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同年,他以协会负责人的身份与他人共同发起成立“全美华人促进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员会”,自费8000美金在《纽约时报》上整版刊登“致美国卡特总统公开信”及其他文章,敦促两国建交。公开信全文用英文发表,旁边加了八个中文字:“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1978年3月,在李政道、杨振宁先生等人的倡导下,中科大创建首期少年班。

风流何止少年,老夫少妻寻常:古有词人张安陆,今有先生杨振宁

1983年12月,杨振宁先生向邓小平建议:“国外认为,搞软件15至18岁较有利。”由此,科大少年班设立了计算机软件专业。

1997年,清华大学为加快理科发展,时任校长王大中与杨振宁先生反复磋商后,决定根据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经验,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将它建成一个高水平的纯学术性单位(2009年更名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

2000年,杨振宁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了“杨振宁奖学金”,表扬研究及学术成绩优秀的中大同学,直到2012年为止,已有二百零九名本科生及十五名研究生获得该奖学金。

2003年底,杨振宁先生回中国,清华大学的三幢“大师邸”,一幢给杨振宁先生,一幢给他安排到清华工作的林家翘,另外一幢后来给了他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请回清华的杰出电脑数学专家姚期智。

风流何止少年,老夫少妻寻常:古有词人张安陆,今有先生杨振宁

授课中的杨振宁先生

2004年9月13日,81岁的杨振宁在清华大学开始为本科生讲授普通物理。

他说:

“现在很多教授不愿意给本科生上课,但我觉得,给本科生上课很重要。我也希望我能够带动更多的人。”

在杨振宁先生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过程时,还经常提到一个人。

他说:“有一位刘薰宇先生,他是位数学家,写过许多通俗易懂和极其有趣的数学方面的文章。我记得,我读了他写的关于一个智力测验的文章,才知道排列和奇偶排列这些极为重要的数学概念。”

刘薰宇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跟教育家,中国那个年代的科学大师基本上都受过他的影响。

数学家谷超豪就说:“记得看了刘熏宇的《数学的园地》,其中有一段讲述了微积分思想,从什么是速度讲起。当时我自以为很懂得速度、加速度等概念,然而读了这本书后才发现,原来真正的速度概念要用微积分才能深入了解,于是对数学愈发地感兴趣了。”

风流何止少年,老夫少妻寻常:古有词人张安陆,今有先生杨振宁

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曾经有一个问题,他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为什么在条件那么差的时候,中国反而出现了一批大师呢?

是不是跟他们使用的教材特别优秀呢?

风流何止少年,老夫少妻寻常:古有词人张安陆,今有先生杨振宁

有人就专门找来了刘熏宇的书给自家小孩看,小孩正在上六年级,平时也补习数学,但是上补习班有点枯燥。可他看这个书,却觉得很有意思,还能把他在补习班学到的东西运用过来。一看就看了个把小时。平时,他是坐十五分钟就要挪屁股的。

风流何止少年,老夫少妻寻常:古有词人张安陆,今有先生杨振宁

这套书一共有三本:

第一本是《马先生讲数学》,主要讲如何用图解法求解一些算术四则问题。

风流何止少年,老夫少妻寻常:古有词人张安陆,今有先生杨振宁

第二本是《数学趣味》,主要讲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数学问题,我们讲万物皆数学,通过万物来学数学是最快的。

风流何止少年,老夫少妻寻常:古有词人张安陆,今有先生杨振宁

第三本是《数学的园地》,这一册就有点难度了,里面讲了函数、连续、诱导函数、微分、积分和总集等概念及它们的运算法的基本原理。虽然有点深,但讲解的方法很妙,小孩上六年级后,就能看懂一部分的内容。

风流何止少年,老夫少妻寻常:古有词人张安陆,今有先生杨振宁

这个书合适小学生以及初中生,可以做为他们的自学教材。而且因为是中国数学家写的,所以里面有很多中国的数学妙题。比如什么是“八仙过海”和“韩信点兵”?

大家可以给自己的孩子看看这本激励了世界最牛物理学家的数学启蒙书,价格也不贵,三册只要68,包邮到家。点下面的链接参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