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上,我们常见的数典忘祖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的研究员不知道常山碱的两个英文名称中的一个是上海药物所老所长和他的同事合作发现、命名的,而另外一个是外国竞争者命名。外国竞争者在后,中国的发现和文章在先,而上海药物所有人数典忘祖,用外国人后来的名称,而放弃自己先辈所长和先辈研究员的命名。
今天的神经科学,非常重要的一个解剖结构是Ventral Tegmental Area of Tsai。它有重要功能,其中最热门的是奖赏功能。这一结构是由中国老一辈科学家蔡翘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期间所发现,并由他单独一人发表论文。这一结构后来研究者称为VTA of Tsai,特别是权威的继承科学家多次标明了Tsai。
但是,迄今绝大多数中国科学家,包括研究这一区域的科学家,在称呼这一区域时,基本省略Tsai。
引用蔡翘先生1925年论文的到2019年都一直有,华人引用者也比较罕见。
Tsai C (1925) The optic tracts and centers of the opossum,Didelphis virginian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 39:173–216
以上内容分享自:饶毅科学
蔡翘简介
蔡翘(1897年10月11日—1990年07月29日),出生于广东揭阳,生理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生理科学奠基人之一,中央研究院院士 。1918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22-1925年入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学心理学和生理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蔡翘对甲状旁腺的功能、感受器适应现象、肝糖元异生机制等有较深入的研究。五六十年代领导军事劳动生理及航空、航海、航天生理的研究。【百度百科】
发现“蔡氏区”——神经解剖学上的贡献
蔡翘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时,他的导师,著名比较神经学家卡尔(Harvey A.Carr)有一个庞大的研究计划,想对美洲有袋类动物负鼠的脑进行全面的深入研究。作为这个研究计划的一部分,神经解剖学家C.G.Herrick教授把研究负鼠视束及视觉中枢的任务交给蔡翘。他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这项任务,并把结果写成长达75页的论文“The Optic tracts and centers of the opossum,Didelphis virginiana”[弗吉尼亚负鼠(Didelphis virginiana)的视束和视觉中心],发表在1925年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比较神经学杂志)第39卷上【上图】。
论文的题目虽为负鼠视觉系统的研究,但其内容却大大超出了视觉系统的范围,而牵涉到脑干内极为重要,但又不大为当时人们所注意的一些结构,如内侧前脑束(medial forbrain bundle)和被盖网质(substantia reticularis tegmenti)等。学位论文完成后他在Herrick以及生理学教授A.C.lvy的指导下从事研究工作。不久,他经导师推荐为美国西格马赛学会(Sigma Xi Society)的会员。前脑内侧束的细胞起源、纤维连结和功能意义,一向被认为是神经解剖学上的一个难题,很多学者望而却步,但蔡翘却知难而进,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对它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澄清了多年来人们对于这一纤维连结系统的模糊概念。
多年来,研究神经递质中枢途径和痛觉神经机理的科学工作者,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中脑被盖网质、中央灰质区和前脑内侧束在痛觉调制过程中的作用,并把蔡翘当年所着意描述的中脑内盖网质一个地方称为“蔡氏区”(Tsai’s area)。【百度百科】
閱讀更多 brainnews 的文章
關鍵字: 现代 上海 2019未来科学大奖